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科学技术成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著的多卷本“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是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和文化的巨著,先后以中、英、日、俄、法、德、西班牙等多种文字翻译,中国台湾和大陆就有四种《中国科学技术史》译本出版,在中国和世界享有盛誉,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综合研究的第一座丰碑。杜石然等人历时四载,调查了惊人数量的各类文献和全国各地博物馆出土文物,几易其稿,编著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钱三强院士说:“它的出版,标志了我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新成就和新起点。”这是中国古代科技通史编撰的一个里程碑。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卢嘉锡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30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工程浩大,是中国科技史界20世纪研究成果集大成之作,可谓煌煌巨著,科技史界称之为“大书”,它“作为中国科学院奉献给全世界的最佳礼品”(杜石然语),是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09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担纲主编、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是20余位学者的重要讲稿整理而成,分为上、中、下3册,共44讲,珠玑闪耀,堪称30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精华版,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新的里程碑。
二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主讲是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精心选聘的所内外久负盛名的资深专家,以及目前活跃在学术领域的科研骨干他们分别是国际科学史学会主席刘钝、数学史的郭书春和田淼、物理学史的戴念祖、研究天文学史的江晓原、地学史的汪前进、农学史的曾雄生、生物学史的罗桂环、医学史的廖育群,研究四大发明的樊嘉禄(造纸术)、韩琦(印刷术)、王兆春(火药)、戴念祖(指南针与罗盘),研究陶瓷技术史的李文杰、纺织技术史的赵丰、建筑技术史的傅熹年、矿冶技术史的华觉明、机械技术史的张柏春、水利技术史的周魁一、交通技术史的戴吾三、席龙飞和孙机、军事技术史的王兆春、钟少异。每一位主讲“历经了试讲、讨论和修改等过程,使得每一讲的内容皆达到内容丰富、论说得当,体现了最新研究水平。”(路甬祥)
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主讲的天文学,共分为三讲,他首先介绍了天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天学之社会功能与性质、中国古代的星占学和历代的天学发展概况;然后是天文观测与历法,包括天文观测与历法、宇宙模型与天球坐标体系、中国古代历法之性质及功能;最后是中外天文学的交流与比较,包括早期中外天文学交流、佛教东传中带来的西方天文学、蒙元大帝国带来的中国与阿拉伯天文学交流、明末清初的近代西方天文学之大举输入。江教授这种讲述的方式逻辑发展脉络清晰,既有基本史料,又包含有最新的研究成果;既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知识,也有利于科技史专业的硕博士生把握该领域的前沿。地学部分的主讲汪前进研究员,从古代地学概论与地理灾异观、古代地图史与军事地理思想两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地学知识作了充分的介绍。
数学则由中科院自然史所的郭书春和田淼两位研究员主讲。郭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他在这一讲中着重强调了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基本概况与特点,认为中国古代数学具有以下特点:密切联系实践,是齐家治国的工具;推自然之理以求自然之数,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类以合类,是算法统率例题的体例与理论研究;地位置制具有特殊作用;几何问题代数化;具有构造性与机械化。这些特点也决定了中国传统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正如他在文中所言:“中国古代数学是机械化体系的代表,因而属于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是世界发展主流的两个主要倾向之一,并且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4世纪初,中国传统数学一直占据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地位。”田淼长期从事17~19世纪中国数学史以及中、西数学和力学交流史的研究。在该书中,她负责数学中的欧洲古典及近代数学在中国的传播,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读者梳理了学术界对欧洲古典及近代数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物理学的主讲是自然科学史所的戴念祖研究员,戴先生是中国物理学史学科的创建者之一,为中国物理学史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古代的中国人在物理学方面曾取得过较大的成就,但因其史料极为零散,不像天、算、农、医那样有成本的著作传世,因此,研究起来较为困难。直到20世纪晚期,通过几代人,特别是戴先生的努力,学界才对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史有了一个完整的轮廓。在此书中,戴先生着重叙述了中国古代的力学史、光学史和声学史,短短3讲,便将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农学的主讲是自然科学史所的曾雄生研究员,他长期从事中国农业历史研究。在这一讲中,他首先从农业看中国历史,认为“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接着他对中国农学发展的基本历程进行了梳理,将中国两千多年的农业史分为中国农学萌芽和形成的先秦时期、北方旱地农业技术体系形成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形成的隋唐宋元时期和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发展的明清时期加以叙述。他还介绍了农家和农书、中西方农业的差异、五谷的演变、小麦在中国的本土化、水稻与中国人口增长、畜牧业的萎缩、城市与农业及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使读者能较好地把握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及发展脉络。生物学史的主讲罗桂环研究员对中国传统生物学史进行了概略性的叙述,并介绍了中国栽培植物的起源和发展。
天、算、农、医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发展较早成就最大且极具中国特色的领域,内容极其丰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天、算和农学逐渐被近现代的西方科学所取代,唯独传统医学至今仍在民众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廖育群研究员史论结合介绍中医经典和名家、中外医学交流,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形成与变迁、基础理论、药物与疗法以及文化背景与特色进行了全景式的讲解。
中国古代的文明较早为世纪承认的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被西方称为中国的三大发明,英国的培根曾说:“这三种发明将全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都改变了,又从而产生无数的变化。印刷术在文学,火药在战争,指南针在航海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历史上没有任何帝国、宗教或显赫人物能与这三大发明对人类的事物有更大的影响。”若再加上造纸术,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了讲透这四大发明,《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的编者们聘请了国内四位这方面的专家分别加以讲述,他们是:黄山学院副院长樊嘉禄教授负责“造纸术的发明、发展及其影响”部分;自然科学史所的韩琦负责主讲“印刷术”;军事科学院的王兆春研究员则负责“火药的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戴念祖则主讲“指南针和罗盘”。
陶瓷技术是科技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中国古代的陶瓷技术也较具特色。国家博物馆的李文杰研究员分别梳理了中国古代的制陶技术史和中国古代的制瓷技术史,不仅为读者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制陶和制瓷的技术发展脉络,还总结了中国古代陶瓷技术的五个里程碑和四大突破。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研究员主讲中国纺织科技史,包括早期纺织业的格局、丝绸起源的文化契机、丝绸原料与御寒性能、服饰与中国传统礼制、中国纺织科技发展的三大阶段;他还重点介绍了织机和纺织品种;在丝绸之路与东西纺织文化交流中,他对西方传说中的蚕与丝绸、丝绸之路的走向、丝绸之路上发现的纺织品、丝绸之路与东西纺织技术交流、丝绸之路与东西纺织艺术交流进行了叙述。
建筑技术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傅熹年院士主讲,在概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之后,分别对中国古代都城宫殿、中国古代防御建筑、中国古代礼制建筑、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中国古代民居和中国古代园林六种极富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进行了叙述。矿冶技术则由自然科学史所的华觉明研究员主讲,作者重点介绍了铜冶金和铁冶金,还对现存的传统金属工艺进行了介绍,这对传统金属工艺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机械技术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传播,在民用和军事装置的设计制造方面都曾达到很高的水平,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技术传统。机械技术的主讲者是自然科学史所现任所长张柏春研究员,他长期着力于中国古代机械技术的研究。在书中,他先概述了中国古代机械,然后介绍了典型的中国机械,最后则重点介绍浑仪、浑象与计时器等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水利技术主讲者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周魁一教授,他先从中国古代水利的科学成就及中西水利科学的主要特点出发,概述了中国的在现代水利科学,然后以治水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例,分析中国古代整体、综合、辩证的科学思维及其现代优势。他提出,虽然今天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是古代不能企及的,但人们对现实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却远远没有完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综合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它又为历史的人文的深入提供了先进的方法和手段。
交通技术,特别是道路和桥梁,它们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在交通技术方面也书写了有特色的篇章。古代的道路和桥梁由清华大学的戴吾三教授主讲。中国的舟船文化则由大连理工大学的席龙飞负责,他认为是黄河长江与海洋共同孕育了中国的舟船文化。中国古代陆上的交通工具则由国家博物馆的孙机研究员主讲。
在人类的历史上,战争与军事也是无法回避的历史事实,而技术是战争的手段,表现为各种武器装备和丰富多彩的工程方法。在人类的早期,技术的民族特点、技术与文化的联系都更为显著,作为人类战争和军事第一阶段的冷兵器时代,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军事技术主讲者的钟少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研究员,主要从事军事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史和军事思想史研究。在此书中,他对上古至隋唐五代的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技术进行了叙述,他认为,在农业时代,国家的规模和组织能力是军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第一次浪潮的军事革命中,中国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这种领先优势就表现了中国冷兵器时代军事技术的进步中。军事科学研究院的王兆春研究员则介绍了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军事技术,并分析了中国军事技术由盛转衰的原因,即生产方式的落后决定了军事技术的衰萎,封建专制制度的控制导致军事技术时兴时衰,对军事技术人员采取时扬时抑的政策埋没了创新成果,居安思危的思想放松了军事技术的发展,传统不变的科技理论基础与思维方式限制了军事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
纵观《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我们认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作者阵容强大,学术水平高。此书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的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讲座的讲稿整理、集结而成。由22位资深专家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主持,这些作者都是长期在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他们在各自的讲述中不但充分运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把近10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融入其中,是近年该领域最新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二)具有国际视野。在该书的“纵横开篇”中,刘钝先生选取了历史上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些文明,包括文明萌芽时期的两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等,“轴心时代”的希伯来王国、巴比伦新王朝、波斯帝国、印度、希腊城邦,希腊-罗马文明、伊斯兰文明和14~17世纪的欧洲,作为同时代中华文明的参照。众所周知,只有充分地了解世界,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这种叙述揭示了早期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既强调科学在不同文明中的源头、发展的主线及关键事件在人类文明中的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世界文明进程中的宏观图景,展示了中国古代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和中华文明的持久生命力及其独特魅力,而不是孤立地罗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较彻底地摆脱了“辉格”式的窠臼。
(三)史论结合。如医学部分,廖育群先生从中国传统中医概说、中医经典与名家及中外医学交流三个角度对如下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1、在没有近代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时代建立起来的传统医学,何以在现代医疗保健已基本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仍存活且未被全面取代?2、中医是科学还是经验积累?3、这个知识体系是否存在沿自身轨迹继续发展的可能与空间,还是必定会被现代医学所取代?”这些问题近年来经常被人们加以讨论。因为廖育群研究员自幼接受传统中医熏陶,对中医和中医史都有着深刻的了解,所以他的解说有独到之处,透过他对中医史精炼而深刻的剖析,使人们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医问题。又如结语部分,刘钝先生围绕“李约瑟问题”(即为什么拥有辉煌成就的中国古代文明没有孕育出近代的科学与技术?)介绍了一些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关“李约瑟问题”的学术背景的人物及相应的科学编史学问题,然后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科学史研究的影响,最后回到“李约瑟问题”,介绍了李约瑟及其问题的来龙去脉、对李约瑟的批评。使读者能够透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了解科学与文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的关系。
(四)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系统完整,气势恢宏。传统的科技史书籍常给人以枯燥的感觉,大多的研究都是对古文献进行考证,以挖掘出古代的科技文明。该书以“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中国古代科技概况”两讲拉开序幕,将中国人的发明创造置于世界文明进程之中,客观分析中国科技在世界文明图景中的地位,让读者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后分门别类,独立成章,而且每讲图文并茂,语言精妙,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既独立成篇,结合起来又气势恢宏,是真正的鸿篇巨制。正如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江晓原所言:关于科技史的知识一般比较枯燥,要做出一本公众有阅读兴趣的书不容易,而《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是从讲座讲稿脱胎而来,“为了使听者听得懂、感兴趣,演讲的专家就会把讲稿做得尽量繁简适度,不要有过多细节,同时也要把重要的情况讲清楚。因此这该书的可读性还是十分强的”。该书让读者整体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史,把握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发展脉络及特点,是一套极佳的硕博士教材。
来源: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2013-0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