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第2版)(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临床心理学(第2版)(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ISBN: 978-7-300-25426-5
条码:
作者:
姚树桥 傅文青 唐秋萍 朱熊兆 吴大兴 著
相关图书
装订: 平装
印次: 2-1
开本: 16开
定价:
¥48.00
折扣价:¥43.20
折扣:0.90
节省了4.8元
字数:
474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254265
每包册数:
10
出版日期:
2018-02-15
内容简介:
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作为一门心理学与医学交叉的学科,它主要探讨人类心理病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及防治措施,其工作就是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近年来,我国临床心理学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阶段,个人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急需一本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心理学教程。 本书用14章的篇幅介绍临床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以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国际上常用的临床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切入点,逐渐过渡到介绍具有我国特色的临床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的具体知识和技术,包括心理评估、智力评估、人格评估、神经心理测验、临床评定量表、心理干预、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人本存在主义治疗、认知治疗及其他治疗方法,以及心理治疗的疗效评估等全面且详尽的内容体系。各章的内容体例安排基本是以理论开始,过渡到技术与方法介绍,最后进行简要的理论总结。书中穿插大量案例与分析,在帮助学习者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拓宽其视野的同时,提高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本书著者长期在一线从事临床心理学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本书适合作为普通高校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医学(军事)院校医学心理学、精神卫生等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的培训教材,同时可供社会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姚树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医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第二轮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主编,湖南省心理学重点学科第一带头人。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心理学》(第五、六、七版)、《心理评估》(第一、二、三版)等教材7本,并为在我国学习的留学生主编了首部全英文教材Psychology for Medical Students。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国际大型合作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iological Psychiatr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 傅文青,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苏州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科研与心理治疗27年。主要研究心身疾病、心理治疗方法及中国文化心理学,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著作与教材15部,主编教材3部,主译心理学参考书8部。 唐秋萍,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30多年来一直从事精神卫生、心理咨询实践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心理评估、心身疾病的咨询与治疗。主编《功能性疾病》《实用短程心理治疗》《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著作6部,主译《健康心理学》著作1部,参编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朱熊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医学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中心副主任,湖南省临床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心理学分会副理事长。一直从事心身疾病的诊治以及应激反应及心理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10多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湖南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SSCI论文100多篇,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主译著作9部。 吴大兴,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中心主任医师,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医学学科骨干人才培养对象,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医学心理学临床工作,擅长心理咨询与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加国家、省部级课题7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SSCI英文论文18篇。主编专著2本,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
章节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临床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临床心理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西方国家临床心理学家的培养 第四节我国临床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第五节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式 第一节心理动力学模式 第二节行为和认知模式 第三节人本主义模式 第四节生物学模式 第五节整合理论:生物心理社会的观点 第三章心理评估概述 第一节心理评估的意义与方法 第二节标准化测验的技术指标 第三节现代测量理论 第四节评估的过程 第四章智力评估 第一节什么是智力 第二节有关智力的理论 第三节智力的测量 第四节常用智力评估量表 第五章神经心理测验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常用神经心理测验介绍 第六章人格评估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常用的人格量表 第三节投射测验简介 第七章临床评定量表 第一节临床评定量表的性质、种类及内容 第二节临床评定量表的应用 第三节常用的临床评定量表 第八章心理干预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心理治疗 第九章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技术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发展 第二节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治疗 第三节中国的精神分析:钟式认知领悟疗法 第十章行为治疗 第一节行为治疗的概念及其历史 第二节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及其特点 第三节行为治疗的过程 第四节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 第十一章人本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来访者中心心理治疗 第三节格式塔心理治疗 第四节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第五节过程经验心理治疗 第十二章认知治疗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认知治疗的主要流派 第三节认知治疗的程序和方法 第四节认知治疗的适应症与评价 第十三章其他方式心理治疗 第一节暗示与催眠疗法 第二节森田疗法 第三节系统式家庭治疗 第四节正念疗法 第五节道家认知疗法 第六节眼动脱敏再加工 第十四章心理治疗疗效评估 第一节心理治疗疗效评估概述 第二节心理治疗疗效评估的方法 第三节心理治疗疗效评估研究 参考文献
精彩片段:
第一章 绪论
进入21世纪初,临床心理学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美国的一项大规模心理健康需求评估显示,约三成美国人存在各类需治疗的心理疾病。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应激与压力在加重,心理行为异常和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多,心身疾病、生活方式疾病及危机干预需求成为重要的临床问题。在中国,卫生部2006年对30个市和78个县死亡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疾病列入死亡原因的前10位疾病。2008年卫生部发布数据,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还有约200万人自杀未遂。死于自杀的人中,约一半患有抑郁症。据《中国教育报》载,另一项大型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在我国,自杀也是大学生群体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预防自杀已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国黄悦勤等2017年发布的一项大型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心境障碍患病率为406%,其中抑郁障碍359%;焦虑障碍患病率是498%;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痴呆患病率为556%;酒精使用障碍患病率为18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也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心理应激、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严重短缺且分布不均,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 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平均171张/万人口(全球平均436张/万人口),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平均149名/10万人口(全球中高收入水平国家平均203名/10万人口)。 医学工作者和社会大众对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低,社会偏见和歧视广泛存在,讳疾忌医多,科学就诊少。现有精神卫生服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需要有较大差距。”
目前,心身疾病、慢性病及生活方式疾病,如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据报道,2001年全球总死亡人数5 560万,其中慢性病占60%。预测到2020年,慢性病的死亡人口将占总死亡人口的75%,慢性病的患病率在成年人中高达70%。慢性病与人的心理应激、压力及各种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吸烟、酗酒、网络成瘾、过量饮食、久坐不动与缺乏锻炼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总之,心理社会因素已经成为各种疾病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可见,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地影响着人们有效生活的能力,它会造成学业成绩不良、工作表现不佳、人际关系不好、生活质量下降。心理健康问题对身体健康和疾病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些有抑郁症状的心脏病患者在心脏病发作后,其第二次发作的风险明显提高。
临床心理学的工作就是对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后果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临床心理学家运用心理测验、访谈和行为观察等技术手段来诊断心理问题,进而通过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干预。他们还要制订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案,全面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此外,临床心理学家还要开展研究工作,以便更好地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问题的性质及原因,改进评估和诊断的方法,评价新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的效果。当然,由于心理健康问题极其复杂,人们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临床心理学工作又是非常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
第一节 临床心理学概述
一、临床心理学的定义与性质
(一)临床心理学的定义
要给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下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是很困难的,因为很多年来,临床心理学领域一直在不断扩充,不断发展。最早提出临床心理学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韦特默(Lightner Witmer),他于1896年首次使用了这个术语,并把临床心理学定义为通过观察或实验了解个体学习的基本原理,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发展。1935年,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的临床分会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定义:“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其目的在于,采用测量、分析、观察的方法了解个体行为的能力和特点,同时综合身体检查和社会背景等情况,对个体的适当调整提出建议和意见。”2000年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则将临床心理学定义为:“临床心理学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实践,来理解、预测和改善人们的适应不良、能力缺乏、情绪不适,并促进人们的适应、应对和个人发展。临床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人类适应在智力上的、情绪上的、生物学上的、心理上的、社会上的和行为上的方方面面,这种适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异,涵盖了不同的社会经济水平。”Compas,Gotlib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New York:McGrawHill,2002从这些定义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而且,关注的重点从观察和理解人类行为转变到改善人类行为。
临床心理学的定义因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现在通常是这样来界定的: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既提供了心理学知识,又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同时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病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这个定义强调已有科学知识的运用和新知识的产生。因为临床心理学首先应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然后才能为拓宽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领域,满足公众的需要作出独特的贡献。
(二)临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科,人是社会动物,既属于生物学科范围,又与社会学科有密切联系,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临床心理学又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心理学中的一种。同时,临床心理学与医学关系密切,是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临床心理学首先是心理学,其次是服务,所以它是“科学实践”的学科。从这种意义上讲,临床心理学也属于边界学科。这一学科分支发展比某些心理学分支要晚,但它的发展速度很快,现在其活动领域的范围和从业人员人数均大大超过了心理学中的其他分支,成为一个发展最快、充满生机、极具生命力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临床心理学并不是唯一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人们的心理学分支。心理学的其他可帮助人们的分支学科还包括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社区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和应用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这些心理学分支学科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但对于预防和治疗人们的身心健康问题,临床心理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增进人们的健康,强调临床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病理问题的防治,这是临床心理学的核心工作。
二、临床心理学家的思考方式及工作范围
(一)临床心理学家的思考方式
临床心理学家思考方式的核心包括四项工作,这些工作就是对人类行为的描述(description)、解释(explanation)、预测(prediction)和改变(change)。
1描述
要确切了解一个人或其心理问题,首先要仔细描述个体及其生活背景。就个体而言,这种描述包括关注个体现有行为的性质,还有详细记录其过去的发展情况。就临床心理学而言,这种描述主要通过心理病理问题诊断系统、心理评估及与既往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比较来实现。
2解释
要了解一个人或一个心理问题,只有描述是远远不够的。临床心理学家迫切需要建立审慎的模式来解释这些问题是如何发展又是为何发展的。不论对个体还是对一般人群而言,建立经实证验证的解释心理病理问题发生、发展的理论模式是临床心理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解释需要参照理论模式对个体或问题提出假设,这些假设要经得起严格的实践检验。
3预测
检验解释最严格的、必要的方式就是看它能否进行预测,这种预测要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同描述和解释一样,预测的重要性无论是临床心理学实践家在帮助个体的工作中,还是临床心理学科学家在探讨心理病理问题防治措施研究工作中,都是显而易见的。在可控制的条件下或很好操作的情况下,仅仅通过重复观察就可能进行预测。
检验预测有两种研究方式:(1)对表现在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的发展进行纵向研究;(2)为验证特殊的预测或假设,在可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研究。
4改变
对于临床心理学家而言,仅对人类行为进行描述、解释或预测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临床心理学要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为了治疗和预防某些心理病理问题和躯体疾病,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临床心理学家提出并采取有计划的、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促进个体或群体在身心健康方面不断改善。
(二)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范围
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研究、评估、治疗、教学、咨询和管理等(见表11)。
1研究
临床心理学家的研究主题非常广泛,包括神经心理学、行为医学、应激和社会支持、儿童问题、心理药物学、发展问题、测验的编制、心理治疗方法、脑损伤和心理缺陷、婚姻和家庭问题、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方法的效果评估等。
2评估
评估过程包括对个体信息(行为问题、人格特征、能力以及智力水平等)的收集。这些信息可以用于对病人存在的问题做出全面的描述,对问题行为进行诊断,选择治疗技术,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还可以用于对个体的人格特征进行描述,指导个体进行最佳的职业选择,选择参与某一实验研究的被试,确定犯罪者是否具备责任能力等。
3治疗
目前,在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中,心理治疗是最普遍的。其具体工作可以被称为心理治疗、行为矫正、心理咨询等。治疗的重点在于消除个体或团体的心理困扰或问题行为,有时还会通过向社区、机构提供建议以预防心理问题。预防方法和内容有多种,主要包括学龄儿童的社会技能的培养,成年人对应激及其后果的应对方式的训练,帮助离异家庭处理离婚所带来的各种可能的影响,辅导躯体疾病患者正确应对疾病及其治疗的不良反应等。从长远看,预防心理和躯体障碍的发生,将远比当障碍发生时再治疗的代价要低,效果要好。
4教学
相当一部分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主要是进行教学活动。他们的课程包括人格、异常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行为矫正、会谈技术、心理测验、研究设计以及临床评估等。
5咨询
咨询活动包括个人的医疗保健、法律诉讼以及政府部门和组织的各种内部事务等方面。也包括有时帮助各种社区服务机构进行工作。
6管理
由于临床心理学家具有对人际关系的敏锐性、拥有人际交往的技巧以及富于研究成果等,因而他们经常成为一些组织的管理者。
三、临床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一)咨询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counseling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咨询的过程、原则、技巧和方法的心理学分支。它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理解和增进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临床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的共同之处在于理论基础相同,评估方法和治疗性会话技术相近等。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咨询心理学家的服务对象一般为正常人,而临床心理学家的服务对象则主要是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咨询心理学更多地与“心理保健”相联系,而临床心理学则更多地与“心理病理学”相联系。临床心理学家一般在医院或心理诊所等部门工作,咨询心理学家一般在教育机构或具有教育职能的部门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问题。
(二)学校心理学
学校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之一。我国台湾《张氏心理学词典》中的定义是:“学校心理学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了解学生身心状态,分析探讨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成长的情形与适应困难,从而协助教师改进教学,以达成学校教育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考斯尼(Corsini)主编的《心理学百科全书》认为:“学校心理学是由学校心理学家在教育情境中,综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学生最适度学习的一门学科。”Corsini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volume 3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1984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心理学研究的服务对象是在校学习的学生,学校心理学既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校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共同之处在于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但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6~18岁的学生,特别是那些有身心缺陷和学习困难的所谓“问题”儿童与青少年。
(三)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征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有关问题。现代精神病学不仅涉及各种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或伴随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的诊治,还涉及适应性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以及诸多的儿童智力、能力或品德发育障碍的防止、矫正和处置。
精神病学家(psychiatrists)是医生,因此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与临床心理学家的不同。精神病学家的训练,主要是偏重生物医学的训练,行为科学方面的训练较少,而临床心理学家的训练背景恰好相反。此外,精神病学家在治疗心理障碍时常常会开些精神药物,而很少使用心理疗法。尽管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在使用心理疗法方面是相同的,但精神病学家擅长精神药物的使用,而临床心理学家更擅长心理评估和行为科学的知识及技术。
尽管这两个领域有着不同的学术传统,但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在研究和实践方面有过许多合作:在理论研究层面,涉及病因学的研究、心理障碍原因的调查以及广泛深入的治疗研究;在临床实践方面,精神病学家负责精神药物的评价和使用,而心理学家则负责心理评估和心理疗法等专门知识和技术。
书 评:
其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