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改革开放以来数学教育丛书的统计与分析 - 大学出版与教材出版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大学出版与教材出版
改革开放以来数学教育丛书的统计与分析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主题征文优秀论文)
刘祖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12-21 14:33:07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摘要:在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学教育丛书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对出版时间段分布、出版社分布、主编个人分布、主编单位分布、丛书所含册数分布、丛书主题聚类分布、丛书采用的研究方法等维度进行回顾与分析,总结中国数学教育图书出版的基本状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数学教育丛书 内容分析法 教育出版

    一、引言

    数学教育学术图书是数学教育研究在时间轴上的投影。经过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的积累(引进、吸收国外数学教育研究成果),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数学教育研究成果开始丰富起来。从此,国内开始陆续出版有影响的数学教育研究丛书,至今尤甚。

    对改革开放以来有较大影响的数学教育丛书进行梳理,可从中管窥中国数学教育图书出版的发展现状与主要趋势。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往研究[1-4]多通过对影响较大的数学教育核心期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发展情况。本文的研究对象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学教育丛书。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丛书”的解释是:由许多书汇集编成的一套书。丛书一般整体有丛书名,有明确的编写意图和主题,通过对图书的封面、扉页、版权页、编写(出版)说明、前言、序言、后记等进行甄别,本文确定对41套数学教育丛书(不含数学教辅类、数学科普类、专门的小学数学教育丛书)进行研究。

    具体从以下角度进行统计与分析:出版时间段分布、出版社分布、主编个人及单位分布、丛书所含册数分布、丛书主题聚类分布、丛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借助文献计量学,开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出版时间段分布

    对改革开放以来的41套数学教育丛书进行出版时间段分析(如图1、表1)。

    从图 1 可以看到,4个10年中数学教育丛书的出版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表明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及记录从改革开放以来是稳健上升的。

 
图1 出版时间段分布

表1 出版时间段分布

序号

出版时间段

丛书套数

占比(%)

增幅(%)

1

1980年代

1

2.4%

 

2

1990年代

8

19.6%

700%

3

2000年代

14

34.1%

75 %

4

2010年代

18

43.9%

28.6%

 

合计

41

100%

    具体从表1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数学教育丛书的出版呈现出 3 个阶段,并历经了两次突变。

    整个1980年代的一套数学教育丛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85开始出版的《中学数学教师丛书》,其编写目的是帮助中学数学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养、把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作者都是当时各师范院校数学教育方向的骨干教师。

    到了1990年代情况产生突变,丛书数量达到8套、比上个十年增长了700%,丛书主题的类型也大为拓展。其中,既有数学教育理论丛书(3套),也有数学方法论丛书(1套);既有国内数学家对数学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数学丛书》(1套),也有国内数学家对数学教育、数学文化的关注——《数学·我们·数学丛书》(1套);既有总结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经验的《名师授课录》(1套),也有介绍国外先进数学教育理念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论著译丛》(1套)。

    进入21世纪情况再次产生突变,2000年代的丛书增长到14套,相比上个十年的增幅为75%;2010年代的丛书数量和增幅则分别为18套和28.6%。丛书主题的具体变化及其丰富性详见下文分析。

    (二)出版社分布

    41套数学教育丛书的出版社分布如表2(丛书如由两个出版社分工出版,每个出版社各计0.5套)。从表 2可以看到,41套丛书由17个出版社出版,分布较为广泛。

表2 出版社分布

排名

出版社

丛书套数

占比(%)

1

上海教育出版社

9

22.0%

2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5

11.0%

3

科学出版社

4

9.8%

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5

8.5%

5

江苏教育出版社

3

7.3%

6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7.3%

7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4.9%

8

广西教育出版社

2

4.9%

9

四川教育出版社

2

4.9%

10

湖南教育出版社

1

2.4%

11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2.4%

12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2.4%

13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2.4%

14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2.4%

15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2.4%

16

清华大学出版社

1

2.4%

17

南海出版社

1

2.4%

 

合计

41

100%

    从出版社类型来看,17个出版社包括7个教育出版社、6个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及2个综合大学出版社、2个社会综合出版社,前两类出版社都是教育专业类的出版社,这是数学教育丛书出版质量的重要保证。

    从单个出版社来看,上海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是我国数学教育丛书出版的重镇。其中,上海教育出版社是我国数学教育出版的领头雁,出版的丛书数量占丛书总套数的22%,这与该社历来重视数学教育学科出版不无关系,持续出版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论著译丛”(1980至1990年代)、“数学教育研究丛书”(1990年代)、“名师授课录(数学部分)”(1990年代)、“21世纪数学教育探索丛书”(2000年代)、“数学教育研究基础丛书”(2000年代)、“新青年教师文库(数学卷)”(2010年代)、“中小学数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丛书”(2010年代)、“单墫解题研究丛书”(2010年代)、“中小学数学教育论著译丛”(2010年代)等影响力较大的数学教育丛书。另外,科学出版社的4套数学教育丛书全部为近10年出版,其数学教育出版节奏明显加快,值得期待。

    从出版社之间的合作来看,仅有一套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丛书“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数学专业教材”由多个出版社“分工”出版,其实这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今后应加强出版社之间的选题策划与出版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避免选题重复和出版资源浪费。

    (三)主编个人和单位分布

    对41套数学教育丛书的主编个人及主编所在单位进行的统计如表3、表4和图2(丛书如由两人联合主编,每人各计0.5套)。

表3 主编个人分布

排名

主编

丛书套数

排名

主编

丛书套数

1

史宁中

3

15

冯伟贞,何小亚

1

2

顾泠沅

2.5

16

单墫

1

3

张奠宙

2

17

李庆忠

1

4

张景中

2

18

曹广福

1

5

曹一鸣

1.5

19

陈江辉

1

6

徐文彬

1.5

20

李业平黄荣金

1

7

马忠林

1

21

刘兼

0.5

8

曹才翰

1

22

黄翔

0.5

9

苏步青

1

23

宋乃庆

0.5

10

徐利治

1

24

王建磐

0.5

11

丁石孙

1

25

张英伯

0.5

12

罗增儒

1

26

喻平,

涂荣豹

0.5

13

郑毓信

1

27

鲍建生

0.5

14

李士锜

1

28

主编不明确

11

 

 

 

 

合计

41

 
    从表3的主编个人情况来看,他们或是数学教育某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张奠宙、顾泠沅、郑毓信、罗增儒等),或是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的历任理事长(马忠林、曹才翰、李士锜、涂荣豹、曹一鸣等),或是各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宋乃庆、黄翔、鲍建生、喻平、徐文彬、冯伟贞、何小亚、刘兼等),或是多年支持数学教育、开展数学文化普及、甚至主持数学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的知名数学家(苏步青、丁石孙、徐利治、张景中、张英伯、单墫、王建磐、史宁中等),并且个人之间合作主编的情况比较频繁(丛书如由两人联合主编,每人各计0.5套)。这表明我国数学教育研究有很强的人才队伍和结构,有数学家关心和支持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学者之间有良好学术合作关系。
 
表4 主编单位分布

排名

主编单位

丛书套数

1

华东师范大学

5

2

北京师范大学

4.5

3

东北师范大学

4

4

南京师范大学

3

5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5

6

中国科学院

2

7

陕西师范大学

1

8

华南师范大学

1

9

首都师范大学

1

10

复旦大学

1

11

北京大学

1

12

南京大学

1

13

大连理工大学

1

14

华南农业大学

1

15

上海市教委教研究室

1

16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1

17

山东省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

1

18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1

19

美国华人数学教育研究团队

1

20

西南大学

0.5

21

重庆师范大学

0.5

22

主编单位不明确

6

 

合计

41

 
图2 主编单位类型分布
 
    从表4的主编单位分布来看,涵盖了我国重要师范大学(9所)、知名综合大学(5所)、省市教科院和教研室(3个)、科研院所(1个)、教育主管部门(1个)、数学教育研究会(1个)、华人数学教育研究团队(1个)。这表明我国数学教育研究者(领军人物)的单位分布十分宽泛,并不局限于专门的师范院校和数学教育研究会,也表明我国数学教育研究事业有很好的社会基础。数学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要吸收多方面的资源投入数学教育研究[5]。
 
    图2则更直观地显示了各类单位的学者主编的丛书套数比例,其中来自师范大学的学者主编的丛书有20.5套,占丛书总套数的50%,其次是来自综合大学,以及省市级教科院和教研室。
 
    表4还表明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机构;但跨单位之间的合作主编还不够明显(仅有3套丛书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与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重庆师范大学的学者合作主编),尤其是重要机构之间的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与相关研究的结论是吻合的[4]。
 
    (四)册数和主题分布
 
    对41套数学教育丛书的册数进行统计,并对主题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表5和表6。
 
表5 丛书所含册数分布

序号

所含册数

丛书套数

1

20册及以上

0

2

16–19册

2

3

10–15册

7

4

6–9册

8

5

5册

7

6

4册

2

7

3册

10

8

2册

4

9

1册

1

 

合计

41

 
表6 丛书主题聚类分布

序号

丛书主题

丛书套数

1

数学教育研究

6

2

数学教学方法技能

6

3

中国数学教育特色

4

4

数学课程课标解读

4

5

数学教师培训

4

6

数学师范教材

3

7

数学思想方法

3

8

数学教育博士论文

2

9

数学解题研究

2

10

数学哲学文化

2

11

数学教育译丛

2

12

教育数学

2

13

数学教育国际比较

1

 

合计

41

    从表5的丛书所含册数来看,每套丛书都没有超过20册,其中含3–5册图书的丛书比重最大,其次是含6–9册和含10–15册的丛书。少数几套丛书由于策划缺陷只出版了2册、个别丛书甚至只出版了1册,今后策划数学教育丛书应避免此类情况发生。丛书所含册数与丛书主题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丛书册数越多该丛书主题也就越宽泛、宏观。

    从表6的丛书的主题来看,涉及13个数学教育常规主题,非常丰富、比较全面。其中,主题为“数学教育研究”“数学教学方法技能”的2类丛书最多,均有6套,这2个主题分别代表了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是数学教育研究的2个重要侧面。主题为“中国数学教育特色”“数学课程课标解读”“数学教师培训”的3类丛书也较多,分别为4套,这又显示了当前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3个重要趋势:一是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体系,提升我国的数学教育话语权;二是试图通过持续不断的数学课程改革,提升我国的数学教育水平;三是重视数学教师的职后培训(教师教育),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丛书主题还缺少“数学教育研究方法”“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等方面,“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五)研究方法分析

    虽然各套丛书及各册图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不一样,难以准确统计出每套丛书的研究方法,但还是能够看到41套数学教育丛书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和发展变化。从总体偏重经验总结和思辨研究,转向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及混合研究。

    比较典型的是“中小学数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丛书”,该丛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北京师范大学曹一鸣教授主编,丛书系统开展数学课程领域国际比较研究,用实证研究支撑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比如对多个国家的数学教材,从宏观的内容整体分布和年级分布状况、内容广度、内容深度、例题难度、习题难度以及教科书难度等维度进行比较,从中观的知识主题广度、深度、例习题的知识点含量、背景水平、要求水平等维度进行比较,从微观的知识主题的概念、命题(包括公式、法则)的呈现方式、下定义方式,例习题等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比较分析。丛书对各项比较研究的结果做了直观化、多样化的呈现,既有横向比较,也有纵向比较;既有整体比较,又有年级比较;既有内容结构比较,又有知识主题比较;既有不同维度统计量表呈现,又有扇形图、折线图、柱状图、雷达图等图表呈现,还有以年级趋势图来反映各个年级相应内容的变化趋势,以百分比堆积图反映不同系列在相应年级所占的比重等[6]。

    研究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否,正如曹一鸣教授指出:“问题为先、方法从之”,从问题出发,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方法的总体设计[7]。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学,以改革开放以来41套数学教育丛书为研究对象,对出版时间段分布、出版社分布、主编个人分布、主编单位分布、丛书所含册数分布、丛书主题聚类分布、丛书采用的研究方法等维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 从出版时间段分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每隔10年数学教育丛书的数量(套)都在快速增长,而且丛书的主题越来越丰富,反映了我国数学教育研究和出版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2. 丛书的出版社分布较为广泛,而且教育专业类的出版社占主体,保证了数学教育丛书的出版质量。既有出版数量长期保持高位的出版社,也有近年来出版数量快速增长的出版社,这是数学教育丛书出版数量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3. 从主编个人分布来看,既有数学教育各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也有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的历任理事长,既有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也有长期关心数学教育的知名数学家,并且学者之间有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合作主编)。

    4. 主编单位分布比较宽泛,包括师范大学、综合大学、教科院(教研室)、科研院所、教育主管部门、数学教育研究会、华人数学教育研究团队等。而且近一半数量(套)的丛书主编来自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丛书编写的专业性得以体现。但跨单位之间的合作主编还不够明显,尤其是重要机构之间的合作还比较少。

    5. 从丛书所含册数分布来看,含3–5册图书的丛书比重最大,其次是含6–9册和含10–15册,少数丛书忽视册数的合理规划和把控(仅出版了1–2册),影响了丛书主题的表达和意图的实现。

    6. 丛书的主题比较丰富,涉及数学教育的多个方面。主题为“数学教育研究”“数学教学方法技能”的2类丛书最多,其次是主题为“中国数学教育特色”“数学课程课标解读”“数学教师培训”的3类丛书。反映了当前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趋势:重视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经验总结和理论建设、重视数学课程改革、重视教师教育。“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数学教育研究方法”“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等主题的丛书比较少。

    7. 从研究方法来看,丛书从总体偏重经验总结和思辨研究,转向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及混合研究,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向。

    (二)展望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41套数学教育丛书既是中国数学教育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也是推动者,数学教育图书出版与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发展呈现并将保持以下3个重要特征。

    1. 由改革开放之前偏重数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与出版,向改革开放之后数学教育理论图书的发展,契合数学教材教法学向数学教育学的发展。

    2. 由单纯地学习引进国外数学教育理论图书向总结中国自己的数学教育成果发展,契合中国数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本土建设的同步发展。

    3. 由经验总结型向实证研究型、理论研究型的发展,契合数学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即由定性研究、思辨研究向量的研究、质的研究发展,以及由单一的、孤立的研究方法向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发展[8]。

    今后要在保持已有成绩和优势的前提下,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数学教育丛书主题与规模(每套丛书的册数)的出版规划。无论是作者和出版社,都要创新丛书的主题,全面反映高水平的数学教育研究成果;严格把控丛书的编写规模与出版节奏,保障数学教育丛书的学术含量和时效性。

    2. 加强数学教育丛书的跨研究机构合作编写。在合理追求数学教育丛书的各机构(各高校)特色的同时,实现数学教育丛书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3. 加强出版社之间的联合策划与出版合作。避免选题重复和出版资源的浪费,实现编辑优势互补,提高丛书的出版质量和效率。

    4. 加强数学教育丛书立体延伸课程的开发。利用互联网和全媒体的技术优势,开发电子和线上配套视频或课程,增强内容的互动性,把数学教育丛书拓展为线下线下立体课程,发挥更大效益,记录和推动中国数学教育出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相东升.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发展与趋势——《数学教育学报》创刊13年引文定量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5(4):80–83.
    [2] 俞宏毓.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现状分析——基于《数学教育学报》载文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5(4):96–99.
    [3] 陈汉君. 2015年CSSCI来源期刊论文引用《数学教育学报》文献的统计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6(2):92–95.
    [4] 章全武.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新世纪图景——基于《数学教育学报》(2000–2016年)载文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8(4):95–99.
    [5] 刘祖希.访曹一鸣教授:谈青年数学教育工作者培养等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16(3):44–47.
    [6] 吴立宝.六国初中数学教材代数内容国际比较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丛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7] 刘祖希. 2017年高中数学教师工作室协作体论坛暨“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丛书”启动仪式简讯[J].数学通讯(教师版),2017(6):50.
    [8] 顾泠沅,杨玉东.反思数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与方法[J].数学教育学报,2003(2):10–12.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罗奕颖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