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内哈马斯《生命之为文学》(书摘)浙江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最新可供书目

呼吸支持与重症肺炎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商标法原理与诉讼实务

郑州大学出版社


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中华源·河南故事:书法

河南大学出版社


足球训练基本理念与基本方法概论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主页 > 精品书摘
内哈马斯《生命之为文学》(书摘)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02-13 08:32:31  来源: 百道网 
 

一个生来就陷入一场梦的人,就像一个掉进大海的人。假如他和那些没有经验的人一样,竭力要爬出来呼吸空气的话,他就会淹死——不是吗?……不!我告诉你!出路就是把你自己交给这个具有破坏性的环境,在水中努力伸展你的手脚,让那深深的,深深的大海把你托起来。

《尼采:生命之为文学》订购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亚历山大·内哈马斯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在《尼采:生命之为文学》中,内哈马斯将尼采的作品与其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认为尼采将生命视为文学作品,写作本身则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过程,通过写作,尼采将自己的人生转化为一个用以承载其价值观的、特立独行的文学形象。在研究尼采的著作中,这是一本观点独特、论述精辟的作品,澄清了尼采思想研究中的诸多疑点,采用近乎文学批评的方式,从另一个层面向读者完整展现出尼采的思想脉络。

亚历山大·内哈马斯(Alexander Nehamas, 1946—),美国著名学者、教授,1990年起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哲学和比较文学课程。他的研究兴趣广泛,包括古希腊哲学、艺术哲学、文学理论等。《尼采:生命之为文学》一书为他带来广泛的声誉,该书深入考察了尼采著作中的矛盾并致力于解决这些矛盾,认为尼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一个承载其价值观的文学形象。近年来,他提倡哲学应当为人们提供某种生活方式,这使他拥有更高的知名度。他的其他代表作品有《生活的艺术》(The Art of Living: Socratic Reflections from Platoto Foucault)、《真之美》(Virtues of Authenticity:Essays on Plato and Socrates)、《幸福的承诺》(Only a Promiseof Happiness: The Place of Beauty in a World of Art)等。

【精彩书摘】

一个生来就陷入一场梦的人,就像一个掉进大海的人。假如他和那些没有经验的人一样,竭力要爬出来呼吸空气的话,他就会淹死——不是吗?……不!我告诉你!出路就是把你自己交给这个具有破坏性的环境,在水中努力伸展你的手脚,让那深深的,深深的大海把你托起来。

约瑟夫·康拉德 《吉姆老爷》

为了说服他的模范国家中的公民热爱他们的土地,为之奉献他们的生命,并满足于它的等级结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创造了金属的神话。根据这个神话(那些公民通过教育而将之接受为绝对的真理),所有的公民都是在地上出生和长大的,因此,他们确实是这个国家的孩子。这个神话还说,这些公民体内天生就具有一些贵贱不等、比例也不同的金属,而这些不同的混合物解释了每个人在这个国家中最终扮演的不同角色。为了支持柏拉图的新道德体制与政治体制,这个神话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如此,柏拉图知道这个故事完全是假的。用他自己那坚定的话语来说,它是“一个高贵的谎言”(Rep. 1 b)。

尼采曾经写道:“谎言被允许作为导向虔诚目的的一个手段,这是一切教士理论的组成部分……但是,哲学家也带有教士那不可告人的动机,他们一旦形成了指导人类发展方向的意图,他们同样立即就会擅自将说谎的权利归于自身:柏拉图尤其如此。”(WP, 141)在那时,柏拉图的高贵谎言位于尼采心中所想的一小部分重要内容之中。相应地,这段文字的主题是被尼采在某处描述的他的“反对道德的运动”(EH, III, on D, 1)的一小部分重要内容,该运动包含了这样一组见解,它们不仅构成了尼采思想最核心的特征之一,而且构成了尼采思想最模棱两可与最令人不安的特征之一。 

对尼采文本的一个快速解读或许会给出这样一个印象,即尼采谴责道德从根本上是虚伪的,因为他断言,如果不依赖于这样一种实践,任何道德体制都无法得到确立,该实践一旦成为主导性的,它绝对会排斥道德。如下事实也许会加强这个印象,即尼采为了证明一个更为普遍的相关见解而使用了这同一个例证:

我们可将之称为最高的原则,即为了制定道德,人们必须要拥有无条件的意志来追求道德的对立面……一个小小的,实际上不起眼的事实——所谓的虔诚的欺骗(pia fraus)——为我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条进路:虔诚的欺骗,所有“改进”人性的哲学家与教士的传家宝。无论是摩奴、柏拉图、孔子,还是犹太教徒与基督教徒的导师,都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撒谎的权利……用一个公式表述,人们也许能说:迄今试图让人类变得有道德的所有手段完全是非道德的。(TI, VII,5)

尽管这个区别远远不是绝对的,但是,尼采一般总是试图让道德脱离道德哲学:道德是一种有关规则与价值的体系,人们根据这种体系来生活,在尼采看来,道德哲学则试图为某个特定的价值体系编制规则并做出辩护(BGE, 210)。正是对前者,他相当合理地写道:“正如一切胜利,一个道德理想的历史是由同样‘不道德的’手段来实现的:暴力、谎言、诽谤、不公正。”(WP, 306)相应地,这个观点支持了他那个臭名昭著的论断,即“道德是非道德的一个特例”(WP, 308 ;试比较WP,4 01, 461)。

但是,如果认为尼采将这个事实本身当作对道德的一个反驳,那就错了。对他来说,仅仅因为道德依赖于非道德的手段而反对道德,这仍然是在做另一个道德判断,并因此让道德评价延续下去,而这正是他的“运动”所反对的。恰恰相反,尼采似乎相信,非道德无法被人们谴责,因为它是不可避免的:

生命自身根本就是对异己者与弱小者的侵占、伤害、征服;就是压制、冷酷、强加自身的形式、同化,而在最温和的情况下也至少是剥削——但是,为什么人们总是运用那些长久以来被打上意图诽谤的痕迹的词汇呢?……“剥削”……作为有机物的基本功能,属于有生命之物的本质;它是强力意志的后果,归根到底,它就是生命意志。(BGE, 259)

因此,要表明某物是非道德的,即便那是道德本身,也根本不是要表明它必须被拒斥:“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寻找非道德。当他们判断‘这是错的’时,他们相信人们应当废除它和改变它。我则恰恰相反,只要我还没有弄明白事物的非道德性,我就无法安宁。只有在我揭露了这种非道德性之后,我才能恢复平静。”(WP, 309)尼采努力试图表明,道德的确立与道德的权威所依赖的手段,恰恰是确立道德之后通过道德权威排斥的那同一些手段,这是尼采对道德的“解构”,而它仅仅是尼采以一种自然主义的方式对道德做出解释的努力尝试。尼采的目的是表明道德也像这个世界中的其他一切事物那样,都是强力意志的产物,并以此来说明道德的兴起与存续。

尼采对这些问题的态度错综复杂、模棱两可。他关于这些问题的文字通常是晦涩而又激昂的,这反过来也让关于尼采的文字成为晦涩而又激昂的。但如果尼采并非仅仅是在谴责道德的虚伪,而是努力揭露道德的非道德预设。假设这种努力尝试甚至能获得部分的成功,那么,它的目的是什么?假如这个目的有可能实现,一旦实现之后,无论道德先前有什么效用,它此时“仅仅是一个已经变成灾难的负担”,“以一种诚实的方式,道德自身迫使我们否认道德”(WP, 404 ;试比较GM, III,27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有可能的话,尼采会将什么放到原先被道德占据的位置上?

对这两个问题的一个简单解答也许是,由于尼采相信道德就像生命自身一样,是非道德的,他同样相信,无论我们是否乐意,我们只能以非道德的方式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放弃道德的伪装,并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活,就正如强力意志倾向于让我们做的那样:我们必须明确地成为非道德的存在者。这个流俗的解释将尼采的非道德主义理解为这样的观点,它怂恿我们满足我们拥有的任何欲望,并且将尼采与柏拉图在《高尔吉亚篇》中描绘的卡利克勒斯结成联盟。但是,这个解释与结盟都是严重的错误。尼采明确写道,“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活”这个理想或者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可避免的。假如自然被理解为仅仅由不属于人类的生物与无生命之物构成的那部分世界,我们就不可能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活,因为活着,尼采写道,“正是想要不同于那样的自然。”假如自然包含了生命,我们就不可避免地将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活,并且一直都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活:“你们怎么能不这样生活呢?为什么要从你们自己是而且必须是的东西中制定出一种原则呢?”(BGE, 9)

因此,尼采并没有倡导这样一种人生,它仅仅由(甚至多半由)我们现在认为是非道德的那些行为构成。尼采“重估一切价值”,这并不等同于直接颠倒一切价值,即便尼采有时将之描述为“一次摆脱一切道德价值的解放……要肯定与相信一切迄今为止被禁止、被鄙视、被诅咒的东西”(EH, III, on D, 1)。尼采的态度更为复杂,正如我们能从如下这段早期文字中看到的,它表达了一个从未被尼采放弃的观点:

我对道德的否定,恰如我对炼金术的否定,也就是说,我否定它们的前提:但我没有否认,存在过相信这些前提的炼金术士,他们按照这些前提行动——我同样否定非道德性:我没有否认,无数人觉得他们自己是非道德的,而是否认这样的感受有任何真实的理由。不用说,我并不否认——除非我是个傻瓜——许多被称为非道德的行为应当加以避免与抵制,或者许多被称为道德的行为应当得到实施与鼓励——但我认为,人们应当为了与迄今为止有所不同的其他理由而鼓励一些行为,避免另一些行为。(D, 103)

尽管尼采对道德的态度暗示,如果我们接受了他的观点,我们的行为方式就不会继续保持不变,但是,他主要关切的并不是某些特殊行为的具体内容,而是我们如此行动的理由与动机。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他将道德与非道德两者都定位于我们行为的动机之中,定位于道德试图强加于个体行动者的义务的本质之中,而不是定位于我们的行为本身之中。这些是他反对道德的运动的主要目标:“完全不存在道德的事实……道德仅仅是对特定现象的一种解释——更确切地说,一种误解。”(TI, VII, 1)这同一段文字出现于数年前的一则笔记之中,他补充道,“这个解释本身就是道德在道德之外的根源。”(WP, 258)

尼采想要重新解释道德与非道德,而不是直接攻击道德与非道德。这个观点既不新颖,也不令人惊奇。但是,它仍然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至少部分是因为尼采自己并不总是以相同的方式来理解道德的动机。在早期作品中,他持有的立场是,正如叔本华所认为的,道德行为是由于那些被认为没有任何个人考虑的动机而被实施的行为。但尼采断言,这样的动机不可能存在,因此,根本就没有什么道德的行为:“一经严密的检查,‘非利己的’行为这个概念全部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来没有一个人做过任何仅仅为了他人而没有个人动机的事。人们究竟怎么能做与自己无关,因而没有内在必然性(这种必然性的基础必定仅仅在个人的需求之中)的事呢?自我怎么能在没有自我的条件下行动呢?”(HH, I, 133)尽管如此,这个观点在逻辑上和心理上都不令人满意,尼采自从开始撰写《朝霞》时就放弃了这个观点。在《朝霞》中,他考虑了如下的观点:“主要的命题:道德无异于(因而仅仅是)对任何可能习俗的服从……在没有任何传统下达命令的事物中,不存在道德……什么是传统?人们服从的更高权威,这并不是因为它下达的命令对我们有用,而是因为它下达命令。”(D,9)

尼采先前将“习俗的道德”置于道德的起源之处(试比较HH, I,96 ,99 ; MOM,89),此时,它成了道德的本质(D, 16, 18)。实际上,习俗的道德将它的动机逐步灌输给它的拥护者,而尼采不再拒绝承认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存在。更多的是在康德的影响下,他仍然认为,道德行为不是利己的,因为它是被人们对传统与权威的尊敬激发的,而不是被人们对效用的关注激发的,但是,他不再将道德设想为与他人格外有关。尽管尼采相信,这种动机存在并指导着行动,但他辩称,这种动机不仅不应当存在,而且不应当指导行动:他断言,这种动机的预设是错误的。出自《朝霞》的同一段文字继续写道:“在传统面前的这种感受与一般的恐惧感之间有什么区别?它是在下达命令的更高智慧面前的恐惧,它是在不可理解的无限力量面前的恐惧,它是在超个人的某些东西面前的恐惧——在这种恐惧中存在的是迷信。”(D, 9)

在后期作品中,尼采的道德观变得更加复杂。他主张,道德预设了自由意志的概念,这个概念“被发明出来,从根本上是为了惩罚的目的,也就是说,因为人们想要归咎罪责”(TI, VII,7)。此时,责任、罪过与惩罚(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对它们做过详细的讨论)成为尼采用来解释行动的道德观的核心。这种解释包括的要素有:永恒的世界概念,其中用来惩罚罪过的是永恒的折磨(A,24),基督教的形而上学与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督教是民众的柏拉图主义”,BGE, Pref.)。这些要素都为那个道德信仰提供了理由,或者至少为之提供了预设。他的观点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他的阐述也变得越来越盘根错节、相互交织。

如果这个主题确实仅仅是一个主题,它就是一个极大的主题,我们只能挑选出它的众多组成部分之一来进行讨论。我们已经提过的问题是:尼采断言道德基于非道德的预设,他做出这种论断的目的是什么?他自己是否旨在积极地提出传统道德的替代者?这些就是我们必须强调的问题,它们自身一点都不简单。为了对这些问题给出解答,我将间接地处理这些问题,即对一个标志做出解释,尼采在这个标志下展开了他反对道德的运动。该标志是一个为《超善恶》提供了书名的说法,是一个在《超善恶》这本书中贯穿始终,并在尼采的后期作品中到处出现的说法(GM, I, passim; Z, IV, 6; WP, 132 ; TI, VII, 1)。

A   《反基督者》(The Antichrist)

BGE  《超善恶》(Beyond Good and Evil)

BT   《悲剧的诞生》(The Birth of Tragedy)

CW  《瓦格纳事件》(The Case of Wagner)

D  《朝霞》(Daybreak)

EH  《瞧,这个人》(Ecce Homo)

GM   《论道德的谱系》(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GS  《快乐的科学》(The Gay Science)

HH  《人性的,太人性的》(Human, All-Too-Human)

KGW  《考订版尼采全集》(Werke: Kritische Gesamtausgabe)

MOM  《混杂的观点与箴言》(Mixed Opinions and Maxims),在HH第二卷中

NCW  《尼采反瓦格纳》(Nietzsche Contra Wagner)

PTG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Philosophy in the Tragic Age of the Greeks)

TI  《偶像的黄昏》(Twilight of the Idols)

UM  《不合时宜的沉思》(Untimely Meditations)

WP  《强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

WS  《漫游者和他的影子》(The Wanderer and His Shadow),在HH第二卷中

Z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oke Zarathustra)

来源:百道网 2017年2月10日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教材征订
公共课类 外语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理工类 医药卫生类 农林牧渔类 电大类 高职高专类
中职技术类 继续教育类 馆配类 其它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