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新教材中的体验课程观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新教材中的体验课程观
2002-08-30 11:12:54 来源: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表述课程的新理念时,“体验”一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一共有16处,几乎分布在各个部分,其中出现最多的词组是“情感体验”和“独特体验”。
“体验”与“经验”、“真实任务”一样,是本次课改最重要的几个概念之一。比如朱慕菊同志主编的“纲要”解读本第18页写道:“所有这些素材(指课程素材)的教育意义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第117页写道:“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尤其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反映、表现人类思想情感活动的。按心理学的说法,情感是黑暗的,它必须通过五官感觉这一中介才能被感知。而“体验”的前提、要素就是这种感性作基础的感受。我国传统诗学和传统语文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品味”、“体味”、“妙悟”、“入神”等等,都包含了这个“情感体验”的过程。鲁迅早年在推行文学教育时,特别说到了两个例子。一是说,人们观诵文章,就好比在大海中游泳,“游泳既已,神质悉移”,但“大海”“未始以一教训一格言相授”。这其中讲的就是文学的倾向、情感是隐含在一切可感场景中的,读者要靠自己的体验去获得这一切。另一个例子是讲热带人没见过冰,你给他讲冰形成的原理,他仍不知冰为何物。而你拿出一块冰,“直示之”并“使之触之”,“则冰之为物,昭然在前”。“示之”、“触之”,这也就是体验。所以,鲁迅说,文学之用是“特殊之用”,文学之教是“非复常教”。
我国专家、学者在引进国外建构主义时,已经根据我国课改的国情作了选择改造。这就是针对过去的教育中学生参与太少、具体知识的接受性的学习太多的缺陷,重点提出了经验、体验、真实性(任务)。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语文课改时,也应结合自己学科的特殊性,有所强调,有所侧重。
上述体验观在第一批出现的实验教材中已相当鲜明地体现了。这里主要就阅读方面说几点看法。
选文明显加强了趣味性。人们爱看什么文章,一般是和他以往长期的生活积累、阅读体验积累所形成的经验有关。儿童的经验世界里,趣味性更强于成人。现在,新编实验课本都很重视这一点。比如苏教版初中第一册,多数篇目都能引起初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其第二册还入选了歌词,新选了《西游记》过去未选的章节,显得新鲜而有趣。人教版的初中实验本,正如程翔老师的评价文章提到的,“生动有趣”的文章多了。语文社新选的《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等科技文,更是情趣盎然。
主题法组编是重要的突破。人们日常的阅读,主要的注意力往往在作品内容。对文学作品的体验,所指向也主要是其中的情感和人物的命运。长期以来,以文体法、知识点法组编经典名文的阅读单元,主要的问题就是有悖于这种原汁原味的阅读,就在于趋向学科中心,偏离读者体验。比如《社戏》,青少年都很喜欢其中“偷豆”的情节,这里正生动表现了纯朴好客的人性。但过去教材规定其教学重点是“叙事有详有略”——按知识点系列编排其结果就会如此,这样的知识点就可能与学生体验、感受相悖了。
“主题法”是国外编排经典名文的较流行的做法,这正反映了他们建构主义的理论对教育的长期影响。现在,几种实验教材都这样做了,突破了过去的学科中心主义视野。如苏教版初中第—册,分设了“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等6个单元;第二册还出现了“童年趣事”这样主题更具体,与阅读实际、阅读体验更能接轨的单元。当然,主题过于具体又可能造成与体验冲突的先入为主。
“主题法”不是仅指主题编排。凡是作品中比较主要的东西,包括突出的表现手法、极妙的题材选择等等(如有的教材设计的“探险”单元),都可能进入学生阅读体验的视野。
文前不设阅读提示,切合日常阅读的实际。人们的实际阅读,尤其是消遣性阅读,一般是没有文前提示的。预设框框,先入为主,对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一种不应有的干扰。国外有过实验,即使是正确的提示,也不是“文前”,而是“文后提示”的效果最好。这方面的变革,苏教版、语文版实验本做得较彻底,连读中提示、读中评点都不设,人教版也明显淡化了文前的阅读目标。当然,这不等于排斥引导和帮助,禁绝“旁注评点”。但这“助导”主要应体现在文后的练习中。
突出比较阅读,强化了“体验”。比较习读组编文选,人教社1993年版教材和2000年版教材其实一直有过,只是不显山露水。这次,各实验教材都突出了这一做法。如人教版的同题文章(《生命生命》)比较,苏教版的“狼”专题的比较,语文版及其他版的同题材或同主题比较(如禽类单元、探险单元、月亮诗等)。
比较是最朴素的认识事物的方法,青少年在成长中,在看待周围事物时,常常自发采用。比较,既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又在当下的阅读中,强化了他们的“体验”,在异同点的对比碰撞中,“感受”就可能产生出思想的火花。
文后练习再次对应“体验”。最基本的对应“体验”,就是抓住作品最吸引人的魅力、精华所在,即鲁迅说的使人手不释卷的“深厚趣味”所在。现在,各实验教材这类练习题开始多了。同时,在此基础上,各教材还注意设计一些容易引发学生真切感受和生活经验的“情景题”。如苏教版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设计了一个类似于诺曼底号遇险的情景,请学生提出处理办法;人教版的《皇帝的新装》,设计了“你如在场,会如何表现”的练习题等等。但练习题的问题还很多。比如题目能否再简明?德国1997年全国中学生大考,有一道题,就是“赏析现代诗《雨的消息》”,完全考的是考生自己的阅读感受、体验。我们敢不敢这样“删繁就简”?文后练习,可能是今后教材改革中最为困惑的问题之一。
选文数量有了变化。现在实验本各册平均实际入选诗文量已比过去有所增加;加上都有指导阅读长篇—项,阅读量是扩大了。但可否再多选一些?一个人的阅读体验的水平与他的阅读量关系极大,积累越丰厚,体验可能越深入。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2-08-29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