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加强中小学主流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社长总编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社长总编论坛
加强中小学主流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尹鸿祝(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
2009-08-18 16:21:57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纲多本”、教材多样化的提出与实施,对于加强中小学教材的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使教材的版本与内容逐渐丰富,课程结构日益合理,教材质量不断提高,教材编写、出版者的质量意识普遍加强,教材培训等售后服务的水平也大大提高。实践表明:课程改革与教材多样化,是一条应该继续大力坚持的改革之路。
 回顾过去,我们也面临着这样的一些问题。
 首先,全国约有80家出版机构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新课改教材的编写、出版与发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过多的版本教材造成了同质化比较严重,形成了“多本”,但“多样”却明显不足,教材编写队伍水平的良莠不齐,使不少版本的教材缺少特色,模仿、照搬、拼凑的痕迹突出。同时,也加大了人力和财力成本。
 第二,过多的版本教材影响了教学。据各地教师反映,在目前这种考试评价体系下,许多地(市)、县(区)之内同一学科多种版本并存,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难以协调,开展教研活动以及教学评价等难度加大。
 第三,由于教材版本众多,竞争十分激烈。一些教材出版、发行机构为了推广教材,甚至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干扰正常的教材选用程序。近年来,一些地方因为教材选用而引发的职务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令人深省。
 第四,一些意识形态较强的学科,如历史、政治、语文等,出现了某些版本教材的内容与国家要求不符,观点与国家提倡的、主流观点有较大出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强烈关注,个别问题严重的教材甚至被停止使用。
 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多样化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教师和教研员、教材编写与出版者等各个层面的人士都曾提出各自的理解、意见和建议。
 2005年1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和陈小娅副部长考察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并举行座谈。周济部长在讲话时指出:“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教材建设中要形成主流教材。中国文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统一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要争取有若干教材在使用中占有主流地位。”
 同年2月,陈小娅副部长在基础教育司召开的有关会议上强调,要从宏观层面研究教材问题,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各学科教材,在“一纲多本”的政策框架下逐步形成主流教材。
 2005年12月10日,在人教社建社55周年之际,国务委员陈至立致信人教社,希望人教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为中小学师生编写、出版更多更好的教材。不断开拓进取,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以质量争主流,以创新求发展”。周济部长也在庆祝大会上讲话指出,人教社要“切实抓好教材编写、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以高质量争创主流教材”。
 2007年12月,许嘉璐副委员长、陈至立国务委员、周济部长和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人教社出席“李岚清篆刻艺术讲座暨李岚清篆刻艺术展”时再一次强调,人民教育出版社要发扬优良传统,加强主流教材建设,为我国教育和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主流教材的概念由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领导同志提出并倡导,这既是积极的引导,也是许多教育界人士的期盼。对此,人教社也一直在实践与思考。我们认为,主流教材首先应该体现国家意志,同时又是指一个群体而并非仅仅指某一个版本的教材。换句话说,主流教材依然是在教材多样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主流”。
 主流教材的建设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一些条件。
 1.教材应具备较高的质量标准。教材出版并进入课堂之前,都必须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当然,这只是认定主流教材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主流教材应该是所有通过审定教材中综合质量最优、社会认可度最高的那一部分教材。
 2.教材的编写、出版单位应具有权威性。主流教材的编写、出版单位往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行业内具有权威性,其稳定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与强大的研发实力,使之在课程教材改革中始终处于“风向标”的地位,其研究、编写教材的水平、理念、技术以及行业标准,也往往为同行所借鉴与参照。
 3.教材建设应该具有“大教材观”。除了教科书等核心产品外,还应体现教材的立体化,为师生提供优质而丰富的教学资源。主流教材建设就是教材不断丰富、不断创新、不断立体化的过程。
 4.教材建设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教材投入使用后,后续的修订改版、教辅图书和教学配套资源的持续开发、教材培训等售后服务,以及利用新兴技术开发数字化配套产品等等,将是一项系统工程。这要求教材开发和出版机构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以保证教材的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依靠高质量的教材、学科齐全的教材品种、丰富的教学配套资源、及时到位的教材培训等售后服务,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已经逐步确立了主流教材的地位。目前,人教版新课标中小学教材在各地平均选用率已经超过50%,其中初中和高中教材的比例更高一些。
 人教社建设主流教材的具体举措,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一流的、稳定的教材编写队伍
 人教社成立近六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材编写和出版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老中青结构合理的教材研究、编写的专业人才,他们是人教版教材质量始终居于行业前列的根本保证。目前,人教社学科齐全,有近300名专业教材编写、编辑人员,还聘请了许多知名学者、专家、科研人员、课程与教材专家、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共同组成了人教版教材强大的编写队伍。这样的一支编写队伍,编写、出版的教材学科齐全,又符合我国教育的实际,适合我国的中小学生使用。
 2.坚持将教材编写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
 人教社一直注重学科教学研究,并于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课程教材研究所。邓小平同志还题写了所名。人教社不仅要承担一般意义上的编辑出版工作,而且一直从事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种“编研一体”的特色是它有别于国内和世界上其它出版社的地方,也保证了人教版教材的内容前沿,质量上乘。
 这次新课程改革启动以后,人教社积极着手研究、编写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新课标实验教材,力图全面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为了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还与各地实验区一起开展教材研究,把实验工作课题化。一系列措施调动了各实验区教研部门和广大教师的热情,催生了一批令人振奋的科研成果。
 3.编写质量始终是教材的生命线
 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历次课程教材改革的人教社,对教材编写深有体会:教材无小事,质量是生命。
 为了保证教材质量,人教社从各个环节加强了质量意识与措施,对于中小学教科书,还制订了高于国家质量标准的内部质量标准。编辑室在教材发稿时,都严格履行审、校程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由副高职称以上人员组成了审读室,并返聘了一大批离退休老同志,专门“找问题,挑刺儿”,对书稿和成品书严加审查。每年各学科编辑室都到各地举行座谈会,听取、收集广大教师、教研部门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各编辑室配有专人收看、回复广大读者来信,从中选取有益的意见,及时吸收到教材中。
 4.建立一个强大而有效的后续保障系统
 人教社充分发挥学科、部门齐全的优势,积极构建立体化的教材体系。纸介质的,有教师教学用书、探究活动报告册、挂图、学习卡片、配套练习册、教案、学案等;电子音像产品中,有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VCD、电子书、CD-ROM等。立体化教材建设,为广大师生使用人教版教材拓宽了思路,为优质教学提供了的有力保障。
 此外,人教社在教材的使用推广中,还推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例如,与各地出版单位建立新型的合作代理关系,保障人教版教材课前到书、按时足量供应;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教材培训任务;利用网站、刊物、资料包等形式向广大师生提供教学辅助资源和交流互动平台。
 5.保持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教材建设能力
 主流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不断追求与创新的事业。人教社凭借一支数百人的、稳定的专业教材研究编写队伍和它的综合实力,已经并还将使人教版教材始终保持着常新的活力。
 今年6月,人教社配合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标教材──《新目标》英语,首次开发了《新目标》网络教材。这是人教社数字化出版实践的开始,也是我们利用新兴技术探索教材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尝试。
 长期以来,人教社一直是教材多样化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推行者,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就有六三制和五四制教材,还有黑白本和彩色本等多种版本教材。近年来课标版教材中,数学也有A版与B版,英语教材也有不同版别。
 建设主流教材,是人教社不懈的追求。为此,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人教社从不排斥教材多样化带来的竞争,而是希望随着国家教材管理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教材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有序,一批高质量的、多样化的教材能够涌现出来,它们将与人教版教材一起争创并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流教材阵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新的力量。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