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经理、社长 曲春波
本网讯 现今,我国出版业将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中,出版业应既要质量更要发展。当下,出版机构面临巨大的困难与挑战,行业增长放缓、产能过剩、发展滞后,管理方式和发展策略应逐渐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解决新的问题。各出版机构应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调整思维方式、思想理念与发展策略,在内容开发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遵循“唯有高质量才能可持续”的发展宗旨,着力实现出版业新时代发展新目标。
一、彰显“新时代”出版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出版人要深刻把握出版物的思想内涵,着眼价值追求,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这为我国出版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既体现在对物质产品的需求,更体现在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追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追求既是出版的历史使命,也是出版人的责任担当。优秀作品的创作应从政治高度、思想高度提升作品立意,追求选题的原创性、专业性、艺术性、可读性。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追求为根本任务,积极开发能体现新时代出版理念的优秀作品。
二、培养高质量编辑人才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出版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的开发和运用,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人才是极端重要的第一资源,是出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因素。出版内容的发现、挖掘、创新、再造,高度依赖智力资源,依托于强有力、高精尖的出版人才队伍。新技术兴起与广泛运用,对于出版人才的素质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版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关键要素”的发展理念,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打造高素质的出版人才队伍。各出版单位应着力提高编辑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包括精准化选题策划能力,高品质内容挖掘能力,精细化编校能力,高水准新技术运用能力,高层次宣传推介能力等,保障出版产品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和传播质量。其次,建立复合型人才体系。形成包含战略、管理、内容、技术、营销等全要素、综合型、协同化的人力资源体系。新时代的出版人才,是“工匠”、“创意策划者”、“文化建设者”、“文化传播者”,是有情怀、有格局、有思想、有担当、有技能、有追求的专业化出版者。
三、推动多形态出版
随着“数字出版、网络传播、电子阅读”融合带来出版形态与传播方式的变革,出版人要敢于超越传统产业模式带来的局限,推动出版模式的变革。通过近年来的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电子阅读、移动阅读、有声阅读等新兴的阅读方式在国民阅读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新的增长点。特别是疫情暴发以来,数字阅读成为国民的主流选择,凸显了其在互联网时代的优越性。疫情期间,几乎所有的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社和教育服务平台,都积极开展起数字出版业务,彰显了多形态出版发展的广阔未来。出版在内容生产、内容呈现、产品形态、用户建设等方面都将因新技术的融入出现颠覆性变化。未来出版,网络化、云端化、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的特征会更加明显,“一大” (大数据) 、“二云” (云计算、云服务) 、“三网”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联网)、“四术”(信息技术、区块链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出版最重要最有活力的新动能生产要素之一,成为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新技术融入出版并不断释放出宽广的动能效应,客观上推动了出版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要精准施策,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政策对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首先,出版产业政策要着力支持出版体制机制创新,以机制创新壮大出版力量。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出版产业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其次,出版业要为人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出版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完善的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出版企业要建设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机制,鼓励编辑人才以创新精神参与产品策划,培养编辑敏锐的市场触觉,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培训。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要素”的发展理念,构建出版、文化、编辑和互联网技术、新媒体运营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造就高质量的数字化出版人才。
出版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高质量才能可持续,对于出版社来说,努力实现内容优质、产业优化、团队优秀的高质量出版,以高质量、高品位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出版人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