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这个关键性的历史时刻,每个有文化使命感和担当意识的出版人都在思考,中国出版,要从哪些方向去发力和深挖?特别是对强调专业和学术出版的大学出版人,面对新的出版产业格局,我们要更加坚定方向,坚守初心,用真正的精品内容生产,来满足后疫情时代的文化需求,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
首先,坚守出版本原,精品内容生产始终是大学出版第一要务
在互联网+、新技术变革、消费观念转变的加持下,出版产业与新兴科技加速融合,出版业态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如其来的大事件,又给出版业整个产业链条带来巨大冲击。但是,不论何时,出版从业者必须不忘出版产业的“初心”仍然是内容产业,出版竞争的核心永远是优质内容资源的竞争。对出版业的本质是内容产业这一定位必须进一步巩固,强化大学出版社的精品内容生产意识,要坚定内容资源一直是未来也仍将是大学出版社发展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抓手。
其次,发挥专业力量,突出大学出版的品牌差异化优势。
对于学术出版单位来说,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找差异化和特色化,专业内容才是赢得用户的关键。不同的大学出版社要在各自的专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做出精品,从而构建品牌差异化的产业格局。大学社一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定力,做到聚焦聚能,品效合一。不做泛娱乐化的快消品读物,是大学出版社的天然底线。在构建品牌差异化的产业格局上,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适配是关键,也就是要从用户需求即读者的真正需求出发,瞄准市场痛点开发精品。这个过程,就是通过对内容资源进行深度梳理,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分析,从而实现对传统选题策划的反向激发。这就需要大学社能够锁定我们的目标群体,纵深服务、长期运营,以清晰的产品线形成品牌价值,突出品牌优势。
同时,深化内容创新,积极实现转型升级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是创新驱动,而出版业创新驱动的根本落脚点仍在内容创新。对大学出版社来说,内容创新意味着传统出版要在内容深度上进一步挖掘,大学社要永远保持着理论探索的热情和能力,真正凝练新时代的思想力量;要对内容的温度进一步提升,大学社要真正“为读者着想”,以用户优先的思维对商业和市场保持探索的敏感,从而实现双效合一;要对内容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这需要大学社保持对技术探索的热情,通过技术赋能打造立体多元、时代感强、传播效率高的多样态产品组合。
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消费主体的思想观念和诸多产业生态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以线上消费、文化消费、个性化服务为代表的新兴业态正在重塑市场格局。未来的 “出版+”时代,大学出版社要在保持出版主业的核心地位的同时,用创新思维+读者需求+品牌价值,打造新时期的发展动能,从而实现互利共赢,深化融合发展,也是我们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