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总序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总序
江晓原
2016-01-07 08:23:33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通史类著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缺乏合适读物。这种著作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学术性的,编纂之初就没有打算提供给广大公众阅读,而是只供学术界使用的。另一类则面向较多读者,试图做到雅俗共赏。

  第一类型中比较重要的,首先当数由李约瑟主持、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从1954年开始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因写作计划不断扩充,达到七卷共数十分册,在李约瑟去世之后该计划虽仍继续,但完工之日遥遥无期。该书在20世纪70年代曾出版过若干中文选译本,至1990年起由科学出版社(最初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出版完备的中译本,但进展更为缓慢。

  进入21世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了一个与上述李约瑟巨著类似的项目,书名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卢嘉锡总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凡3大类29卷,虽成于众手,但克竟全功。

  第二类型中比较重要的,很长时间只有两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稿》,杜石然等六人编著,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此书虽不无少量讹误,且行文朴实平淡,但篇幅适中,提纲挈领,适合广大公众及初学中国科学技术史者阅读。

  至2001年,始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五卷本《中华科学文明史》,该书系李约瑟生前委托科林•罗南(Colin A. Ronan)将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已出各卷及分册改编而成的简编本,意在提供给更多的读者阅读。在李氏和罗南俱归道山之后,上海人民出版社从剑桥大学出版社购得中译版权,笔者组织了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师生为主的队伍完成翻译。后来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将五卷本合并为两卷本,于2010、2014年两次重印。但此书中译本达130余万字,且受制于李氏原书之远未完成,内容难免有所失衡,故对于一般公众而言,仍非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理想读物。

  笔者受命主编此五卷本《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之初,与诸同仁反复商议,咸以为前贤上述各书珠玉在前,新作如能在两大类型之间寻求一折衷兼顾之法,既有学术价值,亦能雅俗共赏,则庶几近于理想矣。有鉴于此,我们在本书编撰中作了一些大胆尝试,力求接近上述理想。择要言之,有如下数端:
其一、在作者队伍上,力求“阵容豪华”——尽可能约请各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和著名专家撰写。此举目的是确保各章节的学术水准,为此不惜容忍写作风格有所差异。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两位前任所长刘钝教授(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现任主席)和廖育群教授,以身垂范,率先为本书撰写他们最擅长的研究内容,群作者见贤思齐,无不认真从事,完成各自的写作任务。

  其二、在内容上,本书不再追求面面俱到。事实上,如果全面贯彻措施一,必然导致某些内容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作者。所以本书呈现的结构,是在历史的时间轴上,疏密不等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点,而这些点都是术业有专攻的名家之作。

  其三、在结构上,借鉴百科全书的“大条目”方式。全书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分为五卷:I《源远流长》,II《经天纬地》,III《正午时分》,IV《技进于道》,V《旧命维新》。每卷中也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设置大小不等的专题。

  其四、全书设置了“名词解释”和“中西对照大事年表”,凡未能列入专题而又为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所需的有关情况及事件,可在这两部分中得到了解。

  本书虽不能称卷帙浩繁,但全书达300余万字,篇幅介于上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之间。在功能和读者对象方面,也力求将上述两大类型同时兼顾。

或曰:既然公众阅读130余万字的《中华科学文明史》尚且有篇幅过大之感,本书篇幅近其三倍,公众如何承受?这就要谈到“大条目”方式的优点了,公众如欲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某个事件或概念,只需选择阅读本书相应专题即可,并不需要通读全书。而借助全书目录及“名词解释”和“大事年表”,本书虽300余万字,在其中查找相应专题却较在篇幅仅为本书三分之一的《中华科学文明史》更为便捷。

  同时,“大条目”方式还使本书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百科全书”,由于条目皆出名家手笔,采纳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各个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的学术价值显而易见。即使是专业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者,也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许多新的专业成果和思想观念——而这些并不是在网上“百度”一下就可轻易获得的。

  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初学者(比如科学技术史专业的研究生),本书门径分明,而且直指堂奥,堪为常置案头之有用工具。即便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业余爱好者,仅仅出于兴趣爱好,对本书常加披阅,亦必趣味盎然,获益良多。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世修史,自然有别于前代。吾人今日读史,所见所思,亦必与前代读者不同。读者读此书时,思往事,望来者,则作者编者俱幸甚矣。

                                        2015年12月9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