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历史普及读物出版的三次热潮 - 学术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最新可供书目

日本武士道史

贵州大学出版社


土木工程材料(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育与工作的目的:对工作和学习的新哲思

教育科学出版社


微波接力与散射通信——通信百科入门丛书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分子影像学导论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主页 > 学术专栏
历史普及读物出版的三次热潮
刘志琴
2008-02-29 09:04:48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8年2月27日 
 
 编者按 近年来文化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历史热”的出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大量问世,电视、网络都成了历史传播的重要阵地,出版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历史类畅销书……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在这波历史热之前,历史普及领域是怎样的情形?当下方兴未艾的“讲史热”是谁推动的?阎崇年、易中天等“讲史明星”的出现属于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当下的历史热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在此,我们约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刘志琴研究员撰文,对上述问题作了回答,以供读者参考。

 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历史最古老,知识最密集的学科。它历经千秋百代,常说常新,每当社会变革之际,都以视线的下移,不断扩大自己的读者群。

 最早的史书《尚书》,大都为训诰誓命之词,这是史官用来沟通上帝与天子的对话,史与巫不分,史书有神谕的性质,阅史者廖廖;孔子的《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这一部鲁国兴亡的历史,使史书从记述神事走向人事,自此以后,不论是《史记》、《汉书》或《资治通鉴》都以“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成为君主和官员、士大夫治国理政的教科书;明清以来出版了大量的改编、节选、摘抄史学著作的普及读物,讲史、演史深入到市井乡里,读者队伍再一次扩大。所以传统史学的主体虽然不脱帝王将相、圣贤英烈的窠臼,但从神谕、资政到教化民众,史学的功能逐步社会化。这种现象说明即使以帝王将相为主体的旧史学,也不失社会化的走向。

 第一次热潮“新史学”与“白话史学”

 20世纪初新史学揭橥,是史学思想的大变革。梁启超在抨击旧史学的同时,提出,历史要让国民知道他们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倡导史学的内容要从帝王政治为中心,转向国民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史学的视线与读者的群落从上层转移到下层,这对中国传统的旧史学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因此有“史界革命”之誉。

 这一创举在学术界得到热烈响应,吕思勉率先推出白话史学《中国简史》,顾颉刚评论说:“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极为枯燥。自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实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一时间,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陈衡哲的《西洋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等等,都以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文风,得到读者的好评。

 在通俗著作中规模最大的是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本书诚如作者所说:“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这样长达500万字的大部头,由个人独立完成,是很不容易的事,因为二十四史,多达3000多卷,篇目浩大,史料丛集,且以纪传体为主,一件事的始末分散在多人、多处,头绪繁多,纵横交错,作为非专业的读者阅读,往往前记后忘,得先遗后,混沌不清。这部演义最大的成效是综合梳理了分散的人物和故事,辅以野史、笔记的佐料,作了整体性的阐述,使读者看来,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对已逝去的王朝有个完整的印象,堪称为二十四史的改写本。作者若没有通晓历史的本领和驾驭史料的能力,不能成就这样艰巨的工程。这本书的文字在今人看来不免有些晦涩,但这是当时流行的半文半白体,它的问世大大拉近了正统史学与民众的距离。

 在纯白话的通俗史学中,佳作甚多,写得最为生动有趣的当数陈穉常的《中国上古史演义》,在她笔下,远古的神话传说,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典故,先秦的诸多逸事,以流畅明析的笔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些都可视为20世纪以来,历史读物通俗化的第一浪潮。

 第二次热潮吴晗、陈翰笙的通俗历史写作

 第二浪潮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这是由吴晗领衔的动员各路专家撰写小丛书的大动作。新中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著述,恢复了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成就了新中国史学的辉煌业绩。然而,那时的历史读物写作也存在过分程式化、说教性太强、枯燥而缺乏趣味性等缺点,这就冲淡了史学的平民色彩,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为改变这一局面,吴晗以史学界权威和北京市副市长的身份,发出呼吁:“为了我们的干部、工人、农民、士兵,也为了我们的孩子,我有权力提出这个要求,要求各方面的学者、专家也来写一点通俗文章、通俗读物,把知识普及给人民。”强调这“是一件极为重要,刻不容缓的事情”。

 吴晗不仅著文提倡,向史学界游说,还亲自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在他大力推动下,这套丛书。从1958年开始累计出版近300种,印数多达1000多万册,与此同时问世的,还有陈翰笙主编的“外国历史小丛书”。这两套大型通俗历史读物都设有专门的助编机构,聘请著名的历史学家执笔,开创了大专家写小著作的新风气。每本书二三万字不等,题材多样,短小精致,通俗简练,每册至少发行10多万册。当人们津津乐道今日流行口袋书时,殊不知,这可追溯到五十年前这两套小丛书。它们所具有的多样性、通俗性和权威性,是当今某些时尚读物无法比拟的。

 与此同时,一些著名出版社,纷纷推出通俗读物,最受欢迎的是语言学家林汉达撰写的“春秋战国故事新编系列”,它的篇幅虽不算庞大,但难度并不亚于《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要知道先秦的《春秋》乃是编年体,事无大小,逐年、逐月、逐日加以记载,其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就达2500多人,战国时期人物更多,因此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故事可能分布在各个年代,而春秋时期就有300年之久,这对史学研究来说是实录,对阅读者来说,可就零乱不堪,要将这样高度分散的人物、事件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描述,可不是朝夕之功。这部故事新编出自语言学家之手,文字清新,故事凝炼,情节跌宕,可谓通俗史学的范本,所以一版再版,至今有关春秋战国的一些影视作品多以这部“新编系列”为参照。假如在传媒时代,林汉达一定拥有众多的粉丝,是当之无愧的学术明星!

 第三次热潮“影视史学”与“电视讲史”

 第三浪潮是从上个世纪末社会文化史兴起后,各种各样生活丛书的出版,有关民众生活,如衣食住行、日用器物、民众娱乐,以及描述农夫工匠、僧道隐士、侠盗乞丐等平民大众的读物纷纷出台。实现了百年前新史学提出的关注国民生活史的要求,这不仅充实了中国历史研究中的空缺,也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表述的方法。由于它切近民众生活,为民众欢迎,成为通俗历史读物中的大宗。

 真正使大众阅读加速传播的,是“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的出现,这是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于1988年创造的新名词,台湾学者周梁楷首译为“影视史学”,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这是通过视觉影像和影片话语表述历史的艺术形式。凡是能表现历史题材的各种雕塑、造型、图像和媒体都属于影视史学。它凭借现代声光化电和网络等高科技的表现手段,增大效应,迅速传播而拥有亿万之众,成为民众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

 这影视史学在中国与讲史、说书的传统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百家讲坛”,推动讲史读物的大量出版。

 传媒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从百家讲坛兴起以来,各地、各行业的讲史活动,铺天盖地。从用眼看书到用耳听书,从视觉到听觉,接受方式的改变,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用眼阅读,细致、缓慢,可反复地浏览、品味;用耳听,快速、便捷,却匆匆而过,这两者各有各的功效,相互不能替代。

 然而从当今讲史的内容来说,并未超出古代讲史的范围,历史知识的主题仍然停留在王朝兴亡、帝王逸事、战争胜负、政治权谋的范畴。很少涉及古人的生活信息,社会氛围,对于当今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古人的风俗民情、思想观念并未有充分的吸收。这无疑是非常遗憾的。

 易中天们的走红: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

 目前蓬勃兴起的讲史热,是谁推动的?易中天等成了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我看这是时势造英雄,2001年2月27日的《北京晚报》刊载一则报道,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那是一项对青少年有关中华文明历史知识的试卷调查,被试者平均得分仅有27.69,及格的只占1.5%,这反映了青少年历史知识的严重匮乏。耐人思索的是,不是这些人不想学,被试者表示对历史有兴趣的占七成以上,认为历史重要的竟在九成以上,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与历史知识的贫乏,形成这样大的落差,问题出在哪里?结论是“应试教育把‘活’的历史教‘死’了”。试看当下的一些历史读物,那种干瘪的内容,晦涩的文字,枯燥的说教,又怎能引动读者的兴趣?

 其实,现代生活早已对这种状态作出回应。一方面是史学研究成果的读者群在流失,史学著述出版难,史学危机的呼声不绝于耳;一方面是历史剧一出场就叫好,历史小说发行火爆。这相互背反的现象说明,不是人们对史学读物无情,而是史学著述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北京晚报》的报道,说明这种历史饥饿感在青年中已相当普遍,然而,史学家们长期习惯于书斋式的研究,长于考证议论而短于生动描述,迟迟未能担当起新时期史学成果通俗化的重任。从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小说、历史剧、历史散文虽然是文学创作,但由于离历史最近,历史工作者最有条件捷足先登,但却迟迟无人问津。而从事文学创作,由于写历史小说,一举成名或引起轰动的文学家打入史学界的却不乏其人,老有姚雪垠,少有凌力,以写草原见长的张承志在成名后又攻读元史研究生。相形之下,在今天,史学家能进入作家行列的甚为少见。上个世纪,前辈史家郭沫若又是著名诗人、作家,翦伯赞的一手散文也令人叫绝,就是范文澜在延安抒写的《中国通史》也是通俗易懂。怎么这一传统在我辈,从五、六十年代成长的一代史学工作者中就中断了呢?

 正当其时,有易中天呼啸而出,以史学家的思路、文学家的情怀,融汇正史野史、笔记小说、话本杂剧于一炉,娓娓道来三国时代的人物传奇,使人耳目一新,一时间“历史饥饿”者趋之若骛,若痴若迷。此时此地若没有易中天,也有李中天,张中天出台,是时势造英雄,成就了易中天的声名。史学工作者应该感谢这一批先行者,促进了讲史热,为史学的通俗化打开了宽广的道路。

 让历史走向民众是史家责任

 如果史学研究成果不能走向民众,又将何为?

 有一件事使我深有触动。安徽有一座明代商人王直的墓,这是他在日本的后人来中国寻根而兴建的祖坟,几年前被几个愤青砸毁,声称这砸的是倭寇。王直是安徽大商人、大地主,也是东海最大的海商集团的首领,他打过倭寇,也雇佣日本浪人做过海盗。他曾向明廷建议:“倭国缺丝棉,必须开市,海患乃平。”多次提出开放海禁,互惠通市。活跃在沿海的徽商和闽商很多都是亦商亦盗,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是以海盗打开海外贸易,与中国不同的是,荷兰、西班牙政府支持海盗、海商,而明朝对海盗一律予以镇压,并不加区分地把海商也打入海盗行列,实施全面海禁,王直由于违反禁令而遭到明朝的镇压。关于这一公案,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林仁川先生的《明末清初的私人海上贸易》就为此翻了案,以雄辩的史实说明其性质不是倭寇骚乱,而是“私人海上贸易”。近年出版的樊树志先生的《晚明史》也持相似的观点。二十年来,此种看法在明史学界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遗憾的是此种论点只停留在专业圈子,没有及时推向民众,民间仍然沿袭三、四十年前的观念,以致发生砸毁王直墓的事件。因此网上有人责怪史学家,为什么没有将这研究成果晓之于众,避免这一事端?对此,只能报以一声叹息!

 关于通俗历史写作的意义,我也有切身的体会,十年前我在《学术月刊》发表过一篇《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文章,邵燕祥先生看了说,你这文章很好,有价值。又问我,能有多少人看?我算了一下说,不会超过三、四十人吧。他又说,专业刊物上只是给同行看,社会效益在哪里?这无异给我猛击一掌!是呀,不讲社会效益,那辛辛苦苦的研究又为了什么?

 老一代历史学家吴晗提倡,把历史变成人人都能享受并从中得到鼓舞的东西,史家才算尽了责任。史学家和讲史者都应该从中得到共勉。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8年2月27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教材征订
公共课类 外语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理工类 医药卫生类 农林牧渔类 电大类 高职高专类
中职技术类 继续教育类 馆配类 其它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