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读懂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
ISBN: | 978-7-300-23628-5 |
条码: | |
作者: |
顾海良 王天义 主编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48.00
折扣价:¥43.20
折扣:0.90
节省了4.8元
|
字数: |
297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236285 |
每包册数: |
9
|
出版日期: |
2017-01-13 |
|
内容简介: |
本书回答和揭示了什么是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是什么、怎样实现发展等当今条件下具有重大意义的根本性问题。本书通过论述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一带一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凝聚着对经济规律、发展规律的思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
作者简介: |
顾海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主要著述有《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百年论争——20世纪西方学者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述要》(三卷)等。 王天义,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多所重点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问题。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求是》等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 1
一、以改革开放的经济事实为依据 / 2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新的研究和运用 / 6
三、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术语的革命” / 9
四、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初稿” / 12
五、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理论升华 / 16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 / 21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 22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 / 26
三、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的原则 / 30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原则 / 33
五、对外开放原则 / 37
第三章 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 41
一、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 / 42
二、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 / 44
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47
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 49
五、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 51
六、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54
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56
第四章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 59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 / 60
二、巩固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65
三、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 72
第五章 加强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 79
一、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 80
二、渐进式改革推进国有经济转型发展 / 84
三、国际化为深化国有经济改革提供新动力 / 89
第六章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 / 101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基础 / 102
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进程 / 105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进一步完善我国基本分配制度 / 108
第七章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 121
一、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122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发展 / 128
三、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 / 134
第八章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 14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探索和基本经验 / 14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148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机制 / 154
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 / 161
一、我们党对市场的作用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 163
二、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一般规律 / 165
三、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存在的现实问题 / 170
四、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政策措施 / 173
第十章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179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 180
二、创新是经济发展动力之源 / 184
三、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 187
第十一章 主动适应、引领、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 199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衍生新常态 / 200
二、经济新常态是全方位优化升级的经济 / 205
三、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新的思维理念 / 210
四、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选择 / 214
第十二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 219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 / 220
二、从需求管理为主到供给改革为主 / 222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与方向 / 229
四、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误解 / 234
第十三章 农业、农民和农村的“三农”发展 / 239
一、高度重视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 / 241
二、确保粮食安全 / 244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 / 247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254
第十四章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 257
一、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 258
二、中国的城镇化需要深化“人”这个要素 / 262
三、加快推进“三个1亿人”的重点任务 / 265
四、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两对关系 / 271
第十五章 “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 / 273
一、“一带一路”战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 274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意义 / 278
三、“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互联互通互融的开放系统 / 282
四、提升我国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 286
第十六章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 291
一、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 292
二、自由贸易区战略是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内容 / 297
三、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 303
后记 / 308
|
精彩片段: |
四、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误解
习近平指出:“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自党中央提出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社会各个方面都在认真研讨中央精神,其中大部分是符合中央意图与经济学相关理论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误读与误解。比如,有观点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全面的、否定既往的改革,是抛弃需求侧管理完全转向供给侧管理,甚至有人认为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重回计划经济的老路等,有必要对这些错误观点进行澄清。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全面性改革,而是重要或关键性领域改革
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全球性课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结构性改革并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事,发达国家也有明显的“体制结构病”(或称之为重要制度缺陷)。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针对结构问题和体制缺陷而改革相应的体制机制(包括完善相应的监管体制)。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针对经济发展的重大结构问题,而采取相应的制度创新,力求通过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结构问题,这是标准的发展经济学概念。另一种是经济体制特别是财政、金融体制存在重大的制度缺陷,必须通过加强规制、完善监管来弥补原有制度的漏洞。
从这两层含义看,结构性改革不是全面性改革,而是重要或关键性领域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如果不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会遭遇重大挫折甚至失败。今天,我国经济既面临重大的结构性矛盾,也面临重大的体制性矛盾,必须进行深刻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明,当前改革的难点主要在供给侧。这主要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对供给干预的弊端还未根本消除,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还根深蒂固。例如,金融上的利率管制问题,一些行业存在的行政垄断问题,特别是服务业长期限制民营资本进入,住房建设中长期实行“容积率控制”,土地供给的政府单一垄断等。这些领域的管制,既严重阻碍了有效供给的增加,进而影响需求的增长(垄断价格将抑制需求增长),同时,会产生巨大的寻租空间,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也就是说,我国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主要发生在供给侧,许多需求侧的问题也是源于供给体制的不合理、不完善。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把结构性改革聚焦在供给侧,聚焦在一些重大供给体制上。国企改革是供给侧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也是供给侧的改革,土地制度、金融体制、税收制度(企业税、财产税等)的改革都是供给侧的改革,它们是改革的重点,是需要在“十三五”时期重点攻坚的主要方面。也可以说,新常态下我国的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供给体制的深化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改革残余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发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改革红利,推进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2. 供给侧管理不是对需求侧管理的简单代替,而是有所侧重、相互促进
在我国,需求管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是宏观管理或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的需求管理确实有需要改革的方面,如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围绕着鼓励投资,以增加投资需求为中心,这实际上是强调增加供给的政策,投资是中间需求,它在下一期就会形成供给能力,发展经济学重视投资,也就是重视资本积累,这种重视投资需求的需求管理,在早期和中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到了中期以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竞争性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公共服务领域却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问题。对需求管理的改革主要是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把宏观政策的重点由过度偏向投资转向促进就业、扩大消费和增加公共服务上。这不是简单地向供给侧管理转变。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张宏观政策要注重长期问题、注重供给的经济学者,主要是指采取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创新的政策,而不是强调供给管理。这里并不矛盾的地方是,增加长期供给需要制度创新,通过建立高效的制度促进长期生产率的提高,这就是供给侧改革问题。因此,供给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治标不治本,根本的办法要靠结构性改革。在实施适度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同时,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供给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加有效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当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而不是要搞新的“计划经济”
还有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恰恰相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为此,要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完善和深化,绝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比如,一些没效益的“僵尸企业”,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成果转化,强化对创新的激励和创新成果应用。加大对新动力的扶持,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盘活巨大存量资产。加快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等。但国家产业政策只是指明方向,投资项目要由企业家和各类投资主体在市场摸索、把握和选择,政府主要是创造条件,鼓励竞争,支持企业和产业重组,重视对小微企业支持等,绝不是取代市场。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取代宏观调控,而是宏观调控的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不是一回事,但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结合,能有效提高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是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将明显优化宏观调控环境,从而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例如,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下,宏观调控可以更多地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其次,将改革引入宏观调控,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区间+定向”“总量+结构”“调控+改革”调控,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潜在增长率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中长期趋势,宏观调控通过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来稳增长,客观上便突破了只专注短期经济运行问题的传统框架。新一届政府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出发,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关注价格总水平而忽视了资产价格水平变化,这实际上是把潜在增长率因素看成是一个常量。按此思路,虽然总量表现比较平稳,但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却可能不断积累而愈显突出。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了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通过调整结构、创新体制,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是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实现“双中高”目标的重要途径。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