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数字人文研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相关类别图书
作 者:孟建 主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用 途:其他
中 图:
专 业:文学艺术
制 品:图书
读 者:
最新可供书目

战争与文明: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本书读懂30部管理学经典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传播十讲

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文职场英语(第2版)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数字时代的银龄行动——亚太地区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现状调研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书名: 数字人文研究
ISBN:978-7-309-14786-5/C.388 条码:
作者: 孟建 主编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45.00  折扣价:¥42.75
折扣:0.95 节省了2.25元
字数: 290千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数: 258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0-05-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相关评论

内容简介:
数字技术正以人们难以预料的方式介入甚至重构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数字人文正是一种数字技术全面介入人类生活、整合人类生活、改变人类生活最为生动、最为深刻的体现。

本书围绕数字人文研究的内涵、范式、方法、应用、反思等主题,旨在探索数字人文研究的前沿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中国的数字人文研究。书中既有对数字人文研究的“概览与透视”,也有聚焦于数字人文的“争议与反思”;既有国内学者在实践层面对于数字人文的探索,也有更广泛意义上从新媒体文化中去透视数字人文精神内涵的阐释。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目录

前言

一 数字人文:概观与透视
数字人文:媒介驱动的学术生产方式变革 孟建 胡学峰
数字人文的研究现状及其特点 周婧
远读的谱系[美]泰德·安德伍德(Ted Underwood)/著 王瑞娟/译
揭开面纱的数字人文:艺术史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对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理解
[美]艾米丽·斯普拉特(Emily L.Spratt)[美]阿哈迈德·艾尔珈玛(Ahmed Elgammal)/著
于嵩昕/译

二 数字人文:探索与反思
超学科:数字人文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创新 胡学峰 孟建
数字人文研究的争议与反思
——以“华盛顿大萧条”项目为例 刘开阳 董军
“数字”太多,“人文”太少?试析很多人文学者不愿转向数字人文的原因
[丹]荷尔·波茨坦(Helle Porsdam)/著 杨铮/译

三 数字人文:应用与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数字人文实践
——达悟族歌谣之典藏案例分析 郭良文 林素甘 许峻诚
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视角下的上海建筑文化研究 刘刊
格数的魔杖:基于数字智能融合的计算机音乐塑造传播 郑晨予
数字人文视阈下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实现途径 王月
日记文献的数据库化及可视化呈现
——以姚鼐《惜抱使湘鲁日记》为例 黄汉
数字营销对传统艺术馆文化传播的突破与创新
——以台北“蜷川实花展”为例 孙晨茵

四 新媒体文化:阐释与实证的视角
存在与空间:中国新媒体文化创新探析 张瑞兰
数字化时代知识媒介的“图形背景”关系辨析 贾祥敏
智慧城市之眼:公共屏幕传播研究 苏状
虚构的偶像:社会化媒体中的“明星人设”研究 宋哲 张旭
选秀节目的粉丝及其社群建构
——以《Produce101》为例 张羽帆 赵瑜
突发公共事件中网民传播行为研究
——基于2011—2016年间720起事件的实证分析 张旭阳 宋欢迎
医院管理者及医护人员对于移动医疗的认知、使用和需求情况分析
王洁 沙建军 张一斐 邹润雨 张俊 傅华 王帆
社交媒体时代医患纠纷类舆论反转的生成机制探析
——基于“纱布门”和“榆林产妇跳楼事件”的分析 于晶 宋珍珍

精彩片段:
数字技术正以人们难以预料的方式介入甚至重构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正如德国媒介学者基特勒所言:“媒介决定我们的处境。”数字技术进步的后果不能简单诉诸变量之间关系的考察,而是要充分理解技术变革对于人类文明系统性的影响。数字技术发展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在认识论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数字技术介入人类的认识实践中,亦即当下的人类认识不再单纯诉诸感官经验与理性思维,数字技术赋予了人类前所未有地把握整体世界的能力。而数字人文正是一种数字技术全面介入人类生活、整合人类生活、改变人类生活最为生动、最为深刻的体现。也许,这会构成一个人类文明新的“轴心时代”。

数字人文学者一般将意大利耶稣会修士罗伯特·布萨1949年起和IBM合作开展的把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全部著作,以及相关作者的文献制作语词索引的项目作为人文计算的起点。但实际上,建立“字母索引”本身并非一种新发明,早在1230年,人类即已经创造了拉丁文版的圣经的字母索引表。电子索引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电子计算机所具备的搜索和组织功能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超文本”环境,那些原本蕴藏在文本中的结构性的洞见得以浮现。数字人文为人们诠释文本提供了一种“远读”(distant reading)的方式,人类开始拥有“上帝”视角去“俯瞰”文本,这大概就是数字人文的魅力所在。

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世纪之交时,数字人文渐渐成为一门显学,在诸多学科中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如何看待和实践数字人文也成为诸学科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009年前后,数字人文这一概念开始被引入国内学术界,但是至今十年过去了,数字人文对于很多人来说仍是一个有待去蔽之物。尽管国内学术界关于数字人文的论文甚多,但是专著少有。本专辑的编写也是基于填补这项空白的热忱,试图对当下的数字人文研究做一种回顾,也为未来的研究发展垫上一块基石。

收录于本专辑的文章既有对数字人文研究的概观与透视,也有聚焦于数字人文的探索与反思;既有国内学者在实践层面对于数字人文的探索,也有更广泛意义上从新媒体文化中去透视数字人文精神内涵的阐释;既有国外数字人文研究大家的译稿,也有硕士研究生的试论。这些,也许正体现了数字人文本身所蕴含的“融合”精神。数字人文体现的是一种视域交融,是一种打破常规。

具体说来,我和胡学峰合写的《数字人文: 媒介驱动的学术生产方式变革》一文试图阐释媒介技术的变迁对于学术生产方式的变革,媒介技术在此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元效应”。伴随着媒介的数字化进程,学术生产方式也完成了如下转变: 第一,学术生产资料的数字化整合,即数字化这一媒介进化过程对于学术生产的变革首先体现在对于生产资料的重构;第二,学术生产完成了一种跨学科乃至超学科的跨域;第三,从学术生产的运作方式来看,也走向了项目化、团队化、技术化,这是因为在跨学科研究中,任何一个学者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开展广泛的合作;第四,从成果来看,学术产出也愈加多样化、开放化、复杂化。

周婧一文则是细致梳理了数字人文的兴起历史、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特点所在。在对历史和现状的梳理中,作者也指出了数字人文存在的亟待澄清的争议,那就是如何调和数字化与人文性在本质上的矛盾。

国外知名数字人文学者泰德·安德伍德(Ted Underwood)的《远读的谱系》一文则是聚焦于数字人文在方法论上的一种变革,那就是分析人类对于文本的诠释转入“远读”阶段的内在逻辑。在对“远读的谱系”梳理过程中,作者讨论了“远读”方法适用于人文社科研究的可能性。艾米丽·斯普拉特(Emily L. Spratt)与阿哈迈德·艾尔珈玛(Ahmed Elgammal)的文章介绍了计算机视觉技术是如何应用于艺术领域的,以及这种应用对于“审美判断”这一艺术行为所带来的冲击。作者们指出,计算机视觉挑战了这样一种观点,即艺术史学家们普遍认为视觉过程完全是主观的。当机器有能力对画作进行审美判断,并与其他画作进行风格比较的时候,艺术史学家们又当如何去看待计算机视觉技术呢?

我与胡学峰最近刚完成的《超学科: 数字人文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创新》一文,则进一步聚焦于“超学科”的趋势对于社会科学方法论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指出,超学科方法论将通过整合学科和非学科,来最大限度地获得对整体现实世界的认识。而数字人文作为一种超学科的实践,正是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一种创新。

刘开阳、董军的《数字人文研究的争议与反思——以“华盛顿大萧条”项目为例》和荷尔·波茨坦(Helle Porsdam)的《“数字”太多,“人文”太少?试析很多人文学者不愿转向数字人文的原因》两篇文章则是从争议与反思的角度去讨论数字人文的实践问题。刘开阳、董军回应了数字人文常有的三个争议。其一,有学者认为量化研究的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早已有之,作为工具性的使用不必过分强调。针对这种把量化引入人文研究就视为是数字人文的观念,刘开阳、董军指出:“现在的人文研究大多离不开电脑打字、网络通信手段沟通,但这不是数字人文。数字人文项目体现在方法论和组织架构的转变,势必要将技术的内核应用到人文研究的方方面面。”其二,有些学者认为,数字人文将损害人文主义的研究传统,刘开阳、董军则指出:“这类批评者似乎拒绝承认人类与我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技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现状,评论无一例外都是为了保护人文学科不与物质世界相纠缠。”其三,两位作者也对“乐观的技术中心主义者过分夸大数字人文研究的影响”进行了批评。

波茨坦的文章进一步指出,人文学者对于数字人文心存戒心的原因可能在于人文学科被技术/数字所引导或修改。面对这种抗拒,波茨坦指出,数字人文学科可能赋予我们以一种非常具体的方式弥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差距,倡导数字人文的最终愿景是进一步发展文化,进而创造文化,这不亚于第二次文艺复兴。这一颇为大胆的观点,富有相当的学术鼓动性,值得我们关注。

实际上,国内对于数字人文的应用与实践已悄然展开。郭良文、林素甘、许峻诚的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台湾兰屿岛的达悟族歌谣是如何被数字化进而进行典藏的。作者指出:“这样的研究与实践取径,展现了数字人文的核心观点,即融合人文艺术内涵于数字化科技的增值与再现,让阅听人与使用者能以崭新的方式接触文化内涵,用新的媒体技术与传播管道进行人文与科技的互动。换句话说,文化(包括国家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经由数字化、创意加值的手段得以适切地典藏保存,能以创新的方式重新定义与呈现,并且促使人文精神的体现与发扬光大。”

刘刊的文章则是利用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城市建设档案数据和文献数据,通过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可探测海量数据中的建筑实践谱系关系,将半结构化的数据资源应用到城市和建筑文化研究之中。郑晨予一文则是聚焦于在创作环节中运用计算机数字科技进行自动化生成的“计算机音乐”(computer music)。他指出:“在计算机音乐的塑造传播中,数字发挥着核心的融合作用。从本质构成上看,数字演化成为计算机和音乐的本质构成元素,很好地促进了计算机音乐的构成融合。”计算机音乐也成为数字人文的一种典型实践。

王月的文章则是在数字人文视阈下思考了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实现途径。而黄汉的文章可谓是这种倡议的典型实践。他将姚鼐《惜抱使湘鲁日记》数据库化之后,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不同年代图层的叠加,地形地貌的变化、城镇村落的变迁跃然于图上,能够激活日记文献的时空感”,也让研究者能够以多种主题和多种视角对日记予以解读,推动日记文本的细读,并且在这种数据库化和可视化之后,研究者订正文献讹误,实现学术研究新思维的转换。孙晨茵的文章则考察了数字营销对传统艺术馆文化传播的突破与创新。数字化之后,传统艺术的传播也是“如虎添翼”。

不少作者也在数字人文的视野之下对诸多新媒体文化和实践进行了考察。张瑞兰着重考察了新媒介对于文化空间生产的影响,数字技术开始成为一种独立性的力量介入文化空间中。贾祥敏对数字化时代知识媒介的“图形背景”关系进行了辨析。苏状则聚焦于智慧城市之眼——公共屏幕的传播研究。而宋哲、赵瑜、张旭阳、王帆、于晶等人的文章,或对网络文化,或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了考察,但无不是数字人文理论视野的观照或者实践的应用,丰富了当下的数字人文研究。

本书的编写,实际上也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数字人文无论是其概念还是其理论,乃至实践,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数字化的浪潮迭起,“数字化生存”带来的变革性思维和方法论革命,都给我们以越来越大的震撼。在编辑时,正是数字人文的这种复杂性使我们意识到这本书的重要性。我们深感有必要在中国迅速掀起一场关于“数字人文”的大讨论。我们真诚而又迫切地期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尽到绵薄之力。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用了四年多的时间,构筑起中心学术成果的“三重体系”,即形成以国家文化创新论丛(论著)学术引领、国家文化创新译丛(译著)中外汇流、国家文化创新辑刊(学刊)争鸣探索的学术成果格局。论丛系列,我们已出版了《国家形象: 历史、建构与比较》(孟建等主编)等,这本《数字人文研究》则填补了中心在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空白;译丛系列,我们已出版了《海外现行版权法译丛》(张大伟等主编)等;辑刊系列,我们则是在2018年出版了《视觉文化传播的嬗变与前瞻》一书。我们期待更多的海内外学者能够登上我们“文化创新研究”的平台。我们将为你们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

最后,我要向给本书赐稿的各位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同样我也要深深感谢为此书付出心血的胡学峰副主编、徐生权博士。当然,我们更不能忘记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的辛勤付出。感谢你们让本书得以顺利面世。



孟建

2019年11月1日
书  评:
 
其  它: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