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大学海疆剪报资料选编〈东南亚专辑〉》整理出版始末 - 图书信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主页 > 图书信息
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大学海疆剪报资料选编〈东南亚专辑〉》整理出版始末
蔡一村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
2017-06-28 14:25:48  来源: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尊敬的汪主席、尊敬的朱校长,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非常感谢主办单位给了我这个发言机会。我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博士生蔡一村。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创办人陈盛明先生是我的外公。

    2017年,陈盛明先生倾毕生心血收藏、整理而成的海疆剪报资料被全部数字化。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亚专辑”于今年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之后正式出版。

    文献在手,我和我的长辈们,在无比地感慨之外,更是由衷地感恩。为使陈盛明先生收集整理的学术资料能够造福更多研究者,我的长辈们曾付出了多年的努力。

    然而,术业有专攻。如果不是在朱校长领导下的厦门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和厦门大学出版社通力合作;如果不是前福建省副省长、现台联主席汪毅夫先生的支持,尤其是福建省有关部门的经费支持;如果不是前厦大图书馆馆长、历史系教授陈明光先生的倾力推动和居间协调;如果不是厦大图书馆萧德洪馆长、陈小慧副馆长,厦大出版社蒋东明社长的眼光与担当;如果不是厦大图书馆特藏部刘心舜、陈晓亮,厦大南洋研究院资料室张长虹等等诸位老师的认真负责和长期坚守;很难想象,海疆剪报资料能够实现数字化、建立数据库,乃至正式出版。

    再次感谢发布会主办者,使我能够代表陈盛明先生的后人们,向诸位表示由衷的感谢。谢谢你们。

    在厦大读书时,我参与了外公《明诚集》的整理编辑,对外公有了进一步了解。借着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我也准备向在座的各位简单报告一下,陈盛明先生、海疆学术资料馆与厦门大学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历史渊源。

    陈盛明,1905年生于泉州城南聚宝街。祖父陈槐三是清朝秀才,父亲陈育才光绪28年中举,学识渊博,是泉州地区有名望的藏书家和社会活动家。1926年,陈育才曾陪同历史学家张星烺、陈万里在泉州寻访古迹。张星烺的《泉州访古记》,陈万里的《闽南游记》都记述了他们和陈育才的这段往事。泉州地方史专家陈泗东先生曾指出,正是《泉州访古记》和《闽南游记》的发表,提升了古城泉州在当代学术界的知名度。陈育才还四处寻访乡土文献,重金收集。多年积累,1920年代陈家已有藏书三千多册,其中不乏孤本、珍本、善本。

   陈育才去世后,陈盛明继承了父亲的热忱。他改造了聚宝街老宅,命名为“起斋图书馆”。在已有藏书的基础上不断扩充,并开始大量积累剪报资料。到40年代初,起斋图书馆已有藏书、图片、剪报四千多件。其中多为地方文献,包含了闽台、东南亚历史与现状等多种资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华侨、华人、外事等等,为之后“海疆学术资料馆”的创办完成了最初的积累。

    抗战胜利后,陈盛明决定以起斋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创办一个以搜集、整理文献和学术研究为旨趣的机构,定名为“海疆学术资料馆”。为发挥地缘优势,资料馆将目光集中于东南亚、东南海疆和台湾等地的地方文献与学术资料。正如陈盛明先生在办馆备案呈文中所阐述的,希望通过创办海疆学术资料馆,“储集学术资料、研究海疆问题、沟通中南文化、促进海外发展。”

    1945年冬,“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在泉州中山路“侨务局”旧址挂牌开张,次年5月迁往厦门,在战乱中惨淡经营。

    迁往厦门后,王亚南先生对海疆资料馆深为重视,与林惠祥、庄为玑、林英仪、李式金等学者均为馆中常客。王亚南先生出任厦门大学校长后,有意发挥厦大地处东南沿海的侨乡特色,积极开展南洋研究工作。征得董事长张圣才先生同意后,陈盛明提出了将资料馆归并厦门大学的建议。建议书中这样写道:“本馆为纯粹的学术研究机构,……我们感觉海疆事业的重要,不揣绵薄,起而设立本馆。……幸是初具规模,现在……新民主主义建设高潮即将到来……为着把工作搞好,使事业获得发展,应该把本馆献给国家,由公家来办理。厦门大学是东南侨乡最高学府,对于东南海疆和东南亚的区域研究,无论人力、物力都能更有效地负担起这个使命,……(因此)决定将本馆归并厦门大学”。获得华东教育部批准后,海疆学术资料馆于1950年秋并入厦门大学。此时,资料馆已收藏图书杂志近三万册,英、日文文本千余册,剪报资料装订本一千多册,图片万余帧,地图、海图两百多幅,文物数十件。其中还包括了陈盛明的弟弟曾留学日本的国民党军统少将陈盛智在接收台湾过程中带回的大量日据时期的书籍、期刊、报纸等。在这些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厦门大学成立了“南洋研究馆”资料室,由陈盛明出任资料室主任。“南洋研究馆”后改名为“南洋研究所”,是今天南洋研究院的前身。

    并入厦大后,陈盛明仍坚守着他创办海疆学术资料馆的宗旨,与资料室同仁共同努力,沿用海疆资料馆的分类和编号方法,坚持收集剪报资料。到1966年退休时,资料室已积累了数千册各类剪报,成为厦门大学珍贵的特色文献资源。

    七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顾一位地方学者为报效祖国、保存文化而默默进行的努力时,仍然极为震撼。不能不为陈先生的历史智慧、国际视野、爱国情怀、学术品位所折服。正是陈盛明先生对海疆学术资料馆宗旨的坚持,才能让我们后来者看到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然而,纸质的资料尽管带着厚重的历史感,但如果只是保存在一地一校的资料室中,养在深闺人未识,既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术、社会价值,也不利于为潜在的研究者们提供帮助。

    中办国办在前不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建设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

    与中央的高瞻远瞩不谋而合,厦门大学图书馆、南洋研究院、厦大出版社联手,率先走出一大步,建立了海疆剪报数据库,并正式出版了《厦门大学海疆剪报资料选编〈东南亚专辑〉》。这一富有远见的创举,不仅契合中办、国办的《意见》,而且还为20世纪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史料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同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对泉州及周边地区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与数字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及时而又直接地服务于对“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构想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时局艰辛之时,一介书生往往欲入世而不可得,只能敝帚自珍,海疆学术资料馆在1940年代的惨淡经营便是当时局势的一个注脚。然而,时隔数十年,欣逢盛世。陈盛明先生一生的心血由此而得以深度开发,得以继续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必感欣慰。作为陈盛明先生的外孙,在外公工作生活过的厦门大学学习,踏进了台湾研究大门,希望今后能继续借助海疆资料平台,在学术研究中得到提升,有所成就,以告慰外公,回报母校。
    
    谢谢主席!
    谢谢校长!
    谢谢各位!
 
    我中华民族之发展,盖由此而趋东南,由大陆而临海洋。史迹昭彰,势有必然。闭关时代,固以陆圉为重。开港以后,海疆实居冲要。以我国海线之长,海里之薄,海外侨胞之众,海疆国防经济文化诸建设,攸关建国前途,不待智者而知。方今国运中兴,台澎光复,非图进出海洋,无以确保胜利。此后国际重心,移太平洋,勿论微波巨浪,我胥首受荡激。知己知彼,古有明训,海疆问题之研究,实有不容或缓者。顾研究工作,必以资料为本,资料不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诚宜专设机构,以从事各项资料之搜集,历史文献之保存,与夫研究风气之提倡。斯亦推进学术所必需,而建国程中之要务也。本馆创办之宗旨,即在:储集学术资料,研究海疆问题,沟通中南文化,促进海外发展。


    来源: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