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社区传播论:新媒体赋权下的居民社区沟通机制(新闻传播学文库) - 新媒体赋权下的居民社区沟通机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相关类别图书
作 者:王斌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用 途:
中 图: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专 业:
制 品:图书
读 者:
最新可供书目

战争与文明: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本书读懂30部管理学经典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传播十讲

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文职场英语(第2版)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数字时代的银龄行动——亚太地区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现状调研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书名: 社区传播论:新媒体赋权下的居民社区沟通机制(新闻传播学文库) 新媒体赋权下的居民社区沟通机制
ISBN:978-7-300-23593-6 条码:
作者: 王斌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49.80  折扣价:¥44.82
折扣:0.90 节省了4.98元
字数: 226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235936 每包册数: 10
出版日期: 2017-01-15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相关评论

内容简介:
《社区传播论》将新闻学、传播学与城市社会学、社区管理、社会运动等多个学科融汇,从较为多元的维度考察
及诠释社区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开拓了新闻传播研究的新领域。在现有的新媒体意见表达的研究中,对虚拟
社区的重视忽视了传播行为发生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存在着去地方化、去空间化的研究倾向,信息技术的发
达催生了“地理消亡论”。本书从基层社会的微观单元也即社区入手,立足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来考察其新媒
体意见表达和群体协商,把以虚拟社区为关注重点的新媒体研究再地方化,避免把新媒体研究局限于网络本身,
统合分析行动者的线上协商与线下行动,把空间纬度和场景因素带回到新媒体的研究中。本书立足于提升新闻传
播学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力,提出“基层社会的传播建设”这一命题,为从新闻传播方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供了学理探索。

作者简介:
王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荷兰莱顿大学(获硕士学位,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08)、瑞典延雪平大学
访问学者(2007)、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4),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
究中心研究员、瑞典延雪平传媒管理研究中心东亚所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副秘
书长、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理事。研究兴趣包括媒介社会学、新媒体传播、传媒业转型与创新等,主持国家
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住友基金会亚洲研究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曾获宝钢教育奖、中国国
际广播新闻奖、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首批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等荣誉,近年来从事媒介/传播与空间、
新媒体与社会抗争等课题的研究,出版专著《传媒业空间形态演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在
《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学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章节目录: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视角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社区媒介的中国语境和理论意涵
一、西方语境中社区媒介的价值理念
二、社区媒介的中国样貌与中国语境
三、中国社区媒介的理论意涵
四、社区传播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社区沟通的媒介形态
一、社区媒介的多元形态
二、我国社区媒介发展模式
三、社区公共空间与传播基础结构

第三章 社区居民的利益表达
一、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
二、社区报纸中的居民利益表达
三、社区网站中的居民利益表达

第四章 社区居民的媒介使用:信息获取、邻里交流与社区行动
一、研究设计
二、居民如何看待及获取社区“逸闻”
三、居民如何与邻居交流
四、居民如何参与社区行动
五、研究发现与讨论

第五章 社区居民的动员模式:抗争性认同与合作式治理
一、社区动员的结构要素
二、广州“江门反核燃料项目行动”:突发事件中的 社区动员
三、上海“九亭志愿者联合会”:日常协商中的社区动员

第六章 基于新媒体的社区治理
一、基于居民福祉的二元互动式社区治理
二、新媒体增益社区治理的作用机制
三、运用新媒体改进社区治理的实践
四、新媒体背景下社区治理创新的挑战

第七章 社区传播中的权力关系
一、“下渗”与“生长”:社区中的权力并行过程
二、社区网格化:信息技术中介下的权力粘连
三、媒介近用:社区情境中的居民赋权

第八章 传媒业的社区化发展趋势
一、传统媒体的社区化网站
二、门户新媒体的区域化战略
三、基于用户自制的超本地新闻
四、提升参与性是中国社区媒体的未来路径

结语
一、我国社区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二、我国发展社区传播的政策建议
三、社区传播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2012—2015年重大社区舆情事件
后 记

精彩片段:
引 言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社会利益重组、社会矛盾频发,尤其是近
年来由于基层民众的利益表达不畅和部分基层官员执政能力较弱,群体性
事件不断发生并引发了一系列影响社会的问题。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看,
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基层沟通不畅的传播表现和应对策略进行了集中探索。
前者主要是通过内容分析的方式对媒体报道的群体性事件以及网络论坛的
热点事件进行收集、归类和总结,特别是在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方面取
得了较大进展,方法应用较为多样和深入;后者主要是分别从媒体和政府
的角度研讨观念更新和具体措施,特别是在媒体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政府
危机传播、舆论引导、新闻发言人建设等领域有较为充分的研究,实践性
和针对性较强。
相比较而言,国外对网络意见表达研究的切入点更注重传播发生的社
会情境。此方面研究的基本思路大多是通过网络意见表达来理解现实社会
和政治生活,探讨网络沟通对增强公民意识和参与式民主的作用(Kim,
Ball-Rokeach,2006)。此外,考察网络群体通过交流和讨论所构建的群体
身份认同,以及这些群体在线下的社会关系、社会阶层和社会交往状况
(Hampton,2007),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背景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针对我国的现实问题,可以发现当前尚留有
以下可以深化探讨的空间:
第一是现有研究视角重点关注结果和对策,对基层社会信息传播的机
理机制,特别是民众如何达成意见的过程研究较少。正因为对网络意见本
身的生成、演化规律尚缺乏较为透彻的认识,所以现有研究对网络舆论的
监测、预警以及引导策略的判断和建议是从传播事件的末端反推的,注重
治“标”,在对策的科学性方面还可进一步提升。
第二是现有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大众传播媒介或网络媒介上的议题呈现
和传播,关注的渠道单一,对民众生活中真实的传播环境(包括了人际传
播、群体传播、社会关系、利益诉求等)研究较少,对议题发生的传播生
态观照较少。在新媒体意见表达的研究中,对虚拟社区的重视忽视了传播
行为发生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存在着去地方化、去空间化的研究倾向。
第三是现有研究的出发点集中于大众传媒的业务改进以及政府的管理
转型,对民众在群体沟通和协商背后的社会生活遭遇、社会关系变化和社
会利益重组关切较少。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这方面的研究涉及个人或
组织如何通过网络议题的构建、群体对话和讨论来促成对现实资源的调动,
并进行程度不同的社会动员。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而言,经由网络人际
传播和群体互动而推进的网络意见表达,会如何界定和重塑人们对现实的
理解,进而在现实中促成具有较高组织程度的群体行为,这是一个尤为值
得关注的问题。

二、研究视角
本研究的独特定位 是从基层社会的微观单元也即社区入手的,立足于
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来考察其新媒体意见表达和群体协商,研究视角为新
媒体对日常生活的嵌入性,把以虚拟社区为主要分析对象的新媒体研究再
地方化,也即用系统的、过程的、情境的观点把新媒体意见表达与使用者
的实际生活环境统合起来。 其意义在于:第一,从理论上看,把研究重心
从新传播技术本身转移到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推进网络社区和真实社区
的交互研究,分析社区议题在线上线下的传导机制。第二,从实践上看,
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规模增大,一方面邻里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挑战,另
一方面社区事务协商和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居民更好地交流与协作。本研究
将有利于了解城市居民的日常沟通机制和社会动员过程,为社区管理、舆
情监测、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化解提供中观及微观层面的考察分析。
媒介与社区的互动关系是一个较为悠久的研究主题。20世纪初期,芝
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帕克研究美国移民的报刊使用对其生活适应的影响,
从那时就开启了社区生活与信息传播如何互动的研究传统。社区媒介的重
要性在于通过传播地方化的、贴近居民需求的新闻,可以促进社区居民的
沟通、认同乃至协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传播学
者鲍尔洛基奇主持的“传媒转型:改变社区黏合纽带”研究项目进行了多
次调查,发现社会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不取决于是否拥有特定
财富或特定的文化背景,而主要取决于有没有更好的关于社区新闻的传播
活动和传播机制(张咏华,2005)。这项围绕社区传播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
开展的大型实证研究,主要解释了社区传播在形成居民社区共同价值、增
强居民归属感凝聚力方面的作用。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程,公众的日常生活也在
经历快速变革,但现有的媒介形态和传播内容都有较高的同质化趋势,对
于以社区为基础的信息传播形态及其社会影响还缺乏充分、全面的认知。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对社区媒介在西方语境下的厘清(李艳红,2009)、国外
社区报的运作(陈凯,2012)、国内社区报发展的个案(如《新闻记者》
2013年第7期、《新闻战线》2014年第1期刊发的社区报专辑)等话题展开
介绍和讨论,而对社区沟通中除了大众媒介以外的其他要素综合进行考察
的研究还较为零星(王斌,2010a;谢静,2013b)。对于中国社会的特定情
境来讲,社区媒介和社区沟通之所以愈发重要,值得系统地探究,有以下
几方面原因:
首先,传统新闻机构转型刺激了对新的利基市场的挖掘。近年来媒体
市场日益碎片化,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广告收入都出现了向新媒体的分流,
盈利方面的焦虑导致各种新的媒体试水行为不断推出。除了财经资讯、娱
乐资讯等较为成熟的利基市场外,一些以往的“长尾”市场也进入媒体的
考虑范围之中。国内的社区报实验中,有相当部分是出于探索和占领新市
场的动机。社区报和社区新媒体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一个更为密集和精细的
传播网络,为广告的有效覆盖提供新的可能。
其次,市民的信息需求未能被现有传媒体系很好地满足。目前我国的
传播体系中有两个基点:一是以党报、行业报、主流新闻节目为主的侧重
官方新闻的媒介群体;二是以都市报和民生节目为主的侧重生活资讯的媒
介群体。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现在城市居民的生活形态有了很大
变化,他们除了需要了解国际政经变局和国内大事要闻以外,还需要为自
己的日常生活带来决策支持和便利的信息。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
对饮食、上学、理财、交通等方面信息的掌握程度和更新速度直接影响到
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从这一点看,官方新闻解决了宏观内容,对
微观内容照顾不到。民生新闻解决了贴近性,但是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在
由于社会阶层差异造成的居住分异持续扩大的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环
境不同,微观利益关切不同。社区新闻受众不同于传统大报,他们“对于
自己所居住环境的关注,对于自家周边生活信息的要求,以及对于邻里氛
围的一种体验和对于社区当中他们个人意见的表达”(张维功,2009)都构
成了社区新闻和社区媒介存在的价值。
最后,社会管理创新也需要新的社区沟通机制。随着城市社区在中国
的兴起,社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城市居民从原有的“单
位人”转变成“社区人”,他们需要在单位联系不断消减的条件下重新建立
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建,需要建立在日常
生活的交流中。社会管理的重心也逐渐下移,街道和居委会除了上传下达
政府的政策外,还扮演着协助居民进行社区自治、社区协商、社区事务处
理的角色,而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商机制是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
社区新闻是对社区事务的报道,也是对社区利益的关注,在Web 2.0的背
景下,社区新闻网站还是一种居民参与生产、分享和使用信息的自媒体形
态,也是居民自治和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因此,社区居民的良性沟通机制不仅是居民促进邻里关系的基础,也
是基层民众表达意愿、磋商社区事务的重要渠道,是未来网络舆情监测、
媒体新闻报道、社区工作开展、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对象。
本书的 研究思路 是集中考察社会转型期背景下和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社
区沟通的现状和问题,特别是对其沟通媒介、沟通内容、日常交流机制、
重大事件交流机制、社区治理机制、国家-基层互动机制等多个层面进行
探讨,对中国的社区沟通这一现实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希望
提出“基层社会的传播建设”这一命题,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公民福
祉增益两者之间寻找可能的纽带和路径。
由于这一领域的实践及研究都正在起始阶段,本书 定位于探索性研究
和描述性研究 。根据迈耶(Mayer)和格林伍德(Greenwood)的观点,探
索性研究是指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特质进行初步理解和概念塑造,这类研究
较适合于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认识不多、资源不足、相关研究课题较新或
较少的情况。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要发现事实或社会真实,回答社会情形
是什么样的问题,其主要逻辑方法是归纳法。因此,本研究使用归纳法对
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以探求我国社区沟通的基本样貌。
在搜集资料上,本研究采用多元方法取向(multi-method approach),
用不同资料来交叉解释一个社会事实(胡幼慧,1996)。资料获取手段包括
内容分析、个案调研、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所获取的一手资料包括问卷
数据、个案文本、访谈记录,二手资料包括有关社区管理与社区传播的理
论文献、媒体报道和政府工作文件。本书涉及的理论资源来自新闻学、传
播学、城市社会学、社区管理、社会运动等多个领域,试图从较为多元的
维度考察及诠释社区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整个研究的逻辑框架和书内
各章的内容安排如图0—1所示。
书  评:
 
其  它: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