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和普契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歌剧艺术的代表人物,也都是歌剧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都为歌剧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歌剧作品在全世界歌剧院上演场次最多,受到全世界歌唱家的喜爱。有40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歌剧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威尔第和普契尼两位作曲家都功不可没,他们的艺术成就使意大利歌剧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本书作者从“抒情性与戏剧性”“民族音调的运用和音乐语言风格”及“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研究了威尔第和普契尼在歌剧创作上的异同,其学术研究成果对于歌剧表演和教学均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乘着金色的翅膀:威尔第和普契尼歌剧创作比较研究》
作者自序
窗外,阴雨绵绵。想起十几年前的一个春日,老师给了我两份歌谱,他说:“你一定会喜欢的。”
于是,我坐在钢琴前,按下了第一个和弦。一种莫名的委屈、惆怅和凄凉随着那个轻轻的和弦弥漫在我小小的琴房。
一个故事,一个遥远的故事,像白色的雾一般渐渐在我脑海里升起,眼泪夺眶而出,久久地,久久地,我凝视着窗外……虽然我也曾为莎士比亚而深深地感动过,但威尔第是如此的伟大,他唤起了我心灵深处从未有过的感伤,“杨柳,杨柳……”,《奥赛罗》中黛丝德蒙娜的《杨柳之歌》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上,我真不知道如何感谢这位已经在天堂里永生的大师。
黛丝德蒙娜知道无法消除奥赛罗对自己的误解,爱情正在演变成可怕的嫉妒、冲动和疯狂,她满腹的委屈无从倾诉,她热爱人间,热爱生活,热爱奥赛罗,她凄凉地向艾米利亚讲述了一个故事:“我母亲有过一个女仆,名字叫芭芭拉,她的爱人抛弃了她,她终日唱着一首古老的歌,叫作《杨柳之歌》,在歌声中诉说自己的悲苦命运。那晚,这首歌的旋律总是在我心中徘徊,我情不自禁地像芭芭拉一样,悲伤地歌唱。”
这首威尔第的《杨柳之歌》就这样地进入了我的生活。随后的几天,我几乎忽略了另一份歌谱,快要还课了,才想起还有一首歌需要拿下。打开来,又是惊喜,这首是抒情女高音的代表曲目—普契尼的《人们叫我咪咪》。很小的时候就听说某某女高音演唱这首咏叹调获得了国际大奖。这首歌是我一直企盼能够演唱的。那心情就像小时候刚刚学习小提琴,还在拉空弦的阶段,妈妈就期待我可以演奏《梁祝》一样。
老师让我唱了一年多的莫扎特,却在一周内给了我两份歌剧大师的咏叹调。狂喜之余不敢懈怠,老师这是无心还是有意?同样都是歌剧史上无与伦比的大师,两首咏叹调,同样的经典,两位女主角,一样的动人,都是抒情性的作品,有什么区别之处?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同样的善良美丽,不一样的悲惨命运,同样的悲剧性,同样的死亡结局,我该如何把握?
就这样,在我的声乐学习实践中,威尔第和普契尼再也不曾离开。无数次与两位大师的作品缠绵在一起:威尔第的英勇粗犷,普契尼的柔情细腻;威尔第的革命激情中不乏浪漫幽默,普契尼的女性情怀中不乏坚韧果敢。他们有那么多不同,但又有那么多相似互通之处!
老师说:“你不觉得他俩很有趣吗?你那么喜欢唱他们的作品,那就研究研究他们吧!”就这样,因老师的指引,唱他们的作品直到现在,学习他们直到现在,虽然至今仍是在他们艺术顶峰的山脚下向上仰望攀登,但未来我还会快乐地继续向上,再向上。
因为老师的鼓励,在这里,想将我学习的过程,这些年关于威尔第和普契尼作品比较的一些心得串联在一起,向我爱的大师致敬,向我爱的家人和老师以及爱我的朋友和学生汇报,也对自己声乐教学研究和实践生涯做一个小结。
作者简介

刘双,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育。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泉山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并参与完成多项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并在《艺术百家》《人民音乐》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次公开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并于2015年由台湾可登有声出版社有限公司发行个人专辑《美妙时刻》,同期全球发行数字版;2018年12月由江苏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个人专辑《黑白键上的咏叹——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曾获中国声乐国际比赛(新加坡)成人A组美声独唱金奖,江苏省第四届音乐舞蹈节声乐类(独唱)银奖,并多次荣获各级声乐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来源:苏州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