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6日,首批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工作启动会暨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授予人教社中小学(中职)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基地牌,人教社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主任郭戈,副主任张天宝、富兵、刘翠航参加会议。


郑富芝副部长在启动仪式讲话中,首先对获得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11家单位表示祝贺。他强调,建设国家教材基地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有关要求,强化教材研究的重要举措。他指出,课程教材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如何构建新时代教材建设的工作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和认真谋划。当前,教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材建设还面临一些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加强课程教材研究,通过国家教材基地,聚集高水平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变零散研究为集中力量研究,变短期研究为长期跟踪持续研究,变一般性研究为深层次规律性研究,助力教材质量提升。用高质量的教材向广大青少年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后,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解读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指出基地建设的标准是:(1)目标高远。研究基地直接服务于大中小学人才培养,这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本领高强。基地的任务重大,因为当前教材建设领域还有很多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没有解决,需要高水平的、一流的团队来解决这些高难度的问题。(3)服务高效。基地的研究和服务要基于学科,但要超越学科,服务于国家教材的重大决策,发挥智库的作用。因此,基地的任务是服务教材管理、服务教材建设,管建结合。
他进一步指出,基地建设要:(1)守好阵地,即把好意识形态关。其中挑战最大的就是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有效地转换成大中小学教材的话语体系,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提升教材的思想性。(2)打造高地。教材基地是国家教材管理的高级智库,服务于国家教材的方针政策,为编好、用好大中小学教材提供专业支撑,因此在研究方向上,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服务于广大群众的关切和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基地必须对各省各高校的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起到引领示范作用。(3)搭建营地。基地要聚集全国的专业力量,成为专业人才的营地,扶持青年研究学者,为他们提供培训的机会,同时为学术成果提供交流的平台。
他要求基地要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教材研究队伍的专业化。例如,成立咨询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出台内部管理办法;基地工作要由实体机构承担,由实体机构去吸纳跨机构和跨学科的研究力量;基地研究实行专项化管理,以便基地的研究能长线作战,开展跟踪研究;最后,要为基地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
人教社基地负责人郭戈总编辑在发言中介绍了本社基地的筹备情况,首先是高度重视基地工作,特别是在得知获批后,多次召开党委会、社务会讨论,将基地建设作为保障人教社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切实履行承诺,积极谋划,推进基地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机制建设上,明确了基地相关负责人,设立了专门的实体机构;在具体工作上,向教材局提交了近期研究计划,召开了首届中小学教材论坛,开辟了政治课教材阅览室,招收了几位博士后,并在主办的学术刊物开辟了统编教材和德育专栏。今后,人教社将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坚定的决心、坚实的保障、扎实的研究、丰厚的成果把基地建设好,不辜负教育部的信任与重托,为新时代中小学德育教材建设贡献力量。
教育部教材局田慧生局长做总结发言。他说,首批国家教材基地承载着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加强教材建设的历史重任,寄托着广大师生对优秀教材的殷切期盼。国家教材基地要成为国家教材建设管理工作的高级智库,成为编好、用好教材的专业支撑。在研究上,必须选好题,开展基础性的研究、深入系统的研究、实证性的研究;在队伍上,聚集国内一流的研究者,同时配好专职人员,将服务工作、组织协调工作做到位;在成果上,要注重创新转化,把学科体系转化为学生易学、乐学的教材体系,发挥教材育人功能。最终使基地建成教材研究成果的生产和转化中心,教材研究和建设人才的培训中心、教材基础数据中心、教材咨询和服务中心。

会上,首批11个国家教材基地负责人交流了筹建情况和今后的工作重点。首批国家教材基地所在单位代表、教育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共60余人参加会议。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