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秋天了,也请记得春光它来过 《是梦》广西师大出版社 - 名家访谈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最新可供书目

呼吸支持与重症肺炎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商标法原理与诉讼实务

郑州大学出版社


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中华源·河南故事:书法

河南大学出版社


足球训练基本理念与基本方法概论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主页 > 名家访谈
秋天了,也请记得春光它来过 《是梦》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8-10-16 10:51:16  来源: 广西师大出版社 
 

    在今天的推文开始之前,主页君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曾仔细听家人聊过家族里的往事吗?

    你的答案很可能是“没有”,原因或许是你没有这份耐心,毕竟在当下,似乎有太多事比听上一辈人的故事有趣多了;又或许是你与家人并不足够亲近,不愿意听他们絮叨以前的故事。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位写作者张哲,也曾有过这样的心理,长期以来,他一直觉得自己的外婆没什么特别,直到看了外婆70年前的毕业纪念册后,他才知道外婆也曾有意气风发的时光。在与外婆经过一次又一次长谈之后,他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外婆。他把外婆的故事记录下来,写成一本名为《梅子青时》的回忆录。

    《梅子青时》的写作过程改变了张哲对待家人、对待过往记忆的态度,他开始认为“惟有用记录来对抗遗忘”。于是,时隔三年后,他再次以一个庞大家族近四十年的过往今事为主题写下《是梦》一书,他希望能够通过作品重现从1980年代到当下这30多年间的杭州,让那些记忆里的气味、声响,再通过文字为读者感受到。

    本期推送,我们为大家分享《是梦》的编辑阴牧云对话张哲的访谈录,谈话围绕该书的缘起、人物、语言等多角度进行,关于这个大家族的写作背后的故事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谈及生活中琐碎平淡间的明亮时刻最是动人。

   饶平如爷爷曾为本书绘图,将书中的大家族以画的形式展示,图上淡淡写了一行字“秋天了,也请记得春光它来过”。的确,春光值得记住,因为她们也曾恣意绽放过。

 


    张哲与《是梦》的故事
    受访人:张哲(前媒体人,《梅子青时》作者)
    采访人:阴牧云(广西师大出版社编辑)

    异同

    阴牧云:张哲好!你之前的《梅子青时》是新浪好书榜2015年度十大好书,和你的新作《是梦》相比,我总觉得把这两部作品似有一种内在的脉络可寻,你自己有这种感觉吗?

   
    《梅子青时》

    张哲:你好。可能因为我比较念旧吧,写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你说的内在共通点我想是指这个。不同的是,《梅子青时》书中的过去、现在两条线最终交汇到了一起,成为一条河流,而《是梦》的两条线逆向而行,从一开始就已经错过了,并且渐行渐远,永远都无法再相遇。

    我记得《梅子青时》出版后收获了许多评价,说温暖、励志等等,这其实不是我的本意,因为那本书里也讲到许多知识分子不幸的命运。我想《是梦》会更多地呈现出感伤的、带着点幻灭的色彩,色调更冷一些,尽管它当然也有明亮的时刻。
 
    缘起

    阴牧云:《梅子青时》的写作缘起于外婆的毕业册子,《是梦》写作的开端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触发呢?

   
    张哲与母亲、外婆在一起

    张哲:如果要说真正的开端,可能是2014年1月,我路过家附近的弥陀寺路,那里正准备拆迁。这片区域就在省政府的背后,离西湖也是几步之遥,但因为一些复杂的原因,从我记事起就破破烂烂,一直破烂到2014年。

    我用手机拍照,想记录下拆迁之前最后的景象。这时破房子里走出来一个老太太,走到我面前看着我,我觉得有点尴尬,就随便跟她聊,问她这一带以前的故事。于是她跟我讲了自己年轻时关于弥陀寺和盖叫天之死的见闻。我觉得非常震撼,原来大名鼎鼎的盖叫天就死在离我家几百米的地方。

    1960年代的杭州对我而言非常陌生,那么我最熟悉的1980年代、19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杭州,对新到杭州定居的人来说,想必也同样是陌生的。有趣的是,我还经常被这些朋友们嘲笑:你不是本地人吗,怎么连某某地方都不认识?!相信许多“城市土著”听了都会心一笑,因为大家都有过同样的经历。城市每天都在以飞一样的速度扩张和更新自己,就算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人,眼睛眨两眨,出了门就不认识了。所以我那时想,未来要创作一部作品,来重现从1980年代到当下这30多年间的杭州。
 
    城愁

    阴牧云:《是梦》里有一个人物说自己是“一个没有乡愁的人”。怎样理解这句话?写作这本书是否寄托了你自己的乡愁?

    张哲:我觉得中文太不公平了。我可以说杭州是我的“家乡”,但不能说它是我的“家城”。实体的城市,被包含在了“乡”这个字眼里面。同理,有“乡愁”这个词,却没有“城愁”。如果我身在远方,怀念起我的“故乡”,这种情感只能被称为“乡愁”,即使我成长在城市,从来没有在乡下生活过。

    那些从乡村、从小镇通过努力来到大城市并定居的人们,他们早年所经历的一切与眼下的都市生活如此不同,当他们偶尔回到家乡时,可能会发现那里也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回不去的家乡,勾起他们无尽的乡愁。然而在通常的认知里,“土生土长”的城市“土著”(对不起,连用了两个和“城市”的概念格格不入的词,只因并没有相对应的合适的词)是不存在“城愁”的。你生在这里,如今仍然在这里,不用背井离乡、漂泊万里,还有什么可无病呻吟的?

    我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受。以我自己的经验而言,我更熟悉的是过去30多年间的杭州,却对眼下的杭州感到陌生。记忆当中的那些东西都没有了,那些气味,那些声响,本来看得见的那些东西都消失掉了。还是My Little  Airport的歌词写得好,“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头,就当我在外地旅游”。

    所以,这本《是梦》很大程度上是关于“城愁”的。华语文学里有太多关于乡愁的作品,但写“城愁”的很少见。明明仍身处同一个地理空间,为什么经过时间的洗礼后,感受却完全变了?我很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答案,但我想通过作品来展现这种愁绪,这种只有在特定年代下的人才会产生的特殊情感。
 
    原型

    阴牧云:在《是梦》中有众多的人物出现,请问他们有原型吗?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第二代的人物,其实他们都是些平凡的中年人。在书中,他们的后辈甚至直接说“他们这一代是彻底地失败了”——为什么要用最主要的笔墨来描写一群平凡的人们?

    张哲:《是梦》中有许多情节是虚构的,不过不少人物都有现实原型,当然有时候是把不同人身上的特质糅合在一个角色身上。比如敏儿姆妈,其中一部分特质来自我因为工作而认识的一个90多岁的上海老太太,她每次见到我就不断地重复:“张老师,侬讲讲看,我苦伐?我这一生好苦哎!”这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把它用在了书里。

   
    饶平如爷爷为《是梦》所绘的图

    第二代被后辈评价为“彻底失败”,我想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后辈眼中他们彻底失败了,二是他们确实彻底失败了。关于第一点其实并    不难理解,因为第二代在年轻的时候也曾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他们意气风发,视上一辈为过时的老顽固,哪里会想到几十年后自己在后辈眼里更加落伍。同样,可想而知,未来当后辈成为长辈的那天,他们的后辈也会替他们感到悲哀。这种“彻底失败”的感觉,既是社会属性的代沟造成,也是生理属性的年龄使然。衰老,是人难以避免的一种失败。人一老,就变得神憎鬼厌,只不过我们社会的尊老传统让大家回避去承认这件事。

    至于为什么要描写平凡的人,我想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是这样平凡的人。也许每个人在童年时都幻想过自己是王子公主,会魔法,明天醒来会变成亿万富翁,可是总有一天我们认清了现实:原来我是平凡的人,上着平凡的班,住着平凡的房子,连晚上做的梦也是平凡的。问题是,文学可以写平凡的生活吗?我恰恰觉得人生那种复杂、深远、颇堪咀嚼的况味,通常是寄寓在平凡日常的缝隙里的。我想塑造这样的人物,他们平凡,偶尔有闪光点,但缺点也一大堆;面对生活里那些解不开的烦恼,那些无法避免的遗憾,他们感到失望、痛苦、甚至怀疑过人生的意义,但又总能重新燃起让生活继续的希望,无论那剂药方是中国式的豁达、犬儒还是理想主义。
 
    人物

    阴牧云:其实书中描述的人物,在少年一代中,我也有印象非常深刻的人,比如说14岁那年的姜远——那一段可能会令所有男生都回忆起自己的成长时代。还有后来相当于变成不良少女的嘉嘉,她的那种独特的美和性格,虽然笔墨不多,但绝对让人过目难忘。我想问一下,在描述姜家第三代人时,你怎么给这一代人定位?这里面是包含着你自己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吗?

    张哲:14岁那年的姜远那一段,可能正是因为融入了自己太多成长的经历,所以我自己会比较尴尬,看稿子每次看到那段就跳过不看了。但我并不觉得我的经历能代表其他同年龄的男生,即使是万峰那档深夜谈性的著名节目,我想也不是每个杭州男生当年都听过。

    至于嘉嘉,基本上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了。我在嘉嘉身上寄予了非常特别的东西,与其说她是不良少女,倒不如说她具备一种其他人都没有的叛逆精神。她非常个人主义,把情感放在伦理之上,青春期又刚好赶上90年代这样一个全面开放的时期。所以在姜家这样一个偏传统的大家族里,是嘉嘉第一个说出“家有什么好,家里最没自由”这样几乎石破天惊的话来,而对于那些打压过她所爱之人的人,她也不留情面地断绝亲缘关系。尽管她后来为叛逆付出了代价,并且在人到中年后改变了立场,但实际上姜家那种大家族的体制确实从她喊出那句话开始逐渐动摇、并最终瓦解了。我很喜欢这个人物,她站在其他人物的对立面,是他们的镜子。

    第三代里面,婷婷和老虎后来都去了远方生活,只有姜远留在家族里面。这大概也接近于这一代人的真实情况。我的小学、中学同学里,不少人去了国外生活,也有一些在上海发展,留在杭州的并不那么多。书中第三代里面最小的老虎也是80后,而现实中,90后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和野心走出去。天各一方,聚少离多,从青梅竹马的小伙伴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大概是这代人不得不面对的共同命运。
 
    语言

    阴牧云:《是梦》的发生地在杭州,人物也基本上是标准的南方人,书中有方言的痕迹,加重了这种南方的味道。另外书里的东北人,也就是家族的第一代人语言有东北的痕迹,还有书里的北京话也很迷人。清淡的或是生动和浓烈的这些方言加入产生非常自然的效果,你在写作时怎么把握这个度?

    张哲:你用什么样的语言交流,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思考,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对现实倾向的文艺作品来说,方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很喜欢娄烨的《苏州河》,但它有一个大问题,明明讲的是上海的故事,主要角色却都是北方口音。

    在《是梦》里,我想做的事情是“还原”,每个人物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就尽可能让它呈现出原本的样子。比如小赵、雪颖这些角色,从小在杭州长大,但他们在姜家的多人聚会上往往是说普通话居多,以示对这个北方来的家庭的尊重。只有在小范围内私下聊天,或者跟家庭以外的朋友聊天时,他们说的才是杭州话。这些微妙的差别在文本里并不会特意标注,我不想大张旗鼓地告诉读者小赵这句是用普通话说的、雪颖那句是用杭州话说的,但细心的读者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读出差别。

    我还想再说一说“还原”的问题。我常常在一些小说或者电影里,看到不符合日常口语的对话,人物一开口就是翻译腔、文艺腔。一个普通的教育程度不高的卡车司机,是不会说出“根据事发后对死者的血液检查”这样的话的。我希望在自己的作品里通过对话,还原出一种日常感。假设现在有两个人在打电话,“喂,你是哪位啊?”“我是张哲。”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对吧?但更符合日常口语的表述应该去掉那个“是”字。“喂,你哪位啊?”“我张哲。”我想还原的就是这种在生活中人们会采用的口语化表达。当然,保留“是”字的表达也并非不可能出现,不过它大概意味着人物比较谨慎和严肃。
 
    冲突

    阴牧云:在书中那些会产生激烈冲突的部分,你都采用非常含蓄的写法,让我想起绘画中“留白”的手法。书里讲述的这些故事就好像是生活本身,里面有我们能说的,也有我们不能说出来而要意会的。你当初决定用这种写法时,你的想法是什么?另外你为什么要让情节的时间主线相向而行?一条从2016年写下去,另一条则倒回去叙述呢?

    张哲:我确实刻意把一些关键的戏剧冲突留白了,或者说藏起来了。至于原因,我想可能是因为我脸皮比较薄,直接去写那些戏剧化的场面,会让我感到尴尬。当然,也会让叙事显得笨拙。藏起来则更有趣一些,就好像故事里提到的那个藏纸片的游戏,现在参加这个游戏的人变成了我和读者。炳炎为什么入狱?姜远的感情状况到底是怎样的?小玫看到的对面的女人是谁?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埋下了一些蛛丝马迹,需要真正有兴趣的读者自己从字里行间找到线索,拼出完整的真相。留心的话,没有什么事是小事。

    至于时间线,之所以安排逆向的那条,我想是因为在现实里,每个人都是顺着时间往下活,生下来健康快乐,慢慢地老,病,死,越活越没劲。没有一个上了60岁的人会告诉你他有多恐惧死亡,但这种心境是可想而知的:到了60岁,同辈开始相继离世,加上自己的健康也逐渐出现问题,内心很难不焦虑。中国家长往往爱催子女结婚、生娃,当然有传统思想的影响,但内在的因素,其实多多少少是在为自己在世界上的存在而焦虑。

    我小时候吃饭有个习惯,最喜欢吃的东西会留到最后吃,比如烤鸡腿。在倒叙的那条线里,最后回到1980年代收尾,收在美好的青春和充满希望的年代,就像那只烤鸡腿。当然,先吃还是后吃不过是朝三暮四的把戏,说到底,人生这顿饭,你就只分到这一只烤鸡腿。

    质感

    阴牧云:在写作《梅子青时》,你曾说过要用回忆来抵抗遗忘。在阅读《是梦》时我也仍能感受到那种时间的力量,它们汇合、交错、冲撞、返身,时间就是你控制不了的一股最强大的力量,它在生活里、也在每个人物的面容和内心里留下印象。我想问你,在《是梦》中,你想记刻下的时间和时光,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能否总结一下?

    张哲:《是梦》的时间跨度是从1980年代初期到2017年,这刚好也约等于我经历过的人生。人生只有一次,不能读档,但作品却可以重现流逝的一切。我试图在作品里还原每一个年代的质感。我必须时时考虑的是,在某个年代里人们吃什么,玩什么,唱什么歌,喜欢什么明星,追求什么,痛恨什么,信仰什么;在某个年代里,人们会这样去说话吗?会做出那种选择吗?

    这其实也是一种冒险。我笔下的某个年代,不可能完全契合别人对它的记忆。比如1996年,我写的人物忙于打麻将,办离婚,搞外遇,但你记忆中的那一年也许根本不包含这些元素。于是作品会招来质疑,因为它在这方面无法符合读者的期待。


    《是梦》家谱

    幸好《是梦》只是一部小说,而不是社会学或历史学著作。我不知道文艺要不要对受众负责,但最起码,它要对创作者本人负责。在早期的电影《站台》里,贾樟柯多次用新闻播报、流行金曲等来暗示时间的演进,而在近年的作品里则频繁使用他偏爱的叶倩文的歌来还原年代感。这种转变说不上好或不好,但起码是从集体记忆渐渐转向更私人化的叙事了。
 
    体会

    阴牧云:你写作《梅子青时》和《是梦》这两本书各有什么样的写作体会? 写作时的心情有什么一样和不一样吗?

    张哲:写前一本的时候,我还在报社上班。那本书因为是非虚构,而且采访对象是自己的亲人,所以只花了一个月就写完了。可是出版之后两个月,报社在预料之中倒闭,我被分到集团内的另一家报社去做财经报道。这可能是我经历过的最匪夷所思的事情之一,一个对财经一窍不通的人,居然可以去做财经版的采编。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硬捱了一年。到2017年初拿到了年终奖之后,我下定决心辞了职,在家里全职写作。幸运的是,家人很支持我做这件跟功利不沾边的事。

    开始写《是梦》之前,我大概给自己订了个计划。比如刚开始预计全书12万字,且要在半年内写完,除掉最后留出几周修改时间,平均一下也就是每周6000字。至于这6000字怎么安排就比较灵活了,可以5个工作日每天写1200字,也可以每周花3天写、每天2000字。但不管哪一种安排,必须要保证当周的6000字当周写完。

    很多人都有拖延症,但我没有,我只有强迫症,订了的计划无论如何也要实行。所以如期完成对我而言并不困难。整个写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来自颈椎和腰椎。有位作家朋友说,写作是体力劳动,我特别不同意。写作是体力折磨。
 
    作品

    阴牧云:你曾说过很喜欢《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那本书又是什么打动了你呢?

    张哲:那本书具有真诚的品质和质朴的美感,那是最打动人的东西。当时我还在当记者,幸运地采访了饶平如老先生。我们在咖啡馆面对面聊天,记得他提到,自己和美棠除了结婚不久的一次小别扭之外,几十年从没有吵过架。“既然是爱她的,就多让着她一点,怎么忍心因为自己而让她受到伤害呢?”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我试图将他作为一个榜样,可惜的是做起来并不容易。《是梦》里的敏儿阿爸的某些观点,其实就有饶老先生的影子。
 
    阴牧云:《是梦》一书得到金宇澄老师的推荐,而且张哲你自己非常喜欢金老师的作品,你从他的作品中得到过什么写作方面的启发吗?

    张哲:金宇澄老师的作品给了我不少启发,其中最主要的是他对方言的改造。他作品中的吴语非常巧妙,既保留了方言的日常感,又不至于像《海上花列传》那样让非吴语区的人看得一头雾水,既简洁,又美。这种微妙的平衡是不易把握的,需要作者有高超的语感。

    杭州话和上海话同属吴语,彼此同气连枝,但杭州话又比上海话更俚俗一些,所以才有人说,顶楼的马戏团乐队可以用上海话创作出非常优秀的民谣,但杭州话似乎只适合唱rap。所以,关于如何处理小说中的方言,我也调整了很多次策略,尽管有一些大胆的、不合出版规范的表达方式最终还是无法通过,但大部分还是被保留了下来了。



    来源:广西师大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广西师大出版社《思考文化医学》一位大学老师带癌教书30年的健康理念与思路 (2017.12.25 10:26:23)
  • 读书治学应与古人较《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7.11.14 9:58:34)
  • 《魔灯:英格玛·伯格曼自传》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7.11.13 11:20:42)
  • “美国梦”的悼文—— 广西师大出版社《惧恨拉斯维加斯》 (2017.02.06 9:07:57)
  • 广西师大出版社《观看之道》选摘 (2017.01.04 15:32:13)
  • 黄筌与宋代写实主义花鸟画——广西师大出版社《丹青引——中国画研究与欣赏》 (2016.08.29 11:10:40)
  • 以乡土教材作为载体 培育青少年环保意识 ——陆川县乡土教材《保护母亲河》和《乡村文明》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2016.05.31 11:26:37)
  • 癌症·猪草·农夫生死书——广西师大出版社《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 (2016.05.19 8:42:54)
  • 曾经父子失和,如今撰写父亲传记——广西师大出版社《背影:我的父亲柏杨》作者郭本城郑州诠释父亲命运多舛的一生 (2016.05.05 9:43:57)
  • 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广西师大出版社《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策划的由来 (2016.05.04 10:54:22)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教材征订
    公共课类 外语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理工类 医药卫生类 农林牧渔类 电大类 高职高专类
    中职技术类 继续教育类 馆配类 其它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