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地震前兆识别与地震灾害预警—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理论的形成与应用》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相关类别图书
作 者:金日光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用 途:学术专著
中 图: 地质学
专 业:理学>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
制 品:图书
读 者:该领域研究人员
最新可供书目

战争与文明: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本书读懂30部管理学经典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传播十讲

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文职场英语(第2版)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数字时代的银龄行动——亚太地区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现状调研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书名: 《地震前兆识别与地震灾害预警—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理论的形成与应用》
ISBN:7-05625-2385-7 条码:978-7-5625-2385-7
作者: 金日光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亚膜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340.00  折扣价:¥323.00
折扣:0.95 节省了17元
字数:
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9-10-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相关评论

内容简介:
《地震前兆识别与地震灾害预警》,分15章60节。从汶川特大地震的应急管理思考到汶川特大地震的典型特征;从地球起源再探讨到地壳断裂机理再研究;从地震前兆识别到最新孕震形势分析;从地震测量科学概念到地震预警科学概念,从创建地震预测新学科到地震预测逻辑学意义,都进行了多学科的探索。本书以断裂力学、流变力学,以及与地壳断裂流变相关的固体潮汐力学和岩石塑性流体力学为基础,以动力学加速度、动力学加速量为主要特征,以群子多体对立竞争最可几强度统计力学为主要方法,以地壳断裂前兆临界极限为研究对象,探求地壳应变应力、重力、倾斜等作为地壳断裂前兆的充分必然性,并以实现地震前兆可量化识别为目的,以回归科学理性为己任,尝试构建地震灾害预警技术平台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促进政府提升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满足防震减灾现实需要。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第一章 汶川特大地震激发地震预测预警科学研究

第一节 汶川特大地震考验政府应急反应能力

一、预案启动迅速 政府动员高效

二、社会关注度高 参与积极

三、民心空前凝聚 体现制度优越性

四、灾区重建规模巨大 科学规划体现以人为本

第二节 对汶川特大地震应急反应的思考

一、地震预测水平制约了应急反应能力

二、预警机制的缺乏影响了应急管理水平的发挥

三、地震监测台站的布局和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

四、群测群防在应急反应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发挥

五、前兆观测技术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规范、不断探索

六、前兆观测缺乏识别能力和理论支撑

七、应急反应的法律基础和保障还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

八、“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需要在防震减灾工作中进一步体现

第三节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困惑

一、职责与履责能力的困惑

二、确定性预报与预测不确定性争议的困惑

三、预测预报依据的逻辑困惑

四、多学科交叉与地震学科分置明晰的困惑

五、中国特色与开放学习的困惑

六、坚持测震主导与履行预报职责的困惑

七、法定职责与国际惯例不同的困惑

八、预测“百家争鸣”与预报“一言堂”的困惑

第二章 地壳断裂与地震成因理论的再认识

第一节 传统地震成因理论的局限性

一、宇宙起源的再探讨

二、地球起源的物理化学过程再探讨

第二节 从材料科学看地震成因的物理化学特性

一、流变力学特性

二、地球表层熔体的高粘弹性

三、地球自转产生向心爬杆效应

四、重力位能与释能

第三节 材料断裂力学的启示

一、材料断裂过程与应力的关系

二、材料断裂过程的应力极限

第四节 地壳断裂的力学特征

一、板块运动不是地震的主导成因

二、地壳断裂的力学特征

第三章 “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理论探讨

第一节“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的概念

第二节“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一、基于帕斯卡里连通原理的突发性震荡理论

二、基于流变断裂力学的大陆断裂带成因理论

三、基于固体潮汐规律的应力-应变加速动力学理论

四、基于材料断裂力学的断裂临界识别方法

第三节 地震前兆过程的“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划分

一、短临加速增量过程

二、僵持缓静过程

三、迫震过程

四.临震

第四章 群子统计理论在“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群子统计理论概述

一、欧美三大统计力学的局限性

二、群子统计理论(国际学术界又称“第四统计力学”)简介

三、第四统计力学的基本方程式的推导

四、定理及引理的证明

第二节 群子统计理论多学科应用简介

第三节 地壳应力应变的群子类型及其分析

一、地壳应力应变震荡的规律探讨

二、地壳应力应变的群子类型及其分析

第四节 群子统计理论在地壳断裂前兆识别上的应用

一、负正应变的竞争过程与最可几强度

二、地壳断裂前兆的理论分析

三、群子参数统计方程在地壳断裂前兆识别上的应用

第五章 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条件与地震的逻辑关系

第一节 地壳内应力与固体潮汐作用力之间的竞争关系

一、地壳内应力对固体潮汐作用力的抑制

二、四种危险度的定量表现形式

第二节 地壳应力与地壳断裂的观测方法

一、地壳应力观测

二、地壳应力观测、地壳断裂监测与地壳断裂位移遥测的方法比较

第三节 传统应力应变的临界识别方法探讨

一、光滑曲线法

二、潮汐应变曲线的细观法

三、波动曲线差分直观法

第四节 群子统计理论在应力应变临界识别上的应用

一、基本概念

二、群子统计理论在应力应变临界识别上的应用包含三个要点

第六章 汶川特大地震的应力应变前兆识别

第一节 汶川特大地震应力应变的空间前兆识别

一、钻孔应变观测台站的分布

二、汶川特大地震的应力应变的空间力学前兆识别

第二节 汶川特大地震应力应变的时间前兆识别

一、应力应变危险度群子参数的确定

二、汶川特大地震前应力应变前兆与时间的关系

第三节 汶川特大地震应力应变的强度前兆特征

一、地震强度识别的统计力学方法

二、汶川特大地震的强度力学统计参数特征

第四节 汶川特大地震概率的动力学探讨

一、传统b值方法研究中期地震预测的局限性

二、两种孕震动力学模式

三、运用“地震动力学概率理论”探讨汶川特大地震的时间和强度

第五节 汶川特大地震的典型意义探讨

一、“地震预测模型”的尴尬

二、历史震例存在典型意义和非典型特征

三、汶川特大地震的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典型意义和非典型特征

第七章 汶川特大地震的重力前兆识别

第一节 中国重力场监测与研究现状

第二节 汶川特大地震的重力法前兆识别原理

一、重力曲线特征

二、重力加速值的点阵分布体现地震前兆量化特征

第三节 重力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的临界识别方法

一、以24小时为单位的重力加速值点阵分布特征

二、从日报表和危险度参数上识别地震前兆

第八章 汶川特大地震的地倾斜前兆识别

第一节 地倾斜观测现状与地倾斜观测原理

一、地倾斜观测现状

二、地倾斜观测原理

三、地倾斜变化的加速速率

第二节 南北方向倾斜观测临界识别

一、2008年1月~3月汶川地倾斜观测台南北向的加速值日报

二、2008年4月27日起汶川观测台南北方向地倾斜异常状态的加速值

第三节 汶川特大地震前东西向地倾斜加速量化识别

第四节 汶川特大地震前兆的重力和地倾斜识别对比

第九章 “砂层应力”观测及其临界识别

第一节 砂层应力物理模型的提出

一、单一震源作用下的孕震物理模型

二、多震源作用下孕震物理模型

第二节 砂层应力观测的地震前兆

一、正常的日变规律

二、地震的五个阶段

第三节 砂层应力方法对汶川大地震前兆的解析

一、2007年11月1日至2008年5月12日电位信号(mV)与日期关系

二、短临过程(2008年4月11日~5月12日)

第四节 群子统计理论对砂层应力仪观测数据的定量解析

一、西集砂层应力分析

二、昌平砂层应力分析

三、对旧金山砂层应力反映汶川地震前后异常的解析

第十章 地震前兆观测与地震前兆识别

第一节 地震前兆与地震前兆观测

一、地震前兆

二、地震前兆观测

第二节 地震前兆观测与地震前兆识别现状

一、我国地震前兆观测现状

二、我国地震前兆识别现状

第三节 地震前兆识别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持

一、地震前兆识别与地震成因理论密切相关

二、地震前兆识别技术的理论支持

第四节 汶川特大地震前兆回顾性识别研究的误区

一、回顾性识别与前瞻性识别的本质区别

二、汶川特大地震前兆回顾性识别研究的误区

第五节 前瞻性识别——趋势识别

一、趋势识别的特征性前兆

二、趋势识别的方法探讨

第十一章 地震预测与地震预测理论探讨

第一节 地壳“自组织”现象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

一、地壳内部“自组织”的不确定性

二、“自组织现象”的确定性

三、“自组织现象”与“耗散理论”

四、“自组织现象”的加速特性是地震必然逻辑过程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 地震预测理论框架概要

一、预测努力与预测实践的差距

二、地震预测理论缺失

三、地震预测理论及其框架概要

第三节 基于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的震例研究与分析

一、汶川特大地震再研究

二、攀枝花地震、四平地震、忻州地震与汶川地震的比较研究

第十二章 中国大陆地区2009年孕震形势的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分析

第一节 运用“地震动力学统计方法”探讨2009年中国大陆地区孕震形势

一、汶川特大地震回顾性预测研究的启示

二、我国四周的地震触角区与大陆地震关系的探讨

第二节 首都圈孕震形势动态跟踪研究分析

一、汶川特大地震标志我国大陆地区进入地震活跃期

二、首都圈地震孕震形势

三、应力应变加速状态出现反复

四、西集“砂层应力仪”对首都圈孕震形势的解析

第三节 通化、徐州和襄樊台应变数据参数异常态的量化特点

一、通化、徐州从2009年初开始构成了相互呼应的应变加速异常带

二、2009年4月16开始通化、徐州挤压应力加速积聚被拉张应力松弛耗散

三、值得关注的襄樊应变台数据最新情况

第四节 中国历法对地震预测的参考价值

一、中国历法

二、中国历法与地震时间的概率关联性

第十三章 地震前兆识别与地震预测方法的反演与应用

地震前兆识别的依据、方法和目的

一、地震前兆识别的依据

二、地震前兆识别的方法应用

三、自然界最佳黄金分割原理的启示

四、地震前兆识别的目的

第二节 空间三维参数与地震前兆状态

一、一维参数所反映的汶川特大地震前兆状态

二、二维参数所反映的汶川特大地震前兆状态

三、三维参数所反映的汶川特大地震前兆状态

第三节 三维参数量化地震前兆危险状态的反演应用

一、清晰反映汶川特大地震前兆的应变台站

二、地震前兆远程关联现象普遍性的探讨

第四节 复合群子参数与地震灾害预警时机反演

一、复合群子参数提供孕震状态进入短临危险态的台站

二、复合群子参数提供孕震状态进入临震高危态的时间概念

第五节 三维参数和复合参数提示地震灾害预警时机的比较

一、两种应变的竞争状态

二、固体潮汐作用的背景

三、孕震强度的变化

四、地震前兆短临危险态的量化特征

五、地震前兆临震高危态的量化特征

第六节 应变数据识别方法的应用

一、应变数据背景

二、应变数据时效

三、应变数据识别方法的应用

第十四章 地震前兆观测与地震灾害预警

第一节 地震前兆与地震测量

一、地震测量相关概念的共性与差异

二、地震测量相关概念是技术方法和理论体系的标志

三、大地运动速率监测与大地运动位移遥测

四、电场、磁场、热场、气象场与地震前兆

第二节 传统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的概念误区

一、传统自然现象预报概念的误区

二、预测概念的科学意义

三、地震预测预报概念回归科学理性的必要性

四、地震预测能为与地震预报不可为

第三节 传统地震测量技术概念的局限性

第四节 地震灾害预警概念

一、预警概念的科学定义

二、地震预报与地震灾害预警的本质区别

三、地震灾害预警是最佳报平安的技术平台

第五节 地震灾害预警的防震减灾意义探讨

一、地震灾害预警是防震减灾的科学途径

二、维护社会稳定也是一种减灾效益

三、地震预警机制的减灾效能

第六节 地震前兆识别与地震灾害预警

一、特征性地震前兆及其特征体系

二、地震灾害预警技术

三、地震灾害预警体系构成

第十五章 我国地震前兆台网与地震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第一节 地震前兆台网与地震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防震减灾行动的迫切需要

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地震科学探索的必要条件

四、维护社会稳定的科学依据

地震前兆台网与地震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一、地震特征性前兆观测可量化识别

二、地震前兆识别方法与地震灾害预警体系具有实现智能化的技术条件

三、地震前兆台网与地震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的战略时机已经成熟

第三节 地震前兆台网与地震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一、专业研究与专业预警

二、紧急避险与公共预警

三、专业研究与应急管理相结合

四、区域预警与集中预警相结合的应急管理格局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