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海盐 嬴政二十五年》新书首发式暨拓展地域文化研究新视界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 出版动态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动态
《海盐 嬴政二十五年》新书首发式暨拓展地域文化研究新视界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2010-10-26 14:26:28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各具特色的地域历史文化,正是组成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也是华夏文明多元化的重要表现。在今天,它更是我们重塑民族精神、重建文化身份的一份极其重要的精神资源。然而,如何让地域历史文化的整理与传播真正呈现为可知、可感、可思、可鉴的成果,并对当代人发挥教育和精神凝聚等功用?针对这一命题,北京大学出版社与海盐县人民政府联合向社会推出了一部新书《海盐嬴政二十五年》。10月21日上午,《海盐嬴政二十五年》新书首发式暨拓展地域文化研究新视界座谈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
 在该书的首发式上,主办方邀请专家学者展开了题为:“拓展地域文化研究新视界”的座谈会,以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海盐嬴政二十五年》为中心,展开了现代意义上关于地域历史文化整理与传播的价值、意义、定位、形式等诸多层面的讨论。
 位于今天浙江省嘉兴境内的海盐县,因其置县时间比秦帝国还要早一年,是一座伴随中华帝国诞生、成长,并见证了2200多年中华大历史,至今仍然活着的名副其实的古董县,因而拥有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曾是新石器时期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先秦时期的吴、越必争之地;到六朝、南宋、明初三度成为帝国京畿腹地;入宋以来,海盐澉浦港成为当时著名的国际贸易大港,南宋时还成为首都临安的海舶贸易门户;从唐朝开始,这里就成为帝国的军事重镇,而到了明朝,这里又成为帝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军事指挥中心(海宁卫指挥使)所在地,承担起抗倭、海防等重要使命。由于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海盐历代文化名人辈出,古有晋代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唐代新乐府的先驱诗人顾况,元代著名戏曲家、海盐腔奠基人杨梓,作为后世《全唐诗》蓝本的明代《唐音统签》的作者胡震亨,清代著名医学家吴仪洛;近现代有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出版巨擘张元济,北京大学历史系第一任系主任、历史学家朱希祖,“三毛之父”张乐平,篆刻艺术家任小田,油画家朱乃正,享誉欧美文坛的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余华,80年代叱咤风云的改革家步鑫生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古海盐的地域,覆盖了现今上海市的一部分,其中,古老的金山地区是现今上海市最早的溯源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古老的海盐孕育了现代的上海。此外,在历史上,古海盐的辖地曾被六次分割出去,或设置新县,或并入邻县,现今同属嘉兴的平湖市,就是在明朝初期被析分出来的。由于历史的沉浮变迁,今天海盐县的面积,只有当初古海盐的五分之一,辖区只相当于古海盐的西南境,因此,现今的海盐,无论从历史和文化的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不足以代表当时的古海盐,像中国历史上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它只剩下一个可以追想的名称。而对这个名称所涵盖的千年历史文化的发掘和整理,无异于是对一具已经风化的历史遗骸的激活,对一段漫长历史时空的现代呼应。
 据该书揭示,这座古县,至今保留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存,与诸多已知的地域乃至民族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溯源关系,所以可以被看做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如:晋代《搜神记》的作者干宝,被公认为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而这部作品,正是他本人搜集在海盐的所见所闻而成;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便直接继承了元代海盐人杨梓所创的“海盐腔”,并逐渐发展成熟;此外,现今仍然流行在海盐民间的“骚子歌”,成为一些学者还原原始宗教、古代江南祭祀文化及民间艺术的依据与途径。这些文化现象,不仅体现了一时一地的文化特性,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某些文化共性,作为文化研究的“活化石”,它们有助于发掘已经大量丢失或已转化为隐形状态的民族文化传统、还原文化精神。
 地域历史文化的整理与传播,往往从实物和文本两个层面进行。实物层面以古迹、文物的修复、展示和产业价值衍生为主体;文本层面往往以方志类或其他地方文化书籍的编纂写作为主体。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以往以地方志和专题史为主导形态的地方史和地方文化书籍,受史料和地域的限制,往往很难摆脱内容琐碎、面面俱到和视角狭隘的局限性,很难激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而由海盐籍文化学者朱岩写作的这本《海盐嬴政二十五年》,突破传统的地方志和专题史的研究和写作程式,在面向现代读者的推广和普及方面,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它以“大时代”为背景,以“大事件”为线索,以还原“大历史”、回归“大文化”为旨归,整个叙述过程,由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大量丰富的细节组成,每一个故事都构成一个时代的切面,生动而不失史料依据,展现了一个经历了2230多年风云变幻的海盐县,一块可以溯源7000多年的江南故地。
 目前各地如火如荼的“申遗热”似乎彰显了地方政府对于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视姿态,然而,其背后隐藏的利益动机和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与隐患也令人堪忧。地域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传播,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符号层面的,其最终的价值和意义何在,《海盐》一书亦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在对海盐残存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现状进行深入地考察后,作者指出,历史文化的恢复与再现,绝不仅仅是为了拓展旅游纵深、发展地方经济这一急功近利的目的,而是为了恢复一个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记忆”,记忆的功能是为了帮助我们在回望“过去”同时,更好地确定自己今天的座标。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