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汉语》(第二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继承原版《发展汉语》良好架构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全面更新、精心编著而成,其体制和规模在迄今的国际汉语教材中尚无多见。本系列教材主要供来华学习汉语的长期进修生使用,可满足初(含零起点)、中、高各层次主干课程的教学需要。其中,初、中、高各层次的教材也可供汉语言专业本科教学选用,亦可供海内外相关的培训课程及汉语自学者选用。
《发展汉语》系列教材采取综合语言能力培养与专项语言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外语教学及教材编写模式。全套教材分为三个层级、五个系列,即纵向分为初、中、高三个层级,横向分为综合、口语、听力、阅读、写作五个系列。其中,综合系列为主干教材,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系列为配套教材。
一、本套教材的编写理念
“发展”是本套教材的核心理念。发展蕴含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生疏到熟练、由模仿、创造到自如运用。“发展汉语”寓意发展学习者的汉语知识,发展学习者对汉语的领悟能力,发展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发展学习者的汉语学习能力,不断拓展和深化学习者对当代中国社会及历史文化的了解范围和理解能力,不断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集成、多元、创新”是本套教材的基本理念。集成即对语言要素、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以及汉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系统整合与综合;多元即对教学法、教学理论、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材料、训练方式和手段的兼容并包;创新即在遵循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继承既往成熟的教学经验、汲取新的教学和教材编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各系列教材进行整体和局部的特色设计与实施。
二、本套教材的编写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发展和提高学习者的汉语语言能力、汉语交际能力、汉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汉语学习兴趣、汉语学习能力。
具体目标:通过规范的汉语、汉字知识及其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以及科学而系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全面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对汉语要素(语音、汉字、词汇、语法)形式与意义的辨别和组配能力,在具体文本、语境和社会文化规约中准确接收和输出汉语信息的能力,运用汉语进行适合话语情境和语篇特征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借助教材内容及其教学实施,不断强化学习者汉语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本套教材的编写原则
为实现本套教材的编写理念、总体目标及具体目标,特确定如下编写原则:
(1)课文编选上,遵循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核心原则,以便更好地提升教材的质量和水平,确保教材的示范性、可学性。
(2)内容编排上,遵循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由易到难、急用先学、循序渐进、重复再现等通用原则,并特别采取“小步快走”的编写原则,避免长对话、长篇幅的课文,所有课文均有相应的字数限制,以确保教材好教易学,增强学习者的成就感。
(3)结构模式上,教材内容的编写、范文的选择和练习的设计等,总体上注重“语言结构、语言功能、交际情境、文化因素、活动任务”的融合、组配与照应;同时注重话题和场景、范文和语体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以便全面培养学习者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4)语言知识上,遵循汉语规律、汉语教学规律和汉语学习规律,广泛吸收汉语本体研究、汉语教学研究和汉语习得研究的科学成果,以确保知识呈现恰当,诠释准确。
(5)技能训练上,遵循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教材的编写规律,充分凸显各自的目标和特点,同时注重听说、读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联合训练,以便更好地发挥“综合语言能力 + 专项语言技能”训练模式的优势。
(6)配套关联上,发挥系列配套教材的优势,注重同一层级不同系列平行或相邻课文之间,在话题内容、谈论角度、语体语域、词汇语法、训练内容与方式等方面的协调、照应、转换、复现、拓展与深化等,以便更好地发挥教材的集成特点,形成“共振”合力,便于学习者综合语言能力的养成。
(7)教学标准上,以现行各类大纲、标准和课程规范等为参照依据,制订各系列教材语言要素、话题内容、功能意念、情景场所、交际任务、文化项目等大纲,以增强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四、本套教材的实施重点
为体现本套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编写原则,实现教材编写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全套教材突出了以下实施重点:
(1)系统呈现汉语实用语法、汉语基本词汇、汉字知识、常用汉字;凸显汉语语素、语段、语篇教学;重视语言要素的语用教学、语言项目的功能教学;多方面呈现汉语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的特点及其层次。
(2)课文内容、文化内容今古兼顾,以今为主,全方位展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有针对性地融入与学习者理解和运用汉语密切相关的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并予以恰当的诠释。
(3)探索不同语言技能的科学训练体系,突出语言技能的单项、双项和综合训练;在语言要素学习、课文读解、语言点讲练、练习活动设计、任务布置等各个环节中,凸显语言能力教学和语言应用能力训练的核心地位。并通过各种练习和活动,将语言学习与语言实践、课内学习与课外习得、课堂教学与目的语环境联系起来、结合起来。
(4)采取语言要素和课文内容消化理解型练习、深化拓展型练习以及自主应用型练习相结合的训练体系。几乎所有练习的篇幅都超过该课总篇幅的一半以上,有的达到了2/3的篇幅;同时,为便于学习者准确地理解、掌握和恰当地输出,许多练习都给出了交际框架、示例、简图、图片、背景材料、任务要求等,以便更好地发挥练习的实际效用。
(5)广泛参考《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1996)、《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2001)、《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2002)、《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008)、《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中译本,2008)、《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1-6级)》(2009-2010)等各类大纲和标准,借鉴其相关成果和理念,为语言要素层级确定和选择、语言能力要求的确定、教学话题及其内容选择、文化题材及其学习任务建构等提供依据。
(6)依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2002),为本套教材编写设计了词汇大纲编写软件,用来筛选、区分和确认各等级词汇,控制每课的词汇总量和超级词、超纲词数量。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依据但不拘泥于“长期进修”大纲,而是参考其他各类大纲并结合语言生活实际,广泛吸收了诸如“手机、短信、邮件、上网、自助餐、超市、矿泉水、物业、春运、打工、打折、打包、酒吧、客户、密码、刷卡”等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然十分常见的词语,以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五、本套教材之特别期待
(1)把汉语当作交际工具而不是知识体系来教、来学。坚信语言技能的训练和获得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2)鼓励自己喜欢每一本教材及每一课书。教师肯于花时间剖析教材,谋划教法。学习者肯于花时间体认、记忆并积极主动运用所学教材的内容。坚信满怀激情地教和饶有兴趣地学会带来丰厚的回馈。
(3)教师既能认真“教教材”,也能发挥才智弥补教材的局限与不足,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语言”,而不是“死教教材”、“只教教材”,并坚信教材不过是教语言的材料和工具。
(4)学习者既能认真“学教材”,也能积极主动“用教材学语言”,而不是“死学教材”、“只学教材”,并坚信掌握一种语言既需要通过课本来学习语言,也需要在社会中体验和习得语言,语言学习乃终生之大事。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