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注意力市场 - 如何吸引数字时代的受众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相关类别图书
作 者:詹姆斯·韦伯斯特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用 途:
中 图: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专 业:
制 品:图书
读 者:
最新可供书目

战争与文明: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本书读懂30部管理学经典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传播十讲

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文职场英语(第2版)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数字时代的银龄行动——亚太地区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现状调研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书名: 注意力市场 如何吸引数字时代的受众
ISBN:978-7-300-23060-3 条码:
作者: 詹姆斯·韦伯斯特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49.80  折扣价:¥44.82
折扣:0.90 节省了4.98元
字数: 225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230603 每包册数: 8
出版日期: 2017-01-15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相关评论

内容简介:
《注意力市场:如何吸引数字时代的受众》2015年荣获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皮卡德图书奖(AEJMC Picard Book Award)。皮卡德图书奖每年颁发一次,奖励一本为媒体经营、媒体经济和媒体创业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著作。
这本书引人入胜并冷静地分析了变化中的媒体格局。新媒体将如何改变世界?我们有很多令人屏气敛息的描述,它们预言我们将处在乌托邦与大灾难的边缘。选择性接触、偏好形成、有限理性、使用与满足、节目差异化、病毒式传播,这本书巧妙地将这些理论与证据融合在一起,回答了一个既简单又让人头疼的问题:对于受众形成我们知道多少,这对观念市场来说意味着什么?
作者向我们描述了影响受众形成的因素:用户的偏好和习惯,社交网络的影响,媒介提供者的资源和策略,影响力日益增长的媒介测量(从收视率到用户推荐度)。作者将这些因素融合到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注意力市场中,并由此向我们证明,无论对数字媒体赋予极高的期望还是过度的担忧,都背离了注意力市场本来的运行规律。作者认为,在数字时代的注意力市场,我们尤其会接触到超越个人偏好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重建观念市场,重塑21世纪的公共空间。

作者简介:
詹姆斯·韦伯斯特,美国西北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2005年任传播系副主任。现任传播类期刊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和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编委,尼尔森公司、特纳广播公司、耶鲁大学Rudd中心顾问。译成中文的著作有:《视听率分析——受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章节目录:
前言

注意力市场
媒介产品的生产者想要得到人们的注意力。他们开发注意力市场,利用注意力娱乐大众,建构社会资本,获取金钱财富,抑或改变人类的历史进程。

媒体用户
媒体用户为注意力经济提供动力。每个用户决定阅读什么或观看什么或分享什么,这些决定加在一起,便产生了受众。受众使媒体得以存续,并赋予它们意义。

媒体
不管是新媒体还是旧媒体,多数媒体生产者都想得到公众的注意力,都竭尽所能地去吸引受众。

媒介测量
用户和媒体一直处于互动之中。双方日益依赖媒介测量,对自己的选择进行评估,寻找有利条件,并根据看起来可能的条件调整自己。

受众形成
数字媒体将会促进无尽的受众分化,造成畅销作品的消亡。同时,我们的社会性本质和过滤机制的流行度偏好也使得公众注意力集中。

第六章 建构注意力市场
本章利用所有的理论建立更加全面、更加动态、更加高效的模型,来解释注意力市场是如何建构的。

观念市场中的公众注意力
对于数字媒体如何影响社会这个问题,乐观者和悲观者的预期有着天壤之别。新的注意力市场会在凝聚和分裂我们的力量之间寻找、推进合理的平衡。

注 释
索 引
译后记

精彩片段:
数字媒体为人们提供着丰富的选择,几百个电视网,几千个耗资巨大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无穷无尽的网站、视频和微博,人们不会担心无处打发时间。有些媒介产品是大众的,有些媒介产品是小众的(目标定位于朋友和粉丝)。但是毫无例外的是,媒介产品的生产者想要得到人们的注意力。他们利用注意力娱乐普罗大众,构建社会资本,获取金钱财富,抑或改变人类的历史进程。假如没有了注意力,他们的努力就成了无果之花。媒体首先需要受众,然后才能实现它的目的。为了找到受众,媒体必须在注意力市场上相互竞争。

然而,人类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人口的数量、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这是注意力市场无法摆脱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媒体争夺注意力,它们所抢夺的受众变得越来越少。这是一个零和游戏,大部分媒介产品注定是无人问津的,所以,了解哪些因素影响了公众注意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对于媒介生产者来说,这是成功的关键。对于我们来说,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敏锐地意识到,从政治到大众文化,数字技术如何影响了这个世界。

新的媒介使用方式将对社会与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多数观察者都认同这一点。但是对于注意力市场如何运转、将会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他们却有不同的概念和理解。有些人高兴地宣称用户取得了控制权和控制媒介环境的能力。他们认为流行文化已死,一种不再受商业利益主导的文化民主正在生成。有些人则担心人们会利用数字媒体提供的丰富内容,过滤掉不喜欢的信息,只选取让自己舒服、与自己想法一致的信息。或者情况会变得更糟糕:人们沦为毫不知情的人质,以数据驱动的体系将他们隔离成“名声筒仓”(reputation silos)
或“过滤气泡”。他们还担心,数字媒体正在蚕食大众媒体建立起来的统一文化版图,从而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世界的一个前景是,数字媒体将我们解放,从而人尽其能;另一个前景则是数字媒体将人类社会撕裂。

民间的评论与严肃的学术为何对数字媒体的影响莫衷一是?或许这早该在我们意料之中。传播革命经常牵动我们的希望和担忧。用一位社会学家的话说,传播革命创造了“形成性时刻”(constitutive moments),利益攸关却又前途未卜。新一代媒体引发貌似让人高度精神紧张的预测,这在人类历史上绝非第一次。

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忧心忡忡地认为,“新”的书写技术让记忆力减退,智力降低。20世纪前半叶,批评家们确信电影和广播将会操纵无知大众的意见和情绪。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进入所谓的有线电视的蓝天时代,专家们预测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娱乐、购物、民主社会)都将发生革命。由此看来,“新媒体”与夸张的预测总是前后相随。

尽管如此,人们对于当前媒体革命所持的观点仍然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人们将会如何使用数字媒体这一问题上。深思远虑、博闻周晓的作者们何以对新媒体环境的本质和意义有着如此不同的观点?究其原因,似乎有“三宗罪”在作祟。

首先,大多数作者想要讲述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想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选择一个具有煽动性的、具有直觉吸引力的假设,然后只关注那些能够证明假设的具体细节。这一路径存在的问题是忽略了注意力市场的复杂性。注意力市场中存在许多因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能够概括的,这对所有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正如我的同事们所意识到的:“复杂的发现不适合使用触目惊心的标题,所以和警世预言相比,很难引起人们同等的注意。”

其次,将事实简化的冲动使人们盯住新媒体环境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窥一木则见森林。乐观者强调人们乐于分享的倾向,社交媒体增长的数量和影响,或者推荐机制中存在的“群众的智慧”。悲观者则指出人们的选择性接触,过滤技术,或者媒体在定位群体和个人方面日益增长的能力。然而,如果你没有考虑到所有的因素,就容易忽略不同影响的相互抵消。

最后,许多作者采用理论与故事相结合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理论要么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要么推测期望中的人们会怎样做。每种理论都能形成令人满意的、前后一致的观点,却不一定都能告诉我们人们究竟是怎样做的。故事虽然有益,却不能形成完整概括。大多数作品中缺乏受众行为方面的精确经验数据,这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本书力图弥补这些缺陷,将影响受众的所有因素融合到一个完整的体系——注意力市场中。本书认为,即便数字媒体在某些重要方面赋予人们力量,个体仍然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媒介体系向我们“推送”内容,我们却常常毫不知情。与许多选择理论(预设的情境)不同,这些“被选择”的偏好,假如没有媒体的推送,或许根本不会存在。数据日益导演了这个过程。以数据驱动的体系,包括推荐和受众视听率,都是用户和媒体用来了解市场的工具。但是这些工具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它们带有偏见,偏爱某些特定的结果,将公众注意力导向不同的方向。

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力量共同创造了一个分散又集中的环境。虽然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媒介口味,但在人口整体中却存在惊人的视听一致性。受众从来不是自我隔绝或是生活在平行世界里,而是在媒介选择中流动。这些相互重合的模式,创造了一个公共领域,集中却又比传统环境更具流动性。
书  评:
 
其  它: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