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的人地关系与地域社会 - 厦门大学南强丛书第6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长江中游的人地关系与地域社会
厦门大学南强丛书第6辑
|
ISBN: | 978-7-5615-5674-0/K·687 |
条码: | |
作者: |
鲁西奇
相关图书
|
装订: |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80.00
折扣价:¥76.00
折扣:0.95
节省了4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6-03-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在作者长期地理考察、文献分析与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对区域人地关系的认识及其演变、南方山区经济开发与社会建构过程、江汉平原以“围垸”为中心的水利社会的形成等核心问题,提出:(1)应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理解、认识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演进,(2)应重视南方山区开发进程与社会建构的特殊性,(3)以围垸为中心而形成的“水利社会”乃是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社会进程的核心线索等认识。其研究理路从地理学的“区域”观念与方法出发,落脚在地域人群的生活与社会建构上,是从区域历史地理出发的地域社会史研究。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区域、地方与地域:空间维度下的历史研究(代序) 一、“区域”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二、“地方”与地方史研究 三、“地域”与地域史研究 四、区域、地方与地域:“人的空间”
卷一 区域人地关系
“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演变研究 一、一种研究范式的分析:人地关系演变的“三阶段论” 二、从“了解之同情”到“环境感知” 三、“了解之同情”视野下人地关系的演变 四、余论:理解与评判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 一、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 二、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中诸要素分析 三、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教训与启示
卷二 山区开发与社会
南方山区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空间展布 一、南方山区开发之起步 二、六朝至北宋时期南方山区的持续开发与平稳拓展 三、南宋至明清时期南方山区的全面开发 四、结语与讨论
内地的边缘——明清时期湖北省郧西县地域社会史的初步考察 一、引言:在湖北省的西北角 二、凭城据险:地方行政与军事控制体系的演变 三、“里”与“保(堡)”:乡级组织的演变 四、移民入住及其生计、发展与宗族形态 五、神庙系统与民间信仰的神祇 六、结语
卷三 江汉平原的水利社会
散村的形成及其演变——以江汉平原腹地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为中心 一、问题之提出 二、居于台、墩之上 三、依堤而居 四、江汉平原腹地乡村聚落形态的历时性变化 五、散村之形成与长期延续的根基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里甲制度的实行及其变革 一、明初江汉平原聚落分布与里甲编排 二、河泊所《甲册》的攒造与渔户“业甲”的编排 三、明代江汉平原大部分新垦垸田及垸民未入或未完全纳入版籍 四、明后期的清田与垸田征科 五、“按田归垸”与里甲制的变质 六、结语与讨论
湖北省潜江市档案馆藏《太和乡实征底册》的初步研究 一、“实征册”与“实征底册” 二、潜江县征粮“按田归垸”与实征册之使用 三、关于是否严格开展“推收”的问题 四、新立户柱与无产户名之剔除 五、进一步研究工作的理路
“水利社会”的形成——以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围垸为中心 一、“水利关系”、“水利的社会关系”与“水利社会” 二、“水利关系”的形成:以汉川县南湖垸为例 三、“水利的社会关系”的形成:以垸庙为中心 四、赋役征科系统与水利系统的“叠合” 五、垸与清后期江汉平原“乡团”的编练 六、从“水利关系”、“水利的社会关系”到“水利社会”
传统中国农田水利领域的区域协作——以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垸区”为中心 一、问题之提出 二、清代潜江县的“分区之法” 三、沔阳州境内水利区域的划分与垸际协作 四、天门县的水利区域与垸际协作 五、协作还是冲突? 六、结语与讨论
传统中国农田水利领域中区域协作的发展与局限——以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垸田水利为中心 一、问题之提出 二、协修:大范围水利区域协作的实践及其终结 三、万历末年的泗港口开塞之争 四、清后期的大泽口开塞之争 五、水利区域协作之可能以及王朝国家的作用与局限
主要征引文献 后记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