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可信的历史《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最新可供书目

呼吸支持与重症肺炎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商标法原理与诉讼实务

郑州大学出版社


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中华源·河南故事:书法

河南大学出版社


足球训练基本理念与基本方法概论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主页 > 书评园地
可信的历史《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骏(历史学博士)
2012-04-17 22:32:17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日川岛真 著 田建国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本世纪的外交史研究进展,与其他领域相比显得波澜不惊。除了受到专业转型、新诠释路径的匮乏等学术层面的制约之外,与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也有密切的关系。冷战格局下的各国学术界,外交史的研究一度是显学。但由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家间冲突的相对减弱,民族主义思潮逐渐退化,并伴随文化、宗教与区域政治矛盾的凸显,进而带动相关领域研究的兴起,外交史研究的园地近年颇为寂寞冷清。

  日本的川岛真先生,是一直坚守在近代中国外交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他的新作《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本书主要处理从民国建立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所谓北洋政府时期的外交史。由于军阀的负面形象,以往研究多把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描述为以卖国换支援的阶段,而国内政局的动荡也自然而然地导致外交成绩似乎乏善可陈。总的说来,海峡两岸绝大多数的相关研究,对北洋政府的外交均充斥着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

  针对此现象作者提出,过去的外交史受到政治主体或叙述者的意识形态倾向的影响,从国民党到共产党各个阶段对于北洋时期的外交史叙述,其价值立场是主观多变的,而非客观中立的。比如,作为中华民国前期外交的主角,从欧美留学归来的年轻外交官们追求“文明国化”的目标及其实际努力,始终被湮没在意识形态的背后,从未得到独立与彰显,而这正是本书着重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书名所显示的,“近代”一词是本书的关键词汇。不同于近代化理论与今人口中的近代概念,作者把“近代”界定为当时“外交官所意识到的"近代"概念和他们所欲从事的"近代"外交,从中发现所谓"近代"的真实含义”。“近代外交”在民国前期主要表现为,收复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这些在19世纪后半叶已初见端倪,但在民国成立后才明确显现出来,被纳入政策主线。

  与以往“卖国外交”的评价截然相反,本书通过大量的史实重建,对民国前期的外交行为给予了正面肯定。川岛真认为,当时北京政府主要通过提高国际地位和对外交涉两种方式修改不平等条约。前者通过完善国内制度,在国际联盟中承担责任义务,参与一战并成为战胜国来实现;后者则通过与列强的修约谈判来进行。所取得的外交成果,“大于清末,而且也大于国民政府,或至少相同”。作者并断定,这一时期的外交方针“构筑了以后外交政策的基础”。甚至可以说,“中华民国前期是铸造中国近现代外交的时代”。

  本书的另一关键词是“文明国化”。晚清是以胜负决定文野的时代,与西方竞争的失利导致时人多已自居野蛮,而外交似乎提供了由野蛮进化至文明的希望。源于西方话语体系的“文明国”一词,简言之是指具有当时国际社会完全成员资格的国家。成为“文明国”的前提,首先是在国内进行基础建设,具备与近代国家相称的制度、政策,满足文明国的标准。然后,既可以在外交上收复主权,更可以“作为文明国活跃于国际社会”。所以,西方世界对“文明国”的限定,一方面是民初外交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同时也近乎反讽地为渴望摆脱野蛮的时人指明了捷径。

  本书在研究取向上立意追求“可信的历史”,而不是带有后设价值的诠释判断。作者试图重建“事实层面”的近代外交原貌,故特别重视发掘大陆和台湾各地所藏之外交档案、政府公报等各类原始资料,在史料搜集整理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建立在扎实档案基础上的历史看上去可能平淡无光,却是反击既存评价类研究的最有力武器。对此,作者有明确的自觉:“外交档案所揭示的"事实类"本身可能是枯燥无味的,但当时或后来有意图地创造出的话语和"可信的历史"越牢固,其向"评价类"的质疑就越有意义。”

  在档案资料之外,作者并未忽视当时舆论界与思想界的各种外交话语,尝试在还原当时的社会氛围与思想语境中考察近代外交的形成。这种研究方法超越了单一的政治史研究路径,把外交行为置入激烈变动的社会进程之中,同时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考察。对此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外交是否具有超出政治层面的思想史意义?至少对国耻感强烈的民初国人来说,外交上的风吹草动无时无刻不刺激着他们敏感的神经。也许正因为如此,后来加拉罕宣言宣布之时,曾特意指出以国民作为外交的对象,而“国民外交”也曾成为二十年代初期特别有力的思想潮流。这些非常规的现象都显示出北洋时期外交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种翻译工作对于原著来说都是投胎转世的过程,而译者如同传说中的十殿阎王,在其中扮演着最关键的角色。凡读过这本译作的读者大概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一本学术著作的翻译,译者在首先保证精确严格的前提下,也未放弃文字表达上的追求,所以译文既忠实可信,又清通可读。在今天纸飞墨舞的时代,分外难得,值得细阅。(来源:信息时报2012-04-16 )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群体的新认知《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01.12 14:01:54)
  • 一口气“读不完”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5.18 16:25:32)
  • 奥尔布赖特:我的胸针,我的外交《读我的胸针——奥尔布赖特的收藏故事与外交人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04.26 9:26:18)
  • 回头的马是聪明马(《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抢先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4.13 9:48:13)
  • 中国公共外交的精神——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赵启正老师新著《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有感 (2011.04.12 16:30:0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交案例》 (2011.03.25 10:34:53)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  (2011.03.21 15:48:30)
  • 大外交 新理念——看政协发言人赵启正纵论世界和中国 《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3.11 10:53:20)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 (2011.03.07 11:12:48)
  • 走进公共外交的新时代 《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外研社 (2010.08.05 16:07:46)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教材征订
    公共课类 外语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理工类 医药卫生类 农林牧渔类 电大类 高职高专类
    中职技术类 继续教育类 馆配类 其它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