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19日,第24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在浙江宁波拉开帷幕。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节点上,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大学社生存发展之灵魂的学术出版,再次成为了本次大学社订货会的关键词,如何守住学术出版阵地、锻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精品,成为了每一家大学社在这五年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市场现状尚不乐观 据了解,本届订货会参展大学出版社107家、音像社14家,浙江地方出版单位2家,共设展位240个。在本届订货会期间,大学出版论坛以“面向十二五的大学出版”为主题。嘉宾们就“十二五”发展规划、数字化转型、大学出版发展道路等热点话题发表了观点。浙江省新华书店还在宁波新华书店书城举办了全国大学出版社优秀出版物联展。 本次订货会,无论是主打多元化、市场化的大型大学社,还是主要走“专、精、特”道路的中小型大学社,都一致地将专业化发展战略作为发展之道。曾有调查表明,在人文社科方面,80%的科研成果来自高校,因此大学出版社在出版学术精品方面独具优势。然而深入观察大学社在学术出版的成果,也不难发现有诸如原创一流学术著作偏少,重大工程老书翻新等种种尴尬状况。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左健就表示,目前学术出版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如今,学术图书出版的数量不少,但不少书是对他人作品的低水平重复或自我重复。还有某些“工程类”的集体项目,虽能做成大事,但往往因为赶进度、赶交稿期而存在一些弊端。学术图书质量上存在的问题,使得学术图书在严肃性、权威性上都打了折扣。
学术出版应有操守 原创乏力、精品缺乏是目前困扰学术出版领域的主要问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浮躁是导致学术出版萎靡不振的重要原因。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表示,尽管国家投入很大,但是在目前的环境下,让学人安心著书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做学问需要一个冷静的头脑,更需要一颗甘于寂寞的心,但是现在很多知识分子热衷于红尘。古往今来成功的学人都是抱着将生命献给学术的决心才可以成功,而所有的优秀作品都是在苦思冥想中才可以完成,而非来源于红尘显耀。对此,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范军也表示,目前学术文化界的价值导向已偏重于经济利益,放弃了学术原则和学术坚守。 出版界自身也存在浮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杰人表示,打造学术精品是大学社一直以来的责任所在,大学社最大问题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忘记了自己的责任,迷失了方向。大学社要有自己的坚守,才可以回归大学出版正常的发展轨道。“出版人太追求短平快,太追求经济效益,驱使我们的学者走上浮躁的道路。因此学术界和出版界两方面都有责任,而作为大学出版人,我们应该找出自己的原因,我们是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朱杰人补充道。 贺圣遂也认同这种观点,他表示,很多出版社也都不甘于寂寞,急于做大,急于解决市场份额,急于抓码洋、抓利润,忘记了传承文化才是出版单位最重要的责任。贺圣遂认为,很多排名都以码洋、出书品种等数据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去判断一个出版社的综合实力以及发展潜力,但是对于出版社究竟出版了什么内容的书却毫不关心,这种非理性的排名甚至会误导社会对于大学出版的期望,使得大学社对于自己的定位模糊不清。他强调:“大学社应该为专家、学者、教师服务,如果作为大学社没有尽到这样的责任,就应该将‘大学’二字从其名称中抹掉。”
重视作者挖掘资源 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社的学术品位和质量,很多大学出版人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宏观政策无疑是大学社加强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有力保证。“大学社的办社宗旨是为高校的教育和科研服务,但这句话往往被淹没在很多‘做大做强’的目标里。”贺圣遂表示,政府应该鼓励做专业做特色,目前这方面的政策仍然偏少。 立足学科优势、加强学术交流也是打造学术精品的有利条件。左健也表示,南大社始终坚持“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方针,十分注意四个方面的工作:继续关注传统的优势学科;关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多学科融合的一些课题研究,比如图像学、性别学方面的课题等,使其尽早进入组稿视域;努力挖掘跟国家重大利益密切相关、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重视学术图书的延伸开发,使学术成果得以普及化。 扶持作者、重整经典是范军给出的答案。他表示,一方面要对真正原创的、有价值的优秀作者大力扶持,另一方面还需要对真正经典的著作加以整理,重新包装打造。 “挖掘学术资源,整合学术力量,培养学术新人,传播学术成果。”厦门大学出版社社长蒋东明表示,大学出版社如何提高学术出版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充分发挥出版社的整合作用尤其重要。大学学者普遍存在单兵作战的科研习惯,通过出版社的平台,可以起到整合和优化学术资源,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研究队伍,具备产出精品的良好条件。
数字化避免资源浪费 在谈到学术出版的数字化时,贺圣遂表示,大学出版社的产品更适合数字化,因为这是人类最值得保存和传播的精神产品,大学出版社最应该重视技术,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同时,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对于文献的集成也有着积极影响。左健表示,学术研究的成果有其特殊性,因为学术研究要有所创新、要充分发挥个性,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文献基础上,也就是说,对于学者而言,掌握各个领域的历史和文献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数字化能在文献的集成方面有所作为。因此,南大社目前在这方面很下功夫,如南大社数字出版项目“中华传统文化数字交互出版平台”、 “大学素质教育全媒体出版平台”等都已获得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立项资助,这些项目都在网络平台和内容集成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朱杰人表示,学术出版的数字化有三个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即:方向不清楚,产业链未整合,没有统一的标准。产业链没有理顺,每一段都是各自为政、相互封锁。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学术数字化产品的混乱,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这些产品还不能整合在一起,导致尝试很多但很多都是无用功。因此,现在首要任务是要统一标准,相关主管部门要起到引领的作用,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的浪费。 范军也坦言,对于单一出版社而言,搭建平台尚不现实,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各个出版社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上共享学术成果,同时大学社要做的则是尽量提高学术内容的质量。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2011年11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