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建筑学科近年发展迅速,建筑学专业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至今设有建筑学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二百多所,在校学生已超过7万人。因此,众多出版社纷纷涉足建筑专业教材出版,以期分一杯羹。那么如何在新技术、新理念的信息潮中把握建筑教育的核心,提高中国建筑教育的水平,这对建筑学科专业教材、教辅、教参的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建筑学科专业教材出版的现状 如今图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涉足建筑图书的出版社已达100多家,这也说明很多人还是看好这个市场的。有的在某些专业领域已形成特色,有的正开始全方位大举进军建筑图书的出版。目前参与建筑学科专业教材出版的主要有六家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教材品种已超过200种。但也因为数量的激增,教材的质量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 2. 建筑学科专业教材、教辅、教参的出版 关于建筑学科专业教材、教辅、教参的出版,下面从内容构成、出版媒介形式、建筑学科专业教材出版的特点、对外出版合作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内容构成 1)入门基础读物——人文教育 由于考入建筑学科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理科生,所以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是入门的基础。这个部分包括哲学、宗教、社会学科、艺术、历史、美学等,这类书最好出自名家之手,文化氛围浓厚,又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如,罗兰·龙斯特博格的《西方现代思想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等都是其中的典范。 2)核心课程教材——精品教材建设为目标 目前,建筑学科已经有一些比较经典的核心课专业教材非常受市场欢迎,同时也创造了许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规范、标准、新技术的推陈出新,一些图书内容已经陈旧,需要及时修订。这类课程往往是主干课、必修课,对专业学习非常重要,对编写的内容要求较高,因此尽可能选择成熟的、确定的,业内最高水平的作者。此类教材的出版对其他教材的编写具有标杆的意义。如潘谷西主编的《中国建筑史》、田学哲主编的《建筑初步》、董鉴泓主编的《中国城市建设史》等。 3)其他课程教材——新课程、新需求 建设传统课程之外的开放式系列教材,目的是协助各高校建筑学科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学生,从应对各院校教学改革出发,收入各建筑院校有特点的教学用书,关注国内外建筑理论研究及其应用方面的新成果、新课题、新方向,内容具有前瞻性,鼓励特色教学,供不同建筑院校师生通过教学实践按需选择。 各学科发展很快,新的边缘学科也在不断拓展,如生态技术、环境评估等方面的教材都有大量需求。 4)辅助教材——教材习题、课件等 有一些课程需要相应的习题集、电子教学课件、实验部分等辅助内容,根据不同的课程,按实际需要进行建设。 5)教学参考类——延伸阅读 主干课程的教材往往涉及的内容较多,教材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详述。往往需要进行相关的延伸阅读,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某个方面的内容。以理论类书籍为主,影响面广泛。如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王贵祥翻译的《建筑理论史》、李允鉌的《华夏意匠》等等。 6)学生用书 学生需要信息量大,观念新,价位低并且与课程结合的图书,学生用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如《建筑师梁思成》《建筑师的二十岁》《国外大师谈话录》等。 (2)出版媒介形式 1)纸质图书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统出版形式,在一定时间内将在建筑学科专业教材出版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图书的数字版 将纸质图书的印刷版进行复制,产生普通图书的数字版。国外这种情况较少,我国却发展很快。目前已有近300万种。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虚假繁荣现象。这对于建筑学科专业教材出版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读者阅读方式的选择。 3)音像出版物 也即是具有音效和图像的出版物,主要以CD、VCD的方式发行,在建筑学科专业教材出版方面主要用于教学辅助资料和课件的出版。如《中国建筑史》的配套光盘。 4)数字出版 所谓数字出版,是指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包括电脑下载的网络出版技术、eBook形式的网络出版技术、按需印刷的网络出版技术。按需出版的数字出版技术被认为是现阶段最为理想的数字出版形式之一,它包括载体版(软盘、光盘、磁卡等)、单机/局域网版(仅在一单位内部使用)、网络版(在因特网上供所有人使用)三种模式。 虽然eBook的数字化程度较高,与传统出版方式相比,数字出版具有易于检索、实时互动、便利重组、制作方便等优势,但用户对印刷版与数字版的需求是并存的。直到目前,用户在阅读上,还是以印刷版为主。只是在信息检索时以数字版为主,这是由两者不同特点决定的。 因而双轨出版技术是长期需求。 (3) 建筑学科专业教材出版的特点 1) 权威、经典的教材备受欢迎 权威、经典的教材是读者认为在同类书中质量最好的,水平最高、最权威,市场认可度很高,别人很难替代、很难超越。如《中国建筑史》《建筑初步》《城市规划原理》等。每一个五年规划中,要深入调研,计划建设几种具有影响力能形成经典的教材。 在这类教材的编写中,要对全过程进行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实施,该投入的不惜投入,一抓到底。在教材编写上,从各学校到出版社对教材的内在质量要求都很高,作者要更加重视,编写更要审慎。出版社在三审、三校等环节也要更为重视。 2)要抓住以设计为主导的思想 建筑学科专业教材要抓住设计这条主线,其他相关课程的教材,要立足设计为出发点进行编写和讲述,以专业技术、实用技术为主。所以,我们应根据建筑业的发展,书的内容不只注重专业性强、分析问题深透、详实、篇幅多、部头大,应针对不同品种的需求,研究确定编纂大纲、内容和重点。应注意突出特色、新颖、实用、精练、准确,让老师和学生能够查得到、看得懂、用得上。 3)教材选题的策划也要创新 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发展至今天的市场经济,全国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版社、图书市场也不例外。要想在这残酷的竞争中站得稳、求生存、大发展,就要在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的同时,还要创新。也就是说,要依据经济建设的发展,大环境的要求,图书市场的情况,对我们的图书专业特色、品种结构、内容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创新。 策划选题时,要考虑全面,如内容的定位,作者的选择,读者层的需求等。专业技术课程用书应侧重实用性强,特色明显;建筑文化类课程用书应偏重内容通俗、撰文隽永、图文并茂,如:《中国古建筑》《中国传统民居》《中国古典园林》等。这类图书,我们应考虑在编写形式上加以策划和创新,适当改变过去理论性太强的老套路。在作者的选择上,最好物色既懂专业又有文采的专家、学者、权威人士。 4)加强图书的整体设计与营销 书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仔细考虑。内容好的图书,如果装帧不理想,很难产生协调的整体印象。现在市场上,图书成千上万,同类书有很多种,甚至同名的都很多,如何让读者在书海中发现你的那一本,如何让书店经理记住你的那一本,时刻不会忘记你的那本书是否还在书架上,包装就能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封面、版式的设计如果有特色,就会增加视觉冲击力,加深对该书的记忆深度。营销宣传也很重要,营销需要思想,需要对营销对象的理解和对图书市场的洞察,需要各流程的共同努力。 (4)对外出版合作 1)直接翻译引进优秀图书 国内外的大部分出版社都设有专门机构负责版权合作。归口管理能够有秩序地按国际惯例进行工作,维护出版社的信誉,提高出版社在国际上的地位。引进版图书的策划程序是:选书——专家评估——报选题——谈判签约——合同登记、汇予付版税、组织翻译——审稿——加工发稿——看校样出书——给外商和译者寄样书——向外商提交印数和销售报告等。 目前有不少引进版图书成为广受欢迎的教学参考书,如《总体设计》《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等。 2)借鉴引进版图书的编写方法 国外的教材一般由科研水平很高、讲课讲得很好的学者编写。这种教材往往不是简单地向学生讲授一些专业知识,而是讲问题是怎么产生、又是怎么解决的,现在这一领域又有什么新问题,人们已经尝试了哪些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引进优秀教材,“拿来”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日后能够“拿出”我们自己的王牌之作。 认真关注、挑选外版图书中实用性强的好书,对这些好书进行仔细研究,学习、借鉴、参考其编纂体例,组织国内作者编写适合国情、国内读者的,内容简洁、实用、携带方便、销路好的教材。还可以参考引进版图书的装帧设计,把中文版的图书设计得更漂亮一些。 3)直接出版国外著名建筑学科院校编写的图书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国外国外著名建筑学科院校也有直接和国内出版社合作,出版中文图书。当然由于语言的不同,文字少而图片多的图书采用这种方式更有实效性。如:《数字建构 学生建筑设计作品》《数字现实 学生建筑设计作品》。(作者单位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来源:《出版参考》2011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