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浅谈学术与教材出版的资源共享及融合发展 - 出版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最新可供书目

闽南话教程(第三版)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中国工艺美术史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长城:中国的象征

燕山大学出版社


海登·怀特历史诗学重估

郑州大学出版社


大众媒介语言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主页 > 出版论坛
浅谈学术与教材出版的资源共享及融合发展
蔡一鸣(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编辑)
2018-03-19 16:37:03  来源:《现代出版》2017年第6期(总第112期) 
 

  摘要:教材出版和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两大支柱。学术与教材出版部门应当规避各自为营的情形,树立全局观,共享核心出版资源,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实现“以教材带动学术,以学术促进教材”的目的,共同促进大学出版社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学术出版;教材出版;资源共享;融合发展

  教材出版和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两大支柱。然而,两者在出版社的地位普遍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作为“很多出版社一个相对稳定可靠的利润源”①教材出版通常倍受青睐,教材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另一方面,尽管出版社希望通过学术出版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由于学术出版自身的特殊性,经济效益并不乐观,大多数出版社在面对学术出版时,都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②

  就大学社如何正确处理教材出版与学术出版的关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领导曾呼吁“以教材带动学术,以学术促进教材”,笔者对此十分赞同。高等教育教材出版与学术出版并非径渭分明,更不宜各自为营,而是可以通过共享核心出版资源、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创造更大的整体效益。

  一、共享核心出版资源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大学出版社的核心出版资源包括选题资源、作者资源、市场资源等。③出版资源具有多用性特征,出版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决于其用途被开发的程度。如果出版资源的价值得到了较充分的开发,那么出版资源的利用率就高,开发者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多。④下文将结合实例论述学术出版和教材出版如何通过共享出版核心资源,提高对出版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创造更大的产业效益。

  1.选题资源的共享

  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相应地,教材出版和学术出版也是紧密相联的。但现实中,大学出版社的教材部门和学术部门大多是各自策划和开展选题的,两者往往各自为营,缺乏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导致选题资源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浪费,事倍功半。

  为充分发掘选题资源的价值,学术出版与教材出版可以从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首先,可以从教材选题资源中发掘、掘深出学术选题。教材选题往往是根据教学需求研发的,教学又是科研的基础,对教材选题进行遴选和拓深,有望开发出相关的学术专题,满足读者深入学习、开展科研的进一步需求。比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事业部近年推出了一套师范院校高年级教材“中国英语教师自主发展丛书”(中文版),笔者受这一教材选题启迪,拟策划与之相关又有区别与提高的学术选题,并经过两三年的不懈努力,最终与国际TES0L协会前主席合作,推出了一套汇聚了国际英语教师教育发展研究成果的学术丛书“世界知名TES0L专家论必”(英文版),自2017年初陆续出版;其次,可以从学术选题资源中遴选和提取教材选题,结合高校实际需求,开拓和改编成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的教材,比如入门级英语学术读物可以相应开发成面向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教材,高精尖的英语学术著作可以研发成面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教材等;第三,也是很多出版单位忽视的,即利用同一个选题的设想同时策划出学术著作和教材,达到“物尽其用”,相得益彰。比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在此基础上,又组织授课的27位学者共同编写了一本素质教育教材《天人之际,古今之间--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同时,他们又向北京市教委申报了“九五”科研项目《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研究》,组织十几位专家编写了一套学术专著,与教材同年出版,实现了基于同一个选题,一套学术必书和一本教材同时问世。⑤这样充分利用选题资源、事半功倍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2.作者资源的共享

  大学出版社的资源优势和行业优势决定了它的高端化路线,高等教育教材部门和学术部门往往集聚了高端的专家作者资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者资源是共同的,且都存在不断发掘和培养新的优秀作者的需求,因此部门问及时交流、共享和优化作者资源,充分发挥作者资源优势十分重要。

  教材部门和学术部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有效地实现对作者资源的共享。首先,可以从彼此的产品中发掘出合适的作者,为己所用。比如,教材部门的策划编辑可通过研究本社相关主题的学术产品,向学术编辑了解有关作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术背景、创作能力、工作态度等,从中发掘出合适的作者参与教材项目;其次,本部门与作者建立起成功合作后,可以鼓励支持作者拓展与出版社其他部门的合作。比如,推荐已合作教材项目的优质作者尝试本社的学术出版项目,鼓励已有学术合作的优秀作者参与本社的教材出版项目,并提供相关资讯、机会和帮助,从而全面巩固与作者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出版社从整体上积累和维系优秀作者资源;最后,为了便于交流和管理作者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建议出版社教材部门和学术部门共建优秀作者资源数据库,收集整理作者的个入背景、研究领域、出版成果等重要信息,并及时更新,以供部门问共享作者信息,便利出版工作。

  3.市场资源的共享

  出版业的市场资源特指出版物的市场渠道资源,也就是通过出版社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能把自己的产品销售给特定客户或目标群体的渠道。⑥宏观方面,教材部门与学术部门可以通过共享市场资源,降低营销成本,实现互利共赢。比如,外语学术图书客户和外语高校教材客户高度重叠,主要为外语院系师生、图书馆、资料室及部分科研院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学术图书营销上便借助了原先的大学外语教材渠道,销售渠道的共享不仅大大降低了管销成本,还在客户中树立了专业出版的形象,形成了良性循环。0微观方面,教材部门与学术部门也可以在一些营销细节上互助互利。比如,图书目录一直是出版社传统的产品推介媒介。大多出版社的图书目录都是按产品内容将教材、学术著作等分门别类,各自推介。笔者则建议在编排书目时,可以采取“捆绑”介绍的策略,根据主题和研究范時,将相关教材和学术著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匹配,从而在教材和学术书目之间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配对关系,这样既可满足读者不同的研习需求,又能达到学术著作与教材共同宣传、相互促进的目的。编辑或营销人员在各种场合进行产品推广时,也可据此有侧重地将教材和学术产品配套推介。

  二、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虽然教材和学术著作传统意义上分属不同的出版物类别,具有不同的主要功能,但二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教材是学术著作的基础、阶梯,而学术作品乃教材的进一步延伸与细化。⑧高等教育教材与学术出版,无论是在产品内容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适当融合,优势互补。

  1.教材出版提升学术性

  教材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高校教材更要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学科发展前沿与时代精神,“最为重要的是应有一定的学术难度”,“学术性是大学教材的重要特性”。“教材的学术性,不仅包括掌握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学问与思想,而且也包括对深奧问题的探究、思维方法的习练和激发对真知的追求”。⑨

  提升学术性是教材发展的必然需求和重要使命。复且大学葛兆光教授曾言“一本优秀的教科书就是一座学术的丰碑”。比如,上世纪80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嘉著《英国文学史》,“内容丰富,学术性强”,“以其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严-産的分析方法具备了教材和学术著作的双重特点”⑩,成为众多高校指定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教材,几经再版,影响深远。当下教材市场竞争激烈,唯有注重学术性的教材才更能保证权成性、保持经久的影响力,在角逐中脱颖而出。因此,出版社在组织编写教材时要有明确的学术意识,注重学术性,结合本社的学术品牌优势和专家作者资源,合力开发出学术领先、市场认可的优质教材。

  2.学术出版适当教材化

  学术出版适当教材化也是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首先,在大学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一般都使用国家推荐的高等教育教材,而选修课则是根据教师的学术研究领域和专业前沿开设的,没有专门的教材,很多高校的授课老师会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使用学术著作;其次,在高等教育特别是硕、博士生教育中,教材和学术著作的差异性越来越小,相通性越来越多,上课使用的教材以及导师开的研习书单往往都是学术著作;此外,随着师资培训的兴起,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针对教师的培训课程,而授课的教材讲义往往就是学术著作。比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推出的“商务英语教师学养丛书”就被全国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列为“重点推荐师资培训参考书”。总之,尽管专业教材在基础性、经典性、整体性和稳定性上不可替代,但学术出版物适当教材化的确存在着客观的需求和市场。

  因此,相关学术选题从策划阶段就应考虑其兼做教材的功能,与作者共同设计合适的写作框架,编写方式体现部分教材化的特色,增强可读性及与读者的互动性,封面上则可注明“适用于研究生教材/师资培训用书”等宇样,加强将其作为教材使用的引导性。

  3.学术教材融合发展

  近年来,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冲击下,单一的纸质出版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传统出版业纷纷寻求创新,加快向现代出版转型。清华大学出版社明确强调了新形势下,学术出版与教育出版携手合作、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学术出版与教育出版的融合出版道路,必须从具体专业领域出发进行设计,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并与上下游密切合作,在不同的业务领域研究创新,联合制作大数据时代的优质内容,携手共建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⑪正是秉持这样的融合发展理念,清华大学出版社成功开发了一系列数字资源的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反响不俗。

  大学出版社拥有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和教材资源,在面临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时,学术出版和教材出版只有融合发展,优势互补,利用新技术和既有资源,合力提供全方位、多形态的教学科研服务,互助共建教学科研一体化数字平台,才能保证大学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出版社是整个出版业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⑫学术出版和教材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两大支柱,共同肩负着提升大学社整体效益、促进大学社繁荣发展的重任。学术与教材出版部门应当规避各自为营的情形,树立全局观,共享核心出版资源,合理融合发展,互助互利,优势互补,最终实现“以教材带动学术、以学术促进教材”的目的,为全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强大、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注释:
  ①张宏.教材出版:现状及未来[J].现代出版,2012(9):57-61.
  ②王倩.学术出版,出版的鸡助还是盛宴?[J].中国图书评论,2005(11):3-7.
  ③⑥36王金龙.大学出版社核心出版资源的特点与开发[J].科技与出版,2012(10):29-31.
  ④罗紫初,徐进论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l[l].出版发行研究,2005(1(11):25-29.
  ⑤来耀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研究--关于学术研究与教材建设相结合的一次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85-89.
  ⑦孙玉.浅谈外语学科学术著作出版[J].中国编辑,2010(1):46-48.
  ⑧徐爽.开放的互动:法学教材与学术成果之间[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2):124-126.
  ⑨郭文安.教育学教材编写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1(1):33-43.
  ⑩张世红.新时期英国文学史研究中前幸学者的贡献[J].国外文学,2012(3):29-37.
  ⑪宗俊峰.当教育迈入云端,捍卫出版业自身的链接权[N].中华读书报,2014-11-12,第6版.
  ⑫邬书林.学术出版--中外大学出版社共同的历史使命[J].中国编辑,2007(5):4-5.

来源:《现代出版》2017年第6期(总第112期)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教材征订
公共课类 外语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理工类 医药卫生类 农林牧渔类 电大类 高职高专类
中职技术类 继续教育类 馆配类 其它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