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1月5日上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社会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北京湖北大厦开幕。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社科编辑室耿协峰主任主持,北京大学出版社王明舟社长、主讲嘉宾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共有来自北京、上海、辽宁、四川、广西等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三十三所高校的五十余位社会学骨干教师与会研修。

此次研修班为期一天半,四位主讲嘉宾以其深厚的学养、信手拈来的生动案例,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学术盛筵。
从当前所从事的事业出发
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主要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韧性”两个关键部分,讨论了社会结构弹性与社会治理创新问题。 他讲到,社会学有研究社会结构的历史传统,后来的研究多受到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在学界的主导地位影响。由于社会结构是变动的、动态的过程,那么,面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同时随着研究界社会建构论、后现代主义、“福柯主义”等的日渐兴盛,此时“过程研究”便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视角。在社会治理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体制就是社会与自治组织的关系问题,可以分为“对社会治理”“由社会治理”以及“通过外力支持社会治理”的不同面向,两者之间到底是“压力团体”还是“伙伴关系”?在当下更合适的,恐怕是要寻找一种“适应性改变”。关于其他学者提出的“社会断裂”“政府失灵”等问题,王教授也提供了更为审慎的深入思考,他提出了一个社会结构的弹性问题——即一个社会可能具有某种“社会韧性”和“社会制度弹性”。这也是王教授首次在公开场合发表相关见解。

更少的统治,更多的治理
北京大学俞可平教授主要讨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相关问题。他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新的政治理念谈起,提出只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沿着民主法治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俞教授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统治与治理的主要区别、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及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他认为,从统治走向治理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国家治理体系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次级体系。俞教授谈到,当国家的治理相对成熟时,个人对国家,甚至政府对国家发展的影响都大大减弱。最近大热的美国大选最后选出的总统到底是谁,对美国的发展会有影响,但是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样,奥巴马政府曾经的“关门”也没有让整个美国陷入混乱,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美国成熟的社会治理系统。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民间组织、社会组织形成的社会系统,不同的次级体系规范人们的不同方面的行为,这是我国政府需要加以重视并合理利用之处。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更好地回应我国面临的挑战,这就需要举国上下再次解放思想,吸收国内外经验,优化顶层设计,重视地方创新。

快速扩展的缺场交往
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主要从中国网络社会的迅速崛起、网络社会崛起的深刻变革、网络社会的时空分化与矛盾冲突,和网络化时代社会学理论视野空前扩展、研究方式深刻革命以及以网络社会的视角反思当代中国社会学等方面,呈现了网络化时代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学观念变革。
刘教授认为,随处而见的“地铁肃静”与静默人群中暗流涌动的“网上活动”,以及比比皆是的由网络引爆的社会事件,很清晰地昭示着网络社会的分化与网络权力重构的矛盾。在网络化时代,工作方式个体化的——弹性工作、分散工作、家庭办公等——无时间之时间引起社会空间的裂变性膨胀。同时,信息化与符号化挑战工业化,全球化与个体化挑战组织化,流动性与不确定性挑战确定性,民间认同挑战政府权力,横向联结挑战纵向控制——“缺场空间”对“在场空间”已经形成尖锐挑战。在这种社会学研究背景网络化的情况下,社会学研究方式也发生了深刻革命:(1)传统社会学思维方式遭遇的挑战——当代社会理论的兴起;(2)超越“自然思维”方式的当代社会学反省——现象学社会学的复兴;(3)社会学研究方式的双重扩展——计算社会学与景观社会学。

实现一种理想是政治,引领一种理想才是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教授从文化转型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他结合中西方历史和现实,简略阐述其学术观点的同时,也呼吁在座的各个社会学界同仁,要真正耐住性子做学术,真正深入到农村人民的生活中去感受:西方的文化是“博物馆文化”,是西方在面对“上帝死了”的传统断裂时所做出的应对;而中国的文化是“活的文化”,是人民在一次次延续传承传统技艺和文化时不断修补而留在记忆中的传统。
赵教授认为,在当下的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的转型中,文化作为一种内生的、包容的力量,虽然之前在经济转型的话语极度强势的驱力下被边缘化,但是其作用在未来会越来越受重视。中国文化内在的具象特质、多元一体让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仍然保留了传统,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国一体多元的发展特质,让有不同特色、习俗的人们在一起,共享“在一起”的文化快感,让社会因为在一起而生成一个有情有意的社会与文化,这样的文化构造的环境,才是在既定现实下的理想生活。

讲座期间与会老师们积极交流、深入沟通,研修班结束后,大家都感到机会难得、收获很大,个别老师更提出今后合作举办此类研修活动的意愿。正如王明舟社长在开幕致辞中讲到的,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一家综合型、学术型教育出版机构,一直致力于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我们将持续出版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也将通过“博雅大学堂”这个平台,邀请各个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继续举办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师教学研修活动。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