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大学出版社社长 张显吉
本网讯 20世纪的80年代,是国家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的时代,为响应国家号召,吉林大学成为较早一批建立大学出版社的高校,从那时至今,吉林大学出版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三十多年来,吉大出版社完成了多种模式的转变——从经营模式上,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现阶段已经完全走入市场经济模式;体制改革上,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吉林大学出版社变为吉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在产品线定位上,由原有的单一化产品向多元化市场转变。一言以蔽之,经过三十多年的沉淀,吉林大学出版社已经成功转型为企业管理经营模式。
吉林大学出版社初建于1983年,经历过一段艰难的初创时期,回首过往,虽艰难但并无遗憾。作为植根于大学母体的大学出版社,与所依托的大学乃至整个大学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吉林大学出版社一直把“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广大读者服务”作为办社宗旨,依托吉林大学雄厚的教学科研优势,曾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教材及专著,一时间在国内同行业内形成不小的影响力。
本着以服务高校教学科研为宗旨的吉大出版社,在创建二十几年后实现了稳定发展。在此期间,吉大出版人紧贴时代需求,抓住机遇,不仅走过了举步维艰的初创阶段,还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并在即将面临的行业转型期平稳向前。
转型时期,吉大出版社既要迎合行业制度的转变,又要坚守行业理念,做到了“四变”与“四不变”,即——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出版社的意识形态、属性没有变,学校作为出版社出资人的地位没有变,学校对出版社管干部、管资产的管理职能没有变;转变的是:出版社的运行机制有了根本改变,出版社的市场意识和发展模式有了较大变化,学校对出版社管干部、管资产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国家对大学出版社的优惠政策有了显著变化。
在制度转型期,吉大出版社依托吉林大学的优势资源,重塑出版市场主体,摆脱短暂的困境后,寻找到迎合市场的生机,并在此基础上,破解行业困局,重新明确吉大社的出版定位,为选题和市场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为此谋求特色发展。
(一)注重舆论引导,坚守政治立场
出版社作为先进文化的宣传机构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机构,肩负着重要的政治使命。在日常工作中,吉大出版社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注重舆论引导作用的发挥,坚守政治立场,严守职业底线,从选题管理、出版流程、重大选题备案等方面不断加强对内容关口的把控,积极推进主题出版图书的出版,以宣扬党的最新理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工作重点,出版了《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黄大年精神闪耀着旗帜的光芒》《白求恩精神研究丛书》等图书。
(二)秉持立社宗旨,服务教学科研
以社会效益为重,在此基础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办社宗旨,努力为优秀的理论研究成果、科学研究成果提供优质的出版平台。同时,吉大出版社依托吉林大学,立足东北,面向全国,积极为高校优秀教材和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提供优质的出版服务,以此来为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便利。
(三)严把质量内容关,加强板块优势
加强选题和质量管理,坚守立场,预先排除不符合出版要求和出版社发展方向的图书,严格遵守选题查重、书稿三审三校制度、重点稿件送审及备案制度,严把图书内容质量关。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
出版社除秉持宗旨,做好学术出版工作外,还以积极的态度面向市场,通过研判形势,紧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强了社内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等优势品牌的自主开发力度,像《新黑马阅读》《读经典》等,进一步壮大了出版社自主开发和优势板块图书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吉大出版社多年来一直处在不断调整、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并在发展中积聚力量,但是在这个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的时代,传统出版行业所呈现出的疲态对以传统出版(纸媒)为主的吉大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也因此我们必须深知,在以后的出版中放弃什么,守住什么,面对什么,改变什么,立足大学、立足区域优势,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产品,保证吉大出版社健康、稳定、长远发展。
出版行业作为特种职业有其特殊的职业特点,它以自己的话语、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的可读、可观、可听、可感觉、可获知的信息奉献于人,施加于人,影响于人,打动于人。这就要求出版社在选题方面做到超前的市场思维,超高的学术起点,超脱的思想境界,以及超越自我的职业操守。
吉大出版社严格秉承这些出版理念,努力出版优质图书以回馈社会,将文化传递、知识传播作为己任。未来吉大社还要加大力度培养编辑能力,创新选题思路,出版更多优质图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直属的高校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要坚持长期关注高等教育培养的选题作品,积累作者资源,以此前积淀为基础,力争走在高校出版的前沿。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