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端午节,独为纪念屈原么?《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最新可供书目

呼吸支持与重症肺炎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商标法原理与诉讼实务

郑州大学出版社


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中华源·河南故事:书法

河南大学出版社


足球训练基本理念与基本方法概论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主页 > 精品书摘
端午节,独为纪念屈原么?《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你可能听说过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但你知道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勾践、曹娥、伍子胥吗?
2019-06-14 15:35:50  来源: 中华读书报 
 


  《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在今天汨罗江畔的湖南省岳阳市,时任岳州刺史的大才子、大诗人张说,正在观看赛舟竞渡比赛。

  他是在前一年的四月,由相州刺史调任岳州刺史的。张说是范阳(今北京)人,身为北方人的他,这是首次到南方任职。一到岳州人欢度端午节的时候,独具水乡特色的、颇具欢乐气氛的赛舟竞渡,立刻就吸引了他。

  身为本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他不仅到场观看,而且挥笔写下了这首《岳州观竞渡》:

  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竞渡开始时,由彩带装扮的鸭形竞渡舟,成双成对,逆流而上,出发比赛。

  “凫”,即野鸭。“凫艇”,即鸭形的竞渡舟。可见,当时张说所看到的,并非我们今天约定俗成的龙舟,而是鸭形舟。换句话说,张说看的是“赛鸭舟”,不是“赛龙舟”。

  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紧张比赛中,一艘艘鸭形舟如同野鸭一样,在低空飞行,两边的群山迅速后退,风景变化万千;舟中的选手们奋力划桨,搅得浪花四溅,波光闪烁。

  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岳州人举行这样的赛舟竞渡,既是为了纪念三闾大夫屈原,也是为了纪念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

  据《荆楚岁时记》:“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这是普天之下,过端午节赛舟竞渡的共同理由。

  而在岳州,岳州人寒舟竞渡还有另外一个理由,即诗中所说的“二女”。“二女”,指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相传,娥皇和女英在得知虞舜在南巡途中死于苍梧时,泪洒青竹,竹上生斑,她们双双投入湘江,化为湘江女神。娥皇和女英眼泪洒斑的竹子,被称为湘妃竹,她们二人也被称为湘夫人。

  从那以后,岳阳洞庭湖中就有湘妃竹,岳阳人也一直记得重情重义的湘夫人,所以,岳阳人的赛舟竞渡也就多了一重意义:纪念娥皇和女英。

  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选手们齐声唱着划船号子,既是鼓劲,也像是在呼唤阴间的孟婆,放屈原的灵魂归来;舟中还有人跳起驱神舞蹈,以送别波涛之神阳侯,让他别再来兴风作浪。

  “孟姥”,即孟婆,传说是阴间地府中负责提供孟婆汤,抹去所有前往投胎灵魂的记忆的幽冥之神。“阳侯”,据《汉书·扬雄传》应劭注:“阳侯,古之诸侯也,有罪自投江,其神为大波。”

  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这次赛舟竞渡的出发地在南湖水湾,终点是西驿楼。

  所谓“标争西驿楼”,就是指在终点西驿楼的水面上插上一根竹竿,竿上挂着一面鲜艳夺目的锦旗,称为“锦标”,赛舟竞渡以夺得锦标者为胜。这也是我们今天体育赛事中“锦标赛”的由来。

  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为了夺得锦标,选手们不怕烈日当头,全力以赴,一艘艘竞渡舟并驾齐驱,速度之快令人惊诧。

  张说在岳州担任刺史,从开元三年四月到开元五年四月,跨越三个年头,其实满打满算只待了二十四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一共度过了两个端午节。

  在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四月初一,还没到端午节,张说就赴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了,此后,更是调任幽州、并州、朔方,可谓宦游天下。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张说之于岳州,也只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过客,略微不同的是,这个过客曾是这里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岳州之于张说,也只是他宦游生涯中平平淡淡的一个小站。然而,仔细一探究,又不平凡。无论是张说之于岳州,还是岳州之于张说。

  张说之于岳州:岳阳楼因为张说而著名。

  岳阳楼,传说由三国鲁肃始建,名为“鲁肃阅军楼”。张说调任岳州刺史后,对此楼进行了增修,使之成为一座三层、六方、斗拱、飞檐的壮丽高楼,并且因其坐落于州署西南而被命名为“南楼”。

  不仅如此,张说每有文士朋友往还,都由他带领,前来登临南楼,吟诗作赋。在南楼,张说写下《与赵冬曦尹懋子均登南楼》,另外三位的和诗,分别是赵冬曦的《陪张燕公登南楼》、尹懋的《奉陪张燕公登南楼》、张均的《和尹懋登南楼》。

  楼因诗而名,诗因楼而传。这是让岳阳楼在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留下位置的关键一步。正是从张说开始,岳阳楼和洞庭湖的自然景观,文人诗赋的人文景观,两者紧密结合,岳阳楼就此声名鹊起。

  宋人乐史所撰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岳阳楼,唐开元四年,张说自中书令为岳州刺史,常与才士登此楼,有诗百余篇列于楼壁。”宋人范致明所撰的《岳阳风土记》也证实:“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除守此州。每与才士登楼赋诗,自尔名著。”

  那个后来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青史留名的“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在自己所写的《岳阳楼诗集序》中也承认:岳阳楼中,“惟张燕公文字最著……楼得名,殆命于公矣”。

  就在张说之后不久,他命名的“南楼”,就以“岳阳楼”而扬名天下了。在只比张说晚出五十年的李白和贾至的诗里,就已经是《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岳阳楼宴王员外贬长沙》了。

  岳州之于张说:张说的诗名,在岳州而显。

  《新唐书·张说传》认为他“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这说明,岳州的山山水水,助益了张说的诗才,成就了张说的诗名。清末学者丁仪在《诗学渊源》中也赞同了《新唐书》的结论,认为张说的诗“初尚宫体,谪岳州后,颇为比兴,感物写情,已入盛唐”。

  事实也的确如此,包括这首《岳州观竞渡》在内的张说所写的59首岳州诗,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文字精练、感情真挚,可称为其平生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要知道,唐朝宰相多矣,但留下诗名的宰相却并不多。就是在岳阳,张说开始以诗名世,“诗法特妙”“接际王扬、比肩沈宋”,走上了“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当朝师表,一代词宗”的神坛。

  张说,是应该感谢岳阳的。“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不是徐志摩的情诗,而是张说对岳阳跨越千年的款款深情。

    一

  张说,是中国第一位“泰山”级别的老丈人、中国好岳父,因为,今天中国的小伙儿,把自己的老丈人、岳父尊称为“泰山”,就是从张说开始的。据段成式《酉阳杂俎》载: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酺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张说,就是这样一位深爱女婿郑镒,不惜犯忌也要让郑镒坐上直升机——从九品直升五品的老丈人。实话说,这样的中国好岳父,只叫个“泰山”,真有点委屈了,就是叫个“亲爹”,也不为过。

  张说,还被称为唐朝的“大手笔”。《新唐书·苏颋传》载:苏颋“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同,故时号‘燕许大手笔’”。张说封燕国公,苏颋封许国公,所以二人并称“燕许大手笔”。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大手笔”,主要不是指诗词写作能力,而是指朝廷文诰的写作能力。纵观整个唐史,曾因此被称为“大手笔”的,除了张说、苏颋之外,也就李峤、崔行功、崔融、李德裕数人而已。

  张说,就是这样一位唐史上举足轻重的读书人。质言之,史上的张说,何止举足轻重,简直是空前绝后。

  一般来讲,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大多都会怀着这样的梦想:年纪轻轻,高中状元;仕途顺遂,官至宰相;位高爵显,封公封侯;文可定国,修史修典;作诗作文,洛阳纸贵;武可安邦,平定外患;挥戈疆场,捷报频传;奖掖后进,延纳英才;皇帝敬为文宗,文人尊为师表;死得美谥,配享帝庙。

  上述10个梦想,读书人只要实现其中任何一个,就可以喝点酒拍着胸脯吹牛皮了,就可以算是人生赢家了。张说呢,这10个梦想他全部实现了。以上这些描述,就是他那牛哄哄人生的缩略版。

  张说高中状元的时候,才24岁。他在这个年龄就高中状元,牛到什么程度?大家对比唐朝科举流行的这句“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俗语,感受一下。

  《大唐新语》卷八,如是描述他年纪轻轻、高中状元的荣耀时刻:

  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阳城南门,亲自临试。张说对策,为天下第一。则天以近古以来未有甲科,乃屈为第二等。其惊句曰:“昔三监玩常,有司既纠之以猛;今四罪咸服,陛下宜济之以宽。”拜太子校书,仍令写策本于尚书省,颁示朝集及蕃客等,以光大国得贤之美。

  “写策本于尚书省,颁示朝集及蕃客等”,相当于我们小时候作文写得好,被老师在课堂上念一遍的嘚瑟;最重要的“大国得贤之美”这几个字,等于是明示了张说的仕途,将是一路顺畅。这么好的考试成绩,却不是直接当宰相,而是只授了一个隶属于太子左春坊的文职小官——正九品下的太子校书。出了什么问题?武则天怎么就突然出尔反尔呢?

  别误会,武则天对张说完全是一番美意。校书、正字,“掌雠校典籍,为文士起家之良选”,极为清贵,是当时读书人释褐做官的美职所在,“时辈皆以校书、正字为荣”。而且,一步登天到宰相,那是戏曲小说里的事儿。在常态的政治生活中,无论是谁,职务都是一步步地升迁的。

  唐朝官员的升迁路线,一般是先任“校书、正字”这样的清贵文职进行政务学习(务虚),再出任“赤县尉、畿县尉”进行县处级实务历练(务实),再调回京城担任“监察御史、拾遗、补阙”这样的言官进行进一步的政务历练(再务虚),然后担任中央各部“员外郎、郎中”进行司局级实务历练(再务实)。经过这两轮的“务虚+务实”的历练之后,就可以出任中央各部尚书,甚至宰相了。

  张说就是这样。在太子校书之后,历右补阙、右史、内供奉,兼知考功贡举事,凤阁舍人,兵部员外郎、郎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在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他以仅仅45岁的年龄,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正式成为帝国宰相。

  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即位之后,立有辅佐大功的张说,更是进一步上升,迎来仕途的第一次巅峰:出任紫微令,监修国史,封燕国公。

  然而,转眼之间,张说就由政坛巅峰跌落,于第二年外贬出京,担任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

  直到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四月,他到达了仕途的最低谷,出任岳州刺史。所以,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的端午节,张说写下《岳州观竞渡》的时刻,正是他心情最为郁闷的时刻。

  因为此时此刻,他和朝中那位最得李隆基欣赏的宰相姚崇,是政敌关系。就是因为姚崇作祟,张说才郁闷地来到了岳州。

  至于姚崇为什么作祟、从背后下张说的黑手,在一大帮子历史学家那里,是说张说与姚崇两人之间,有着“吏治与文学之争”。据说,姚崇以“吏事明敏”著称,所以是“吏治派”;张说以诗词文章见长,所以是“文学派”。两派相争,张说败下阵来,于是外贬岳州。

  我对历史学家,是尊敬的,但我对这种动不动就把人划帮分派的做法,是失敬的。姚崇就没有文学造诣?史料证明,他“长乃好学”“下笔成章”“以文华著名”;《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有《姚崇集》,卷帙达十卷之多。

  张说就不懂吏治?论地方官,张说先后有九年任职相州、岳州、荆州、幽州、并州、朔方等地的经历;论京官,张说一生“三登左右丞相,三作中书令”,史称“唐兴已来,朝佐莫比”。这样的人,居然会是一个只知文学不知吏治的人?难道他在朝堂之上、州郡之间,天天是靠着吟诗作赋来处理政务的?

  所以,说到底,姚崇和张说本就是同一类人,都是经过科举正途进入官场的人,也都是既有文学造诣又懂吏治的人。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姚崇接替张说,一个当宰相、一个贬岳州的局面,原因其实很简单:在两人竞争的关键时刻,姚崇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张说做了一件犯忌的事。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刚刚登基、孜孜求治的时候,姚崇适时提出了革除弊政、理乱致治的十项政治主张,大意是:

  垂拱以来,以严刑峻法为政。希望陛下以仁恕待下,可以吗?朝廷青海兵败,至今未见整顿,希望陛下不贪图边功,可以吗?长期以来奸人犯法,都能恃宠而免,希望陛下管好自己身边的人,可以吗?武后任用阉人,希望陛下以后不要这样,可以吗?百官公卿多方进贡,以求恩宠,希望陛下除了租赋之外一律禁绝,可以吗?以前外戚可以到处任官,希望陛下不再任用外戚担任台省官员,可以吗?前朝对大臣不尊重,希望陛下待臣以礼,可以吗?燕钦融、韦月将以后,朝廷已无诤臣,希望陛下鼓励进谏,可以吗?武后上皇大造佛寺道观,耗费巨大,希望陛下不再营造,可以吗?汉朝外戚专权,祸乱天下,希望陛下以此为戒,可以吗?

  这十项政治主张,政治军事、内政外交,面面俱到。这样的人,李隆基不用他用谁?即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

  相比之下,张说就没有提出过如此明确的政治主张。尽管如此,在一开始,李隆基还是想同时兼用姚崇和张说,以发挥各自专长,共理天下的。本来嘛,唐朝实行的就是集体宰相制,姚崇与张说二人,是可以同当宰相、和平共处的,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

  直到张说犯了一个大忌:“姚崇既为相,紫微令张说惧,乃潜诣岐王申款。”众所周知,李隆基是以藩王身份,靠着与握有军权、政权的大臣们交通联络,最终发动政变上台的。他在上台之后,当然要防着皇室其余的藩王再走自己的成功之路。张说身为宰相,“潜诣”藩王,犯了李隆基心中的大忌,纯属自己找死。政敌姚崇,抓住机遇,适时下了个黑手。

  然后,郁闷的张说,才来到了岳州,才有机会观看岳州的赛舟竞渡。

    二

  端午节,又有端五、重五、重午、蒲午、端阳、女儿节、浴兰节、天中节、天医节、地腊节、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等多种别称,是我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重大节日之一。

  一般认为,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其实,真要深究起来,仅仅一天的端午节,要纪念的人,可是多了去了。简单列举出来,大家感受一下。

  咱楚人,自然认为是源于纪念屈原。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也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距离唐朝张说最近的《隋书·地理志》记载更详:“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

  因此,唐朝的张说,到了属于大荆州区域范围内的岳州,也认为是纪念屈原的,他才在诗中写“土尚三闾俗”。

  吴人,认为源于纪念伍子胥。记录同样见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管屈原也。”伍子胥虽是楚人,但横死于吴国。他自刎而死之后,吴王夫差命人将其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是故吴越之人奉伍子胥为波涛之神,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来祭祀他。

  越人,认为源于纪念越王勾践或者孝女曹娥。

  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说:“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同样是宋人的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记录说:“竞渡起于越王勾践,盖断发文身之术,习水好战者也。”

  曹娥,则源于《后汉书·列女传》:“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为立碑焉。”传说曹娥投江五日后,其鬼魂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人们为她撰文立碑,为她划龙舟祭奠。至今,浙江省还有曹娥江、曹娥镇。

  在湘西、广西一带,还有端午节纪念伏波将军马援的风俗。

  端午节,还真挺忙的。本来人就挺挤的,可张说在岳州,居然还往里面加人,而且一加就是两个——“江传二女游”:娥皇、女英。

  当然,端午节最主流的说法,还是源于纪念屈原。那么问题来了:娥皇、女英,越王勾践,还有伍子胥,都是早于屈原的历史人物。既然他们都比屈原早,而且一直被人纪念着、祭祀着,咋还被后出的晚辈屈原给抢了风头呢?

  所以,自唐至今,就一直有人不大相信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比如大名鼎鼎的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谈及“粽”时说:“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所谓“或言”,就是“有人说”的意思。李时珍如此写法,完全是存此一说的意思,自己的态度显然是审慎的,是不大确信的。

  端午节既然不是源于纪念屈原,那么源于何处?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而端午节的真正起源,比晋人周处早,比楚人屈原也早,源于先秦古人的“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的观念。

  《礼记·月令》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耆欲,定心气。”《风俗通》载:“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载:“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

  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有此固定观念:“五月”是“恶月”“毒月”“死月”,“五日”也是“恶日”。就连“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都不吉祥,若是男孩会害死父亲,若是女孩会害死母亲。

  先民有此观念,并不奇怪,完全可以理解。要知道,已是炎炎夏日的农历五月,不仅气温偏高,而且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等毒虫肆虐。这对于生存环境本就十分恶劣的先民而言,实在是一个恐惧感十足的季节。直到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在民间听到五月的禁忌,比如“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到官,至免不迁”,等等。

  所以,面对“恶月”“恶日”,生存能力还比较弱小的先民们,出于求生的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用上了沐浴兰汤、系五色丝等手段,用上了雄黄、艾草、菖蒲等中药,用来抵御各种毒虫的危害。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五月初五,先民们都如此这般、约定俗成,于是形成了五月初五这一天的仪式感,于是形成了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午节的节日风俗,第一项当然是采药辟邪。

  古人相信,端午节采药用药,可以辟邪。《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要用到的第一味中药,是艾草。古人相信,用艾草泡酒为“艾酒”,在端午节饮用,也可以辟邪。这是有道理的,艾草性温、味苦,其叶内服可以和经血、暖子宫、祛寒湿。

  要用到的第二味中药,是菖蒲,又称剑蒲。《岁时广记》载:“端午刻蒲剑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这又是将菖蒲刻成人形了。

  菖蒲也是颇有药用价值的。《神农本草经》载:“菖蒲:味辛温。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

  菖蒲还可以泡酒,称为“菖蒲酒”“菖华酒”“蒲觞”,在端午节饮用,以驱瘟气。《荆楚岁时记》载:“端午,以菖蒲生山洞中一寸九节者,或缕或屑,泛酒以辟瘟气。”

  要用到的第三味中药,是雄黄。雄黄入药,历史悠久。雄黄辛温,有毒,可以用作解毒剂、杀虫药。古人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雄黄可以外搽也可以内服。外搽,主要是杀虫、解毒,治疗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内服,可治惊痫、疮毒。但是,内服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一是只能少量饮用,二是遵古法炮制的雄黄酒才能饮用。这是因为,雄黄真的有毒。

  端午节时,三味中药一起用,场景是这样的:据《帝京景物略》载,“五月五日,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耳鼻以雄黄,曰辟毒虫。”

  除此之外,人们还通过佩戴彩色的“五色丝”“长命缕”“续命缕”,互赠香囊、五毒扇、五毒符等方式,来辟邪祛毒。

  端午节的节日风俗,第二项才是张说在岳州所见到的赛舟竞渡。

  包括岳州在内的荆楚之地,是我国古代最尚竞渡的地方。《太平寰宇记》记载了荆楚之地流行竞渡的情况:

  荆之为言强也,阳盛物坚,其气急悍,故人多剽悍。唐至德之后流佣争食者众,五方杂居风俗大变。然五月五日竞渡戏船楚俗最尚,废业耗民莫甚于此。

  可见到了宋朝之后,端午节当天偶一为之的竞渡,居然到了“废业耗民”的地步,亦可见此节日风俗的流行程度。

  端午节的节日风俗,第三项当然是吃粽子了。

  粽子,本是夏至节气的食品,是一种夏令食品。《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节日,食粽。”

  从魏晋时期开始,人们才在夏至、端午都吃粽子。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

  好吧,如今我们关于甜口粽子和咸口粽子的争论,可以休矣。原来,最初的粽子就是甜口的,因为其中有枣子。

  在唐朝,人们似乎在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一直吃粽子。证据是,在张说之后的一百多年,唐朝开成三年(公元838年)的夏至节气,白居易仍然在吃粽子。

  在白居易留下的《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一诗中,他写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可见,直到那时,夏至的筵席上,仍然是吃粽子的。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我们已经知道端午节源于先秦古人的“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的观念,并非源于纪念屈原,但并不妨碍我们在端午节这样的节日里,像张说在《岳州观竞渡》中一样,想起屈原,想起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想起当年他身上所承载的,如今我们还要世世代代去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摘自《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章雪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第一版,定价:39.00元)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9年06月05日12版)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教材征订
公共课类 外语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理工类 医药卫生类 农林牧渔类 电大类 高职高专类
中职技术类 继续教育类 馆配类 其它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