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面上已经有那么多写巴菲特的书,还有可能为他的光辉形象增添色彩吗?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将所有促成巴菲特成功的因素呈现给你,包括在他的投资原则之外的很多因素。如果站在那些与巴菲特同属一个阵营的价值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些因素非常传统而且广为人知。本书的某些观点也曾在我早期的文章《为什么我不是沃伦·巴菲特》中提到过。
本书共有11章。其中,第2章和第3章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原则,第7章至第10章介绍了巴菲特应用的策略,这些策略被他应用于收购企业、做组合投资以及将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定位为“白骑士”和“满意之家”时。
我在第1章中介绍了巴菲特的思想启蒙人——本杰明·格雷厄姆(Ben Graham)和菲利普·费雪(Philip Fisher),他们被巴菲特视为老师。我不赞同有人说“巴菲特是生硬地搬用他们的理念”的观点,我在本书中也阐述了巴菲特的原则与格雷厄姆和费雪的在哪些方面有不同之处。巴菲特那些不同于格雷厄姆的观点在现代投资界颇有争议,而正是这些观点对他的成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在第5章中分析了巴菲特关于金融市场如何运作的观点,以及他在公司金融关键事件上的立场。据我所知,这些问题在现有文献中没有被具体分析过。在比较了巴菲特对公司金融的看法与学者们目前持有的主流看法之后,我发现,巴菲特更完善的理论基础是其成功战略的基石。我回顾了其他学者对巴菲特出色表现的分析,因为他的成功最近已经成为了经济学家和金融理论家研究的课题。
本书不仅详细地分析了巴菲特的投资原则,还讨论了他不同的投资原则是如何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例如,巴菲特的风险理论(他不同意将风险按照传统解释为波动)、他对投资技术类公司的怀疑以及他的长期投资视野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我也对巴菲特、彼得·林奇(Peter Lynch)和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的投资方法进行了比较。林奇被人们称作与巴菲特具备同样精神的伟大投资家,而默顿则是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金融理论家,他的观点被视为与巴菲特的观点对立。我在第4章所做的这些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地理解巴菲特的投资理论。
人们往往将巴菲特的成就与投资基金带来的回报进行比较,但是伯克希尔哈撒韦不是一只基金,而是一家股份公司,这是他成功背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投资业务的架构组织设立为公司,只有在特定的投资策略下才是有益的,在这种策略中,具有长期投资视野是一个关键因素。我详细论述了这个问题。此外,伯克希尔的架构组织和巴菲特对保险业务广泛且智慧地参与,实际上让公司获得了零成本杠杆。本书的第6章对伯克希尔公司使用杠杆的情况做了详细分析。
巴菲特出众的投资能力不容忽视,他的知己查利·芒格(Charlie Munger)的贡献也不可小觑。我会在第11章中论述。
我非常感谢所有已经写过这个主题的作者和学者,因为我受到了他们的启发,并且对巴菲特的投资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接下来,我会在这里提到一些书,它们都是我非常宝贵的研究资源(如果把所有书都写上,那么前言就太长了。但是,这些作品对我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我都会在书中提到)。
詹姆斯·阿尔图切尔(James Altucher)所著的《跟巴菲特学交易》(Trade Like Warren Buffett)与我对巴菲特的投资策略的理解非常相近,他是我知道的第一个观察到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原则远比人们印象中以及很多书中描述的复杂很多的人。安得鲁·基尔帕特里克(Andrew Kilpatrick)的优秀著作《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Of Permanent Value: The Story of Warren Buffett)(目前有两卷)汇集了大量关于巴菲特及其交易与投资的故事和事实,内容独特,很多资料都很珍贵。爱丽丝·施罗德(Alice Schroeder)所著的《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The Snowball: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是巴菲特本人参与编写的一部传记,这本书解读了他的一生。《巴菲特:一位美国资本家的成长》(Buffett: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是罗杰·罗文斯坦(Roger Lowenstein)的杰作,他从人际交往艺术的角度回顾了巴菲特的许多交易。罗伯特·迈尔斯(Robert Miles)的著作《首席执行官巴菲特: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管理者那里得来的秘密》(The Warren Buffett CEO:Secrets from the Berkshire Hathaway Managers)是根据他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管理者进行的采访而写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把自己的公司卖给了巴菲特,也是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企业主出售自己企业的动机,而这些内容从未被媒体报道过。迈尔斯的书对我从行为层面描写巴菲特的商业策略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也正是在他的书中,我发现了巴菲特对于并购最深刻的见解。正如斯科特-费策尔公司(Scott Fetzer Company)的首席执行官拉尔夫·舒伊(Ralph Schey)总结的那样:“巴菲特出售对所有权的幻想,而他并没有所有权。”如果我必须要选一句话来阐述巴菲特成功背后的关键驱动力,我很可能会选择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