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探寻中国文化密码——再谈“专家之上的文人”《前辈们的秘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最新可供书目

呼吸支持与重症肺炎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商标法原理与诉讼实务

郑州大学出版社


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中华源·河南故事:书法

河南大学出版社


足球训练基本理念与基本方法概论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主页 > 书评园地
探寻中国文化密码——再谈“专家之上的文人”《前辈们的秘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绪源
2015-07-01 14:16:35  来源: 中华读书报 
 

    《前辈们的秘密》,刘绪源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第一版,19.80元

    最近,我编了一本集子,将自己历年所写关于前辈文化人的文章,收在一起了。书名起得有点“炫”——《前辈们的秘密》,其实一点也不“八卦”。我要说的,一是对于这些可敬的前辈的所见和所思,因属“私见”,故如此称;二是想通过他们谈谈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识,亦即探寻中国文化密码。此书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书分上下两辑,上辑以记叙、回忆为主,但也努力写出自己的知和思,其中涉及的人物有张中行、施蛰存、王元化、黎澍、舒芜、黄裳、曾卓、金性尧、冒舒湮、唐振常、吴小如、来新夏、谷林、辛丰年、范用、欧阳文林、梅朵等。下辑仍有记叙成分,却以知和思为主,带有更多研究的性质。之所以采用这样的编法,正是为了将对于人物的回忆和分析,引向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探讨。

    从李泽厚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中,我读出,中国文化有两个重要特色:在认识论层面,中国更强调“常识”;在存在论层面,中国更强调“日常”。前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存的智慧”(以区别西方哲学的“思辨的智慧”);后者体现了中国人的“乐生”,热衷于“生生不息”,热爱普通日常生活(这与中国没有宗教,只有“一个世界”有关)。我有一个奇怪的发现,即李泽厚先生不太喜欢的两个作家——周作人和张爱玲,正好处处体现了他所阐述的这些特色。所以本书下辑,主要就是环绕李泽厚与周作人、张爱玲这三位来编的,当然由于他们,又牵出了俞平伯、钱锺书、何炳棣等前辈学人。

    除了“常识”和“日常”,中国文化还有没有其他的同样重要的特色?我以为有的,还有第三条,就是“专家之上的文人”。

    较早提及这一问题的,是一位美国汉学家——约瑟夫·列文森(1920—1969),此人当初在汉学界地位仅次于费正清。他在代表作《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以科举制度和明清绘画为例,指出中国文化精神其实是一种“非职业化的业余精神”,在明和清初尤其盛行“反专业化的文人传统”;“只有当近代西方的冲击动摇了……绅士-官僚-文人的地位时……‘非职业化’观念才会不知不觉地为‘专业化’观念所取代”,旧传统才会被“生活在科学和革命时代的新青年”所反对。作者的观点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初,它延续了“五四”批判精神而又比当年的国民性批判更为系统和严密。他发现了传统中国不是专家社会,一切权力都由科举出身的“非职业者”掌控,而写八股文与画文人画一样都是重复古人和远离现实,导致“创造力”严重匮乏,这都说得相当深刻。但他同时又有一种西方式的偏见和误解。不管是明清还是更久远的时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并未停止发展,是谁在推动这发展?肯定不是西方式的专家,其实,恰恰是由中国特有的“专家之上的文人”推进的。这些文人没经过大学深造,但在“常识”和“日常”的陶冶下,还是掌握了许多专业的知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圆融浑厚令人咀嚼不尽的滋味,也离不开这些文人,而这恰恰是单纯的“专家社会”所不可能有的。“五四”以后的大批新文化人,其中最出色者,好多是由西方名校培养的,他们已是严格意义上的“专家”了,但他们并不满足于一份专家的工作,更不可能满足于一般专家的水平,他们以独到的深度见长(其独创亦由此来),其趣味、爱好和专长又往往是多方面的,此正合龚自珍所谓“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所以,也有学人(如徐建融教授)称这种跨行业的钻研精神为“非职业化的专业精神”,以与列文森“非职业化的业余精神”相抗衡。此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谈中国文化时,须得强调“专家之上”(职业化之上),因专家之下的文人,在中国就太多了,其中有很多仅是消费性的存在,吟风弄月,自得其乐,没有多少创造性,也没有社会和文化的责任感。收入本书的大部分文章,所写的都可说是“专家之上的文人”。书中最末一篇是由俞平伯说开去的《中国文化的一个小秘密》,写的时间稍早(刊1998年9月5日《文汇读书周报》),此中已提出这一观点:“当然,从‘通人之学’向‘专家之学’的转化,依然是现代学术生成的一个标志。我只是觉得,在完成这种转化的同时,仍有必要保持一批优秀的文人。……此处的文人,更确切地说,应是‘专家之上的文人’。……本来属于人类精神生活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都被分工成一项项专业,从而尽失其味。我想,‘文人’之可贵,就在于以自己的文化积累与自由性情,打破人为的学科界限,将各种学问乃至一切人类文化成果,尽力‘打通’,复现为有机整体,为完整的个人所用。”

    2014年11月5日,我在《文汇报》上发表《‘西式规范’之我见》,参与了由谢泳先生引发的对学术论文的文体文风问题的论争,将上述观点也写进去了。不料文章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海内外都有同道来讨论相关问题,报上网上也能读到几位学有专长的资深教授的意见。大致地看,大家对李泽厚先生发见的“常识”和“日常”比较赞同,对“专家之上的文人”则既有赞同,也有不同角度的商榷。有认为西式专家与中国文人间难以通约的,有对“文人”提法表示怀疑的,海外的朋友则多认为国外也有钱锺书那样的通人,所以这未必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对此,我想再多说几句。

    确实,西方也有“通人”,有横跨诸多领域并勤于撰著的“文人”(两位海外学人便都提到写《世界文明史》的博学的威尔·杜兰);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样的人物更多,也更耀眼。但我以为,这跟中国的情况还是不同,只在中国这才成为一种带根本性的文化特征。此处我想借助许倬云先生《华夏论述》一书的论点,再从根子上作些探析(此书在我撰写本文时尚未印行,以下所引均据葛兆光教授2014年12月14日刊《东方早报》的《许倬云新著〈华夏论述〉解说》文)。古代中国时而统一时而分裂,何以“中国”的观念始终得以维系?许先生在此书《自序》中提出,有三种力量使然:经济网络,政治精英,书写文字。他认为,这三个因素互相沟通,才使“中国人”有了共同的归属感。我们不难发现,除“经济网络”外,后两点,就都与我们说的“文人”直接相关。再看他的具体论说。在第五章,他提到,中国社会在春秋战国后所发生的变化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地缘共同体。乡党邻里成为个人的主要归属”。在这样的社会中,精英、大族、士绅乃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主体,他们对于地方的舆论和意识形态,当然更有强大的影响力”。“社会力量和文化力量密切结合,又据有经济的优势,文化的精英成为实质的‘贵族’。”这一阶层的巨大存在,左右着中国历史的发展:郡县大族相互支持,有时足以抵制中央的力量,这就成为分裂的原因;但同样是他们,使中国始终有文化认同的力量,从而在分裂时代又起到重新整合的作用。从这里,贵族-文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特殊重要性,已不难看出来。在第九章,许先生又将宋代以后的儒家文化,与欧亚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文化进行对照。他认为,欧洲近世经过宗教革命和民族国家的兴起,普世教会早已解体;伊斯兰世界经过欧洲帝国主义冲击,教会只能管到自己的教徒,也失去了普世性。“倒是中国的儒家,并没有教会,也没有明显的组织,儒生是寄托在政权的体制内,朝代可以改变,可儒家权威及其造成的社会制度,却是长久存在。”这就告诉我们,因中国没有普世宗教,是世界史上十分奇特的“一个世界”的社会,所以,儒生-士绅-文人就有了特殊的地位。这地位甚至可跨越政权,居于政权力量之上。且中国自上古起就有“重文”(而非古希腊之“重言”)传统,古代士绅、文士的思想声望之流播,主要靠其诗文(也辅以字画),“刻一部稿”往往成为终身追求,这追求有时更高于事功。因为有这样的传统,到了现代,即使“专家化”已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专家之上的文人”将仍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渴求,同时,它也将成为一种保持中国自身文化特性的可能。——从本书所涉及的这些文化精英身上,我们将不难看到这种“渴求”和这种“可能”的同时存在。

    总而言之,我之所谓“文人”,是包括学人在内的一种统称,它的对立面,应是那种以西方式的职业化为最高事业追求的所谓“专家”。

    据此,我以为,常识、日常、专家之上的文人,此三者,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密码了。当然,这是个大得无比的问题,故望远近师友及读者诸君教我。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5年06月17日10版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陈来、李存山对话北大博雅讲坛 中国文化精神——以兼和易中庸,以辩证代虚无  (2015.06.30 8:27:34)
  • 回望华夏文化来时路《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06.15 9:59:08)
  •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精神》列入“光明书榜” (2015.06.15 9:49:14)
  • 何为文化史?何为文化史经典?读冯天瑜、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经典精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04.29 9:07:29)
  • 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生成史》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2015.04.16 15:42:56)
  • 传播中国文化,接力中法交流《汉法大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02.06 10:08:37)
  • “春秋笔纵虎,风雨夜屠龙”——读熊召政《文人的情怀——中国文化演讲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01.13 10:09:38)
  • 当中国文化遇到现代学术——评《中国文化史经典精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10.09 10:06:40)
  • 中国文化是怎样炼成的?——武汉大学出版社 冯天瑜新著《中国文化生成史》“长时段”辨析 (2014.08.29 11:11:33)
  • 当中国文化遇到现代学术 评《中国文化史经典精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08.18 8:44:46)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教材征订
    公共课类 外语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理工类 医药卫生类 农林牧渔类 电大类 高职高专类
    中职技术类 继续教育类 馆配类 其它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