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
ISBN: 9787567527942
条码:
作者:
[美] 李瑾 著;张孝耘 译
相关图书
装订: 平装
印次: 1-1
开本: 大32开
定价:
¥52.00
折扣价:¥41.60
折扣:0.80
节省了10.4元
字数: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5-09-01
内容简介:
西方和东方的学习观念对两地培育孩子的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书作者对学界多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指出两者之间所存在的重要差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方学习模式和东亚学习模式这两个新的概念:前者为心智导向学习模式 (Western mind model),旨在开发心智以理解世界;后者为美德导向模式(East Asian virtue model),追求个人在道德方面的完善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书中追溯上述两种学习模式的文化渊源,对其在学习过程、学习情绪(learning affect)、同学关系(regard of learning peers)、表达所知的方式,以及父母为教导孩子所付出的心力(guiding efforts)等方面的表现作了心理学方面的探索和分析。作者认为,尽管东西方文化交流在不断深化与发展,两种学习模式的差异非但不会彼此削弱,反而会更加彰显各自的长存价值。
作者简介:
李瑾(Jin Li),四川邛崃人。美国匹兹堡大学教育学硕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与社会政策学系硕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人类发展暨心学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学习模式对儿童学习信念发展及其成长之影响。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华裔、欧裔儿童的教养文化研究。主持多项跨国、跨族裔及移民儿童与家庭之研究项目。 主要著作有《学校里的实用智能》(合著,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学习的文化基础:东方与西方》(剑桥大学出版社),另有学术论文60余篇,散見于《美國心理學家》 (American Psychologist)、《教育心理學》(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兒童發展》 (Child Development)、《發展心理學》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民族精神》(Ethos),以及 《認知與情緒》 (Cognition and Emotion) 等学术期刊。 于2009年应邀赴德国雅阁布斯大学 (Jacobs University),发表以《新世纪的跨文化学习》为题之毕业典礼讲演,于2011年应邀在享有国际声誉之北京论坛上发表以《再发现长存的价值:21世纪学习的文化宝库》为题之专题发言,于2013应邀赴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举办以《长存之价值:21世纪的西方与东亚文化学习模式》为题之校际讲座, 于2014应邀赴韩国,出席由哈佛燕京举办的有关儒家人文学习视角在东亚教育领域之前景与挑战的研讨会,并以《有本之水難涸也: 百折不衰的儒家學習模式》为题发言。
章节目录:
序 不同文化传统中学习信念为何存在差异? 陈向明 自序 第一章:浮士德及一个研究课题的诞生 邂逅浮士德 惊异美国 鱼发现了水 再思中华文化与浮士德 第二章:为掌控宇宙而学亦或为完善自我而学 西方知识传统 知晓客观世界 准确无误的知识 心智的奇迹 省视过的人生 西方学习者 儒家的学习传统 完善自我 以天下为己任 学习美德 行胜于言 中华学习者 第三章:远古时光、现代时光 更改课程增加竞争力 考试地狱 早期研究中对东亚学生成绩的解释 华人学习者的悖论 学习信念 学习过程 进一步的研究:深挖文化的学习信念 描绘文化学习模式的图像 欧裔美国人学习模式 学习目的 学习的原动过程 成就的种类 情感 欧裔美国人学习模式印证西方知识传统 华人学习模式 学习目的 学习的原动过程 成就的种类 情绪 华人学习模式与其儒家渊源 文化层面与个人层面的信念 第四章:心智与美德之学习历程 人类学习形式的种类 西方与华人文化的学习过程 西方心智导向的学习过程 主动投入 探索与探究 思考与批判性思考 自我表达与交流 美德导向的华人/东亚学习过程 认真/诚意 勤奋/发奋 熟 练习 精 刻苦 恒心 专心 第五章: 好奇导引探索,热诚激发投入 情感概述 学习中的正面与负面情感 学习情绪的文化差异 西方学习者的学习相关情感 学习前 学习中 学习后 华人/东亚洲学习者的学习相关情感 学习前 学习中 尊敬-东亚学习者的重要情感之一 学习后 低度的骄傲、高度的谦虚 第六章: “书呆子”的地狱与避风港 西方学习者眼中的同伴 “书呆子”地狱 欺负“书呆子”是人的天性? 西方“书呆子”难逃的厄运 东亚学习者眼中的同学 同学的重要 “书呆子”的避风港 学校及社群里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 父母心中的模范同学 孩子自己寻求同学支持的学习方式 东亚洲悠久的模范生传统 美国的亚裔“书呆子”族 第七章: 苏格拉底与孔孟式的家庭辅导师 最有决心且最有效率的文化处方执行者 捕捉社会化的流动 结构分析:母子对谈的要素 序列分析:真实时间中母子对谈的开展 话语分析:母亲的话里乾坤 认知社会化 认知社会化的共同点:引导孩子进入母亲的心智架构 认知社会化的共同点:孩子的反驳狡辩 认知社会化的共同点:母亲的劝说与孩子的修正 认知社会化的不同点:欧裔美籍母亲聚焦在孩子的心智根源 认知社会化的不同点:台湾母亲聚焦于孩子的美德根源 认知社会化的不同点:欧裔美籍母亲的心智潜能因果论 认知社会化的不同点:台湾母亲的美德力量因果论 情感社会化 情感社会化的共同点 情感社会化的不同点:欧裔美籍母亲聚焦在兴趣与乐趣上面 情感社会化的不同点:台湾母亲着重在吃苦与毅力上面 情感社会化的不同点:欧裔美籍母亲以成功为荣 情感社会化的不同点:台湾母亲更重视为了未来的成就而坚持不懈 普遍且有效的家庭辅导师:苏格拉底与孔子 第八章: 魔鬼的辩护者和犹豫的说话人 西方久远的雄辩传统 彰显个人素质 说话是一种权利 说话是领导特质的表现 说话是门艺术 西方的说话风格 量的准则:不多不少 质的准则:真实不虚 关联准则:一针见血 清晰准则:直截了当 西方课堂语言互动与社会化 成长为魔鬼的辩护者 东亚人对言语的怀疑 说话者的负担 道德考虑 社会考虑 个人考虑 东亚人的说话风格 微量准则:少说为佳 模糊准则:不定为妙 间接准则:说话客气 倾听准则:先听后言 东亚课堂语言互动与社会化 成长为犹豫的说话人 第九章:巨变景象中人类学习的寓意 全球大规模迁徙 不可避免的文化融合 文化交流无法阻挡的文化差异 文化价值观活在每个成员心中 文化价值观与个人认同的交错缠绕 学习信念是身份认同的一部份 东亚儿童发展与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东亚移民面临的儿童发展与教育挑战 了解不同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精彩片段:
不同文化传统中学习信念的转化如何可能(代序) (节选) 陈向明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 与本书作者李瑾博士认识已经20多年了。记得那是在1988年秋季,我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系列迎新活动的最后一天,在一艘游船上偶遇她。当时她正身怀六甲,身边有一位白人丈夫陪伴。此后,虽然我们相隔数万里,每次我去美国或者她来中国,我们都会设法相见,共叙友情和学术进展。当有人问及我们相识多久了,我们通常会打趣说,看看她儿子的年龄就知道了。后来,她的母亲到美国帮忙料理家务,我又不时从她那里听到有关她与母亲和丈夫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种种误解,感觉既好笑又有趣。 比如,当她非常客气地对自己的母亲说“妈妈,请您为我开一下门,好吗?”时,她的母亲会变得十分恼怒,斥责她说:“我是你妈,又不是外人!你对你妈干嘛这么客气?”而当她口气很直接对自己的丈夫说:“Micheal,open the window!”(麦克,开窗户吧),她丈夫会说:“你说话为什么这么不客气,为什么不说‘请’(would you please)呢?”由于中国人有内外有别的做事原则,对自己人关系比较亲密,说话时不必过于客气;而西方的个体主义强调个人边界,求人(哪怕是自己人)做事时需要客套语言的修饰和润滑。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每天发生在她自己生活中的文化差异(至少可以作为一种思想上的触媒),导致李瑾博士对文化问题非常敏感,进而在过去20多年一直在从事文化比较的研究工作。我们都知道,研究者的学术旨趣和现实关怀通常是与其个人生活经历和感悟密切相关的。李瑾博士之所以对欧裔美国人与华人对学习的文化信念进行研究,其中不仅饱含了她自己在美国学习和成长的亲身经历,而且渗透了她在一个跨文化家庭环境中育儿的独特体验。在本书《学习的文化基础:东方与西方》中,我们可以不时看到她自己和儿子以及她生活中遇到的相关例子,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具有理论高度的学术专著,而且也是作者个人心路历程的分享。 学习是人类普世皆然的能力与活动,然而东西方文化对学习却持有一些不同的理念。虽然这些理念很多可能是缄默的,具身性的(embodied),难以被语言所明言,但它们持续地影响着这些文化中的人们教导儿童、自我发展的规范和方式。东西方的人们到底持有怎样不尽相同的学习理念呢?李瑾博士通过耙梳数十年的研究文献,特别是基于自己数项长期的实证研究结果,归纳出一种重要的理论分野,即西方的学习模式为“心智取向”,而东方的学习模式为“美德取向”。前者更加强调学习的知识面,视学习主要为心智的发展,目的在于探索和理解外在世界;而后者更加强调学习的道德向度,视学习为自我道德与社会的日臻完善,其目的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何两者的差异会如此之大?李瑾博士追溯了两大文化思想传统的历史渊源,并由诸多层面切入(包括学习历程、情绪反应、同学互动、知识表述以及父母引导等),对这两大传统进行了精辟、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根据本书作者的观点,尽管当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导致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加速,然而这两种学习模式并没有相互交融或彼此削弱,反而更加彰显其基本价值。这个结论似乎与一般人的印象相左。那为什么会如此呢?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说一个文化传统发生了变化?一种文化传统的保持、发展、消融或转化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其运作机制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虽然本书并没有对这些问题给出明确答案,但指出,如果我们能够静思这些不同学习模式的特点及其对学习者所产生的持续影响,东西方的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应该都能够从中得到理论启发和实践思路。 阅读此书对我而言是一次精神之旅,本书不仅在内容上吸引我,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对我也具有启发意义。作为一名质性研究的推崇者,我发现本书介绍的实证研究方法很有新意。文化信念是一种非常难研究的现象,因为它深藏在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中,仅仅通过观察和访谈是难以了解到的。李瑾博士及其团队使用了各种别开生面的研究手段和工具,诱发被研究者的内隐信念。例如,要被研究者听到“学习”这个词语时写下自己联想到的词语,然后对词语进行排序和归类分析;让被研究者看图说话,回答问题,或完成故事的后半段;对母子对话进行实录,然后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将研究结果用各种图表展示出来,使其具有直观对比效果,等等。该研究团队不仅在美国对欧裔美国人和华人进行了比较分析,而且在台湾和四川等地对华人家庭进行了追踪调查,因而使研究结果具有更多地域上的推广度。 收起全部↑
书 评:
其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