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系列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系列丛书
ISBN:978-7-305-23298-5 条码:
作者: 李喜英 等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小16开
定价: ¥88.00  折扣价:¥79.20
折扣:0.90 节省了8.8元
字数: 316千字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数: 320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30
出版日期: 2020-09-16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稿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主要汇编了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成果,涉及四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研究、中国当代德育思想研究、西方德育思想研究,共收录了29篇论文。这些论文大多已公开发表过,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该书稿体现了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领域的学者近期的学术思考,有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巩固教育教学成果,并助力于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

作者简介:
李喜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伦理学基本理论、当代中国伦理道德建设、道德教育。开设课程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章节目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国家形象的文化塑造——基于价值认同的视角
国家与公民: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主体维度
现代敬业观的建构:从“敬事”到“敬业”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研究
儒家治政伦理及其现代价值
从“契约”事件看儒家的诚信之辨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与趋向
郭象的无为政治观述论
诠释学视域中的郭象圣人人格论
儒家之“学”的德性意蕴
从“主义”之争到“问题”意识——传统道德文化研究的现代转向
本真而不神秘:儒家本源体验的特质
论冯友兰的道德行为观

中国当代德育思想研究
发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经济全球化与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榜样之美与社会主流道德传播的主体转向
基于“信任”理论视角下的“好社会”建设
“接着讲”还是“重建”?——现当代中国哲学开展方式反思
双重交互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解——兼评学界几种代表性观点
“乡贤”的伦理精神及其向当代“新乡贤”的转变轨迹
中国社会中的“幸”与“福”及其“德福一致”信念

西方德育思想研究
塑造公民政治文化认同的困境与出路一以中美公民教育比较为考察视角
制度祛魅与德性复兴——关于公民培育理论的一个反思
自我与他者的永恒辩证——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伦理论争探究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女性气质、身体和情感的逻辑变迁与重塑
性别正义与家庭正义的建构——女性主义的政治学与伦理学视野
基于批判的超越:马克思社会正义思想的理论逻辑
当代西方运气均等主义的理论演进及其问题
情感观念比较:生活儒学号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

精彩片段: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系列丛书》:
  三、中国特色“好社会”的建设之路
  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经验已经表明,经济发展是立足之本,现在的人民富裕了,为好社会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政治体制改革、公民意识培育正纳入轨道,正在朝向有尊严的生活和人的自由发展方向迈进。
  康德对于超验的“非一知”因素的信任特性的分析批判,以及西美尔、卢曼、福山、吉登斯等人基于社会学立场对于信任特性的探讨,无疑构成了我们判定和建设一个好社会的独特视角,只有基于这一视角,我们才能描绘一个好社会的特征,开列出建设好社会的处方。
  首先从宏观角度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换,即以信任为前提整合社会各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实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返本开新。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个人诚信、政府仁政,强调个体及血缘、地缘的信任,往往忽视社会系统的信任。民众渴望拥有好社会,并将其寄予政府,但民众往往对政府又持一种不信任态度,造成了社会管理的负熵。因此,中国特色的好社会建设,既要遵循现代信任理论这一独特视角,更需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开辟一条既具有普遍性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吉登斯曾谈到现代性的“断裂”。现代性相对于前现代社会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他认为,历史并不是按照规定的路线向前发展的,而需要回到具体的社会发展环境中,通过对传统的扬弃和对现代性的追寻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同样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在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和具体发展阶段特征以及社会现实发展矛盾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中继承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价值元素和思想体系,为整合价值做好思想准备。中国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在新旧更替时期必然会存在多种价值取向,可能相互契合,也可能相冲突,现代性发展和好社会的建设需要有相对一致的价值观指导。整合价值观就是协调利益关系、维护良好公共秩序,达成社会共识,以科学理性、正义诚信、科学发展的共识成为“好社会”建设的内在支撑。整合价值观能够使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至于摇摆不定,不至于异常焦虑,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信任机制,增强社会整体的信任感和个人对社会的认同。比如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教育。好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或模式应该是将表征个人价值的“自由”价值和“共同体”利益的“内核”进行有效整合,既有顶层的制度设计,又能根据具体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特征做出具有可操作、具体性的举措。好社会的建设不再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设计和规划,而应该在现实经验基础上寻求每一个目标的达成,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下走向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制度的完善即系统信任对于走出信任危机尤为迫切。制度之于信任的作用是一体两面的。一方面,随着前现代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历程,现代性制度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固有的制度缺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任危机。另一方面,良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制度又可以缓解社会的信任危机,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现代中国社会信任危机部分来自制度缺失,社会乱象的频发多因旧制度被打破,而新的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即制度建设处于空窗期。现在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已经建立起来并为实践证明是成熟了的制度设计,反思制度建设问题,结合我国传统的制度文化,建立与现代性背景下的社会发展相配套的制度。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才能打破僵局,使各方力量再次活跃起来,为好社会建设保驾护航。“制度不仅约束而且成全,当我们寻求合作去实现好社会的时候,我们正是通过实质性的制度形式了解我们自己的身份以及他人的身份。”①尽管制度完善非一日之功,但意识到制度之于“好社会”建设的优先性却是当务之急。
  再次,良好的社会关系与成熟、理性的公民心态也是培育社会信任的内在土壤。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国家和政府必须深刻认识社会结构变革对公众带来的心理冲击,及时调整公共政策,理顺社会结构,协调社会关系,避免社会冲突。重要途径是认识社会结构变革背后利益关系的调整,完善利益表达、利益诉求、利益分配和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以利益的动态平衡促进社会关系的良好处理。
  ……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