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中国文化概论(第3版)》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图书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图书专栏
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中国文化概论(第3版)》
2024-05-27 13:24:15  来源: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概论(第3版)》(订购

李建中 主编 袁劲 副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4年4月出版

中国文化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李建中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第3版)》在讲到“文化”一词来源时,引用了《周易·贲卦·彖传》的描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刚美与柔美交相错杂,这是天的文采,文章灿明止于礼义, 这是人类的文采,观察天的文采,可以知道四季变更及其规律,观察人类的文采可以推行教化以促成天下昌明。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 紧密相连,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以“文明教化”或“以文教化”为要义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内涵。

  实际上,“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并不很流行;而“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的阐释,他将“文化”界定为“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泰勒强调了“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含义,与中国语言系统的“文化”有相通之处。

  沉浸在千年历史的浩瀚长河中,传统文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映照出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从唐诗宋词的诗意抒发,到京剧昆曲的音韵流转,再到书法绘画的意境深远,传统文化无不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传统文化,跨越千山万水,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心灵归属。不论是庄子笔下的齐物之美,还是孔子阐述的仁义之道,亦或是墨子提倡的兼爱非攻,乃至魏晋时期的“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的豁达自洽,这些理念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为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编者语

  本书是编者李建中先生在武汉大学任教二十多年后所编著的通识教育教材,对于拓宽高校学生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曾说:“在高校任教二十多年,接触过许许多多的青年学生,他们的性情、才气、爱好等或许因人而异,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系统而深入的了解则大体相同,这当然不是学生自身的责任,而是他们为适应现行考试制度所付出的代价。上大学以前,过重的负担,单一的目标,使得孩子们无缘亦无暇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进大学以后,要应付各种课程,要考英语四、六级,要恋爱或者考研,然后是找工作。如果是学文科,或许还会翻一翻语孟老庄;如果学理工科,则继续与传统文化绝缘。有学生告诉我,他们所阅读过的传统文化典籍,仅限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篇目。一个用汉语言思维和交流的大学生,对祖国文化缺少基本的知识储备和义理领悟,既谈不上陈寅恪所说的“了解之同情”,更不可能理解冯友兰所说的“旧邦新命”,这对于他们日后做人做事显然是有负面影响的。”

本书特点

  思考题:本书在每一章节后设置思考题,以供同学们在学习正文内容后,可以巩固自身所学,对中华文化有更深了解。

  关键词:本书在每一章节正文后,设置关键词,每个关键词都有着细致的描述和严谨的注释,便于同学们理解一些较为模糊的概念。

  全面系统:本书在对中国文化进行讲解时,涉及了中国文化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学术、审美、民俗、科技、器物等。除了对中华文化细致入微的介绍之外,本书最后一章还提到了对中华文化现代化的一些思考包括西学东渐,文化重建,关键词研究等诸多新的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主要类型、理论要义及精神品质,真实而深刻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力求用现代眼光观照传统文化,探求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其具体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学术、审美、风俗、科技、器物等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当代文学史的史学观、逻辑建构、时空观念等理论问题进行宏观阐释,对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叙述、创作潮流、作家作品进行微观分析,有益于读者全面了解当代文学史的诸多问题,该书的出版将弥补当代文学史系统研究某些方面的空白。

来源: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内容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联合百家大学出版社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图书专栏” (2023.05.24 11:57:29)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