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教育数字出版初探 - 出版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论坛
教育数字出版初探
申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08-15 16:58:11  来源:《中国出版》2013年7月下(总第319期) 
 

  [摘要] 着力强调教育数字出版和普通数字出版的差异,并从内容、技术等方面阐述教育数字出版的模式和方法,强调立体化内容建设、数字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 数字出版  传统出版  编辑系统  学习系统

    出版可以划分为大众出版、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随着数字浪潮的兴起,这三类出版的数字化出版及其盈利模式也成国际出版界所奋斗的全新领域。

    笔者结合自身近年从事教育出版及数字出版工作体会,试图从内容、技术等角度区分普通数字出版与教育数字出版的异同,阐明教育数字出版的性质和方法等问题,并对教育数字出版的几条原则试作一论述。

  一、教育数字出版特点

    数字出版的基本特征是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环节进行的操作。而教育数字出版兼有传统教育出版和数字出版二者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数字出版具有“教育”性质。所谓教育性质,是指出版内容具有较强的阶梯性,内容依据教学大纲为学生服务,即使用户上传或加工的资源,也必须通过审查,方可以发布。教育数字出版的特征要求内容加工应依据多级、多层数据结构。第二,出版形式具有标准化性。出版本身就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一种信息传播行为,教育数字出版亦如此。在字体、字号、行距、段落、标点符号使用、英语单词断字等各方面,教育数字出版必须符合出版规范,而不是标记语言规范的简单应用。第三,内容审校的系统性。传统出版中的内容审校是一个重要环节,三审三校更是教育出版不可忽视的工作流程。教育数字出版仍然要坚持这一工作环节,各项参数指标至少按照传统出版要求进行。第四,编辑角色的体现。和普通意义的数字出版不同,教育数字出版中的编辑角色不仅重要,而且要加强,要改变传统编辑的观念,加强数字环境下的教育出版性质。第五,内容的立体化。普通数字出版通常不需要更多的附加数字信息,而教育数字出版则不同。对教育数字内容进行立体化加工,使内容具有立体化性质,保证各种查询和统计,使教育出版更加科学。第六,网页使用行为监控。网页使用行为监控是教育数字出版的一个必要功能,监控结果成为电子档案的重要内容,成为实质上的电子书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保证。

  二、教育数字出版主要功能设计

    根据教育数字资源及其特征,教育数字出版的功能设计基本突出在交互功能、信息查询和统计、信息收集等方面。

    1.交互功能

    “交互”这一特殊的计算机产物,使学习者在使用学习资源时多了一个朋友和一个好老师。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均可以反映在交互功能的设计方面。

    用户和资源之间的交互。立体化资源信息量丰富,而这些信息若没有较好的调用机制,势必会造成编辑劳动的浪费和资源浪费。所以,在内容加工和信息调用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信息推送、信息查询和信息统计功能,保证有效地使用各种资源。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和师生之间的交互,即所谓虚拟班级或虚拟社区概念。这里不赘述。

    数据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程序设计要充分利用数据库原理,利用数据模型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信息进行组织和分析从而产生反馈,突出功能设计中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特征。[1]

    2.评测功能

    评测是检查学习者学习结果的一种机制。传统的评测耗时耗力,尤其是中国国情下的评测,更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从而减少教师对科研的关注。利用数据库,程序可以轻而易举地对学生实施评测,无论是形成性评估还是终结性评估,均可以使用有效的数据对学生做出评价。教育数字出版中的评测概念与传统试题库概念相同但又不同,它是回收学生行为数据的重要依据,自然也是电子档案和电子书包中的重要数据。

    3.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照顾个体差异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精神,为贯彻这一精神,整个教育数字出版过程要完全基于数据库。在细加工和数学模型算法基础上,使内容推送完全做到“突出学生主体”,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

  三、数字出版工作体会

    经过几年的教育数字出版尝试,笔者认为稳中求进是扎实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共享,提倡优质、优效和个性化教学,推动教育现代化。具体而言,以下几方面是扎实开展教育数字化出版的必经之路。

   1.教材数字化

   教材数字化是教育数字出版的基础,是电子书包的基本组成部分。相对于传统纸质课本而言,数字教材功能应该更为丰富,更要体现数字环境下的交互等特点,为各种教学活动提供支持。

    在数据加工方面,所有数字化工作采用结构化文档结构、数据库管理模式,把教材内容立体化,把教材内容最小颗粒化。这样,教材内容的各项指标均有依据,教材更加科学,并推动纸质教材的发展。

   2.教育资源数字化

   和传统资源相比,教育数字出版应该具有良好的、大规模数据库支持,以服务各种交互活动、自主学习、学习行为记录,实现“照顾个体差异”的大纲精神。项目研发者应结合自身内容特点,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而工作的重心则是有针对性地对较多资源量的资源类型进行处理和加工,保证数据库的运行。

    内容加工依据XML(扩展标记语言)技术,使整个数据完全立体化和结构化,并进行深层次加工,为以后的数据回收创造条件。[3]XML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进行批量处理,使内容处理效率高出普通工作模式几倍、百倍,甚至更高。

    3.数字化研发团队建设

    目前,数字资源加工大都存在专业内容由非专业人员加工的现象。这种工作模式会导致大量问题,形式表达错误是较为普遍的,内容方面的错误也较常见。所以,传统出版的质量指标依然要应用于教育数字出版,保证数字出版质量。为此,建立一支涉及资源和数据技术应用的数字化研发队伍尤为重要。这也是持续性开发的重要保证。

    数字编辑职能转变亦非常重要,在数字出版工作流程中,编辑的职责范围已经超出传统编辑的职责范围,数字编辑不仅要为内容负责,同时,还要对内容的形式表达负责;不仅要了解文本形式,而且还要了解标记语言、了解标记语言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熟悉标记语言并正确地使用标记语言表达内容,是数字编辑必修的课程。

    从长远的观点看,数字编辑队伍的建立也是必然,是保证数字出版质量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编辑数字意识的转变,是出版转型的重要环节,是出版社转型的必经之路。[4]

    4.数据和程序分离的工作模式

    数据和程序分离模式本质上是强调数字编辑的职能,突出教育数字出版性质。数字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内容的加工工作,这个工作由谁完成至关重要。目前,不少出版社的数字化工作均采用外包方法,但这种方法没有充分发挥编辑作用,也很可能在内容方面出现问题。数据和程序分离的方式可以突出数字编辑的优势,发挥编辑角色特长,加强数字化内容管理和加工。

    内容和程序分离的工作模式,是保证教育数字出版质量的因素之一,也是良好的数字出版工作模式。

    5.建立内容加工模块

    目前,大多出版社的数字工作均局限在“数字化”范围内,这尚不能叫作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5]为了做到实时出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建立一个和编辑工作相关、和内容编辑相关、和发布相关的编辑系统必不可少。根据专业特点,编辑系统必然需求不一,不是一个通用编辑系统所能的。

    数字出版编辑系统应基于数据库,使用结构化文档并允许编辑进行章节、段落、词汇等各个层面的加工,允许编辑对文本进行深度开发和挖掘,允许编辑实时发布推送信息。结构化文档数据可以灵活地用于各种目的,使用网络模式发布,也避免了多格式、不兼容等问题。[6]

   6.为创造未来良好商业模式做准备

   到目前为止,国内的教育数字出版尚没有较好的商业模式。良好的资源积累是商业模式的前提和保证。出版社应该关注这个时间差,建好各类数据库,积累实力。在教材数字化、传统数字化加工以及新型编辑系统建立等方面,充分考虑出版社性质下的内容加工和服务模式,文本、视频、音频、动画等各个资源的加工建设均应着眼用户需求,最大化地增加加工维度,使数据库更有用,努力为创造一种数字时代的商业模式做准备,[7]为建立好教育学习系统、教师培训系统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未来的语义网络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数字环境下的教育出版工作既有传统工作性质,同时也在很多地方异于传统编辑工作,更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数字出版。在工作性质、工作过程、作业工具、协同方式等方面,教育数字出版都给出版社、给编辑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教育出版性质,用于教育目的的各类数据库建设异常重要。这些数据库不仅在教材的阶梯性编辑方面作用重大,在内容推送方面也十分有意义。组织数字资源、建立教师发展模块才能使教育出版数字化成为一个完整形态,同时也为教师发展提供没有围墙的教育环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编辑数字角色的转变是数字内容质量的保证。数字出版丰富了内容为王传统概念,多层级、多维度、多关系等加工方法下的内容建设,使得内容为王有了与时俱进的新内涵。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左健,孙辉.复合出版与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J].中国出版,201O,(4)
  [4] 陈超英.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跨越的三条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O,(7)
  [5] 邓敦夏.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探讨[J].中国出版,2011,(12)
  [6] 祝兴平.我国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与短板[J].中国出版,2011,(2)
  [7] 李朋义.对数字时代教育出版发展趋势的几点认识[J].中国编辑.2012,(5)


来源:《中国出版》2013年7月下(总第319期)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