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0月17日,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协办的大学出版论坛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5号会议室举办。
“最近几年,我们大学出版社感受到了边缘化,也体会着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大学出版业态面临迫切转型,这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本届论坛主持人、大学版协副理事长、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左健道出了很多大学出版人的心声。
过去几年,转企改制一度成为大学出版社最为重要的关键词。当转企改制完成之后,大学出版社无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后改制时代”,等待大学出版社的不仅是产业化、集团化的挑战,同时还有市场化、数字化的冲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此届大学出版论坛将主题定为“后改制时代的大学出版”,并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吕建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书记孙玉、武汉大学出版社社长陈庆辉、云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周永坤作为主讲人,他们结合各自的工作经验及感悟,从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等角度出发,给在场的大学出版人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出版业态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忘记自身的使命——传播文化,传承文明”,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吕建生给出的答案。他在《文化坚守与科学发展》的发言中围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探索和尝试分享了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大学出版社应当立足大学优势、了解学科前沿、立足读者需求,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此外,吕建生社长还根据目前学术出版存在的困局及出路,围绕学术著作的深度开发等进行了详细解读。

从专业化出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书记孙玉以《走好外语出版的专业化道路》为题,首先阐释了后改制时代的特点,即出版环境的优化。而对于外语出版的专业化,孙玉将其理解为专门化和专家化。同时,他还结合国外案例,围绕外语辞书、学术专著等出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再专业一点”,这是孙玉书记对于专业化出版道路始终坚持的观点。

在大学出版社的突围道路上,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大胆尝试引起了广泛关注。武汉大学出版社社长陈庆辉在其《大学出版社发展模式探讨》的发言中表示,尽管大学社的发展中会遇到缺资源、缺资金的困境,但在转企之后,要敢于寻找优势合作资源,形成多元化产业结构,实现高层次对外合作。以武大社为例,陈庆辉社长表示,转企后的武汉大学出版社联合三家企业构建武大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勇于承诺打造高收益项目,平等对待合作者,实现内挖潜力和对外合作相结合的企业发展。“这一切运作不仅是依靠武大这块百年老牌,更需要深挖内涵,使其历久弥新。”

作为中小型大学社代表的云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周永坤在《中小型大学社生存发展的探索》中坦言:“大学社,特别是中小型社,不再是一味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方向,而是务实地看到脚下的道路,这需要平和的心态和特色的发展策略才能走得更顺畅。”云南大学出版社作为边疆地区出版社,肩负着更多实践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责任,而以贸易形式实现外宣正是云南大学出版社特色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同时,“弘扬民族文化、创立学术品牌”也是云南大学出版社服务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借助少数民族重大项目,推广民族文化,是形成云南大学出版社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态度认真一点,步子小一点,才能更稳妥地实现内涵发展”,周永坤社长的思路非常清晰。
来源:《第26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快讯》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