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专业图书数字化出版探究 - 出版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最新可供书目

城市群与人才空间治理体制机制之探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深圳市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典型

武汉大学出版社


预测与决策概论(第五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基础——基于国产化软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药用植物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主页 > 出版论坛
专业图书数字化出版探究
王哲(群众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6-06-08 10:43:41  来源:《出版广角》2015年10月上(总第253期)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对于专业图书出版来说,数字化出版将如何开展,如何深化\如何盈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以专业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为视角,对专业图书的数字化出版进行探究。

    一、专业图书出版

    专业图书出版,顾名思义就是将专业化的书稿经过编辑加工等一系列出版流程,最终印制成图书的出版活动。专业图书的出版与其他图书的出版活动没有任何区别,为什么笔者要专门提出专业图书出版的问题进行讨论呢?

    首先,专业图书出版是图书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上的图书种类繁多,有少儿类图书、教材教辅类图书、科技类图书,还有励志类、生活类图书等。市场需求不同,图书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类图书,它的读者对象相对固定,读者范围不是很大,图书内容基本限定在某一领域,它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专业图书”。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身行业独有的、排他的特点,这种属性被人们称为“专业”。“专业领域”“专家”都是源自“专业”,“专业图书”也是为、“专业”服务的。就因为“专业”,所以专业图书的出版只能由“专业”的出版机构才可以完成。从市场规律的角度来说,专业图书的出版应该是在市场竞争下市场细分的结果,但我国的专业出版机构在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进行了细分,其在市场经济时代具有了先天的优势,体现在专业内容划分清晰、专业编辑队伍健全、专业作者资源丰富、专业发行渠道成熟等。

    其次,在数字时代,专业图书出版也面临与其他图书出版同样的问题。如今,互联网、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使信息的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纸质图书出版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纸质图书原有的信息载体、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传递、信息整合等功能几乎全部能由数字媒体所替代,只剩源于读者本身的阅读习惯和图书艺术化、个性化的外观还暂时无法被替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纸质图书的出版路径一定会发生改变,至于如何改变尚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从目前出版业的发展来看,出版路径发生了改变,即加大数字化出版的比重,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出版机构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包括策划能力、编辑工作能力、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等)。既然是图书出版,无论是专业图书还是其他类型图书,都要遵循出版规律,都要接受挑战。

    再次,传统专业图书出版自身面临的问题。专业图书自身同样面临数字化的挑战,甚至可以说这个挑战更为严峻。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专业图书的读者群体不大、范围较小,业化信息的量不是很大。如果读者已经从其他渠道,如互联网上获取了相关信息,那么他就不会再通过购买纸质图书获取同样的信息。也就是说,只要这个信息占据了一个载体,如互联网,那么其他的载体,如图书就会被读者放弃,而互联网这个载体的传播功能如此强大,谁会是它的对手呢?

    另外,专业领域往往有各自传播交流的平台,如网站、专业的电子刊物,这些平台已经将数字化做得很好,信息的处理非常系统,读者只要上网查询,专业问题基本都能解决。那么纸质图书与其相比劣势显而易见,如纸质图书信息量不如网站、检索项目有限、无法及时更新内容、视界不够友好等。

   二、数字化出版

   数字化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编辑和数字化制作,登载在互联网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多人同时在线浏览、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数字化互联网出版物主要分为8类:学术文献数据库,网络期刊、图书,网络游戏出版物,网络文学读物,网络教育读物,网络音乐,网络音响出版物,网络动漫。

    2011年5月19日,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教育出版数字化交流讲座开班仪式致辞时强调,中国出版界要迅速行动起来,掌握数字化时代的主动权,跟上世界的数字化潮流。

    时隔几年,我国的数字出版有什么样的发展呢?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继续高歌猛进,政策进一步利好,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推动;产业规模明显攀升,收入规模已达2540.35亿元,同比增长31.25%,数字人才、特色资源得到进一步关注;推广渠道更加多元,移动互联、在线教育已经与出版水乳交融。

    2015年5月14日,在深圳举办的第十一届文博会2015数字出版高端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在报告中指出,据统计,移动互联网用户如今已达8.83亿,为数字出版提供了更多空间。2014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到58.1%,比2013年提高8个百分点,这也是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图书阅读率。目前,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已提升至国家战略,传统出版要将内容优势发挥出来,数字出版也要注重内容优化。

    以上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我国的出版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大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也有“不往前走就是倒退”的危机。那么,专业图书出版如何跟上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从世界范围看,当前专业出版、大众出版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已经日益清晰并逐步完善。比如美国在2011年就已经有20%的大众出版采用数字化发行,而我国专业出版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三、专业图书数字化出版相关问题探讨

   从数字化出版的定义来看,数字化出版的主体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自然人,本文的讨论仅从出版机构的角度来进行。

    1.专业图书数字化出版要因“人”而异

    作为专业图书的出版机构,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采取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每个专业出版机构各具特色,除了专业不同,在管理、投资、人力资源、渠道资源、技术等方面,各机构也存在差异。例如,数字化转型初期需要一定的投资,而且投资还要达到一定规模,如果没有专项投资,转型的速度则会放慢;在渠道方面,如果专业系统内原先就存在网络系统,那么数字化后机构的发行渠道自然就会畅通;在技术方面,如果出版机构本身就是从事与网络技术相关的内容出版,那么其数字化转型的人力成本就会降低。因此,专业图书出版机构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前,应该综合评价自身的优势劣势,低成本高效益地完成转型,不要盲目跟风。

    2.专业图书数字化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关系

    数字化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关系,是转型期人们头脑中的疑问。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结起来就两个,一是取代,二是并存。从整体出版角度来看,数字化出版与传统出版应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并存的,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但笔者认为,在不远的将来,数字化图书出版一定会取代传统图书出版。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信息的传播载体并非离不开纸介质。图书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大多数功能,数字媒介都可以完成,除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以及纸质图书本身的艺术性、外观装帧等。专业图书不存在艺术性及外观装帧等需求,因此,也不需要纸介质。至于阅读习惯,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的阅读习惯大多会偏向数字产品,从现在随处可见的“低头族”现象就可以预见。

    二是专业信息的及时更新、传播方式的方便快捷等需求也要求其借助数字媒介进行数字化出版。随着信息、知识、科技的发展,专业领域的开发、拓展速度也将加快,信息量增大,知识更新加速,专业人士必须要及时消化吸收新的信息才能跟上节奏。同时,快速的更新也需要传播方式的变化,便于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这些信息,而数字媒介是最好的选择。

    三是投入产出的需求。许多作者提供的书稿基本上是电子版的,传统出版将其转化于纸质介质上,消耗了大量纸张,在印制过程中还有印刷耗材的消耗,既不环保,也不节约,还延长了出版时间。而数字化出版则不需要纸张及印刷材料的使用,可以说完全是绿色环保,不仅减少了出版环节,还缩短了出版时间。数字化出版在转型初期投入大,但进入正常轨道后,其出版环节的运营成本要低于传统的出版环节。

   3.著作权保护问题
 
  笔者认为,数字化出版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著作权保护问题。在纸介质时代,由于复制相对困难,查处相对容易,国家对著作权的保护还是可以预期的。但在互联网时代、移动数字时代,侵权者要想复制文稿易如反掌,而且侵权者的ID可以非实名,加上接收的终端天南海北,侵权者往往不知道自己已经违法。这些现象使著作权的保护十分困难,成为数字化出版巨大的障碍。有些出版机构由于无法逾越这个障碍,便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停滞不前。著作权保护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今后数字化出版正常发展。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要有相应的法律来规范数字化出版著作权保护方面的相关问题。明确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侵权认定、处罚条例等,大力宣传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

    其次,疏通著作权交流的渠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使著作权在网络中有明确的提示,哪些内容是开放的,哪些信息是受保护的一目了然。

    再次,提高著作权保护的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保护著作权,限制来访者随意复制、随意传播,就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措施。例如,可以通过密钥、身份认证等技术来保护。

    总之,作为与数字化出版相伴相行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极为重要,对它的重视程度应该不亚于数字化转型本身,因为它对数字化出版的影响是战略层面的,应该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

    4.专业图书数字化出版盈利模式的问题

    伴随着数字化的转型,数字化出版的盈利模式也是各出版机构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而且成熟的盈利模式呢?截至目前,笔者相信还没有。那么不妨在这里探讨一下,在数字化出版的过程中哪些环节具有盈利的可能。

    数字化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其出版模式发生了变化。传统出版是产业链式的,从图书策划到读者购买图书,中间经过一系列的产业部门,涉及出版社、排版公司、印务公司、营销公司、物流公司、纸张公司等;而数字出版是平台模式,数字出版平台是一个大的数据库,出版机构负责不断往数据库中添加信息,消费者作为终端用户,直接从数据库中寻找需要的内容,不需要纸张、物流、印刷,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或一部移动互联的手机即可。

    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内容为王”是出版机构存在的前提。从源头上说,内容策划是出版的第一环节,在这个环节上著作权交易可能产生盈利。如前所述,数字出版是一个平台、一个数据库,出版机构策划出选题,从作者手中获得著作权,这项著作权在平台中与其他著作权一起,形成一个著作权产品市场,个人或机构可以像逛超市一样从中购买所需产品,进行著作权的交易。对于专业出版来说,这个著作权交易市场更为适合,就像实体市场一样,有各种专业化的市场,有专门卖衣服的、卖电脑的等。如果专业化的著作权交易形成规模,那么专业作者还可以为自己的著作权主动寻找平台,这样,出版机构又可以收取一项管理的佣金。

    在产品的输出环节,出版机构也可以盈利。数字平台是一个数据库,其中的产品可以任意组合、拆分,可以把若干小的内容整合成一个大的产品,也可以把一个大的产品拆分成若干细小的产品。比如,把一本书的章节拆分,每一章都可以出售,或者按消费者的要求,把不同书的不同章节整合在一起打包出售。

    在营销环节,更是理所当然要盈利的。出版机构可以根据读者需求将数据平台上的部分图书做成纸质书,以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只不过这不是批量印刷,而是个性化服务,其收取的是服务的价格;也可以通过APP带动一系列相关内容的营销;还可以通过连载、下载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服务等等。

    总之,数字化出版盈利模式多种多样,跟传统出版大相径庭,需要出版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边前进一边探索。


来源:《出版广角》2015年10月上(总第253期)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教材征订
公共课类 外语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理工类 医药卫生类 农林牧渔类 电大类 高职高专类
中职技术类 继续教育类 馆配类 其它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