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南京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之际,南师大出版社推出《随园大家》丛书,为该校各学科代表人物每人写一本传记,其中之一便是《风与火:陶行知》。
陶行知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17年。那年秋天,陶行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修完博士课程归来,实践他入哥大第二学期时对来美网罗精英的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郭秉文的应诺,到南高师任教育学专任教员。翌年,陶行知在代理教务主任的职位上,在他的亟力主张下,南高师添设了教育专修科,教育学遂由专业课程走向专业学科。
20世纪20年代初叶,国立南高师升格为国立东南大学;50年代初叶,新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教育学科归入南京师范学院即如今南京师范大学,陶行知被南师大人奉为教育学科的鼻祖,由此而来。
陶行知与南京的渊源则还要往上游走。陶行知本是安徽的“土特产”,老家在皖南歙县县城以西、丰乐河畔的黄潭源村。他出生在那里,死后,没有叶落归根,而是埋在了南京。陶行知对南京情有独钟,他的中学、大学都是在南京读的。留学归来后,就在南京工作了。陶行知有一句话常挂在口头上,说是:“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的一生,轰轰烈烈做大事的一生。而在他一生中,所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可以说是在南京,南京市近郊的劳山,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死后,他就埋在了曾寄寓了他人生伟大的理想、曾浸润了他无数的心血和汗水的劳山脚下。他的双亲、发妻、胞妹也都安葬在那里,五坟合一。所以说南京是陶行知的第二故乡,并非夸张的套语。南京人对于陶行知,也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从业内到界外,从青壮到妇孺,从知识分子到引车卖浆者流。
这么一个与南京、与南师大有着如此非同寻常联系的人,由南师大的作者来为他作传,不仅是应当的,也是合适的。而作者为了写陶行知,也没有停留于对陶行知现成的、已然的了解水平上,他除了在脆黄的故纸堆里仔细翻拣外,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到陶行知的故乡去,到他出生以及少年成长的地方,到他出走的山间,行走在他早年奔波的石板路上,静心扪触他脉搏的律跳,感受他当年思想的萌动,而终于写出了这本真切感人的陶行知传。
陶行知不是书斋里的教育家,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一位“教育社会活动家”,是一位伟大的理想实践者,他终身从事大众教育,眼光一直宽广到全国,所以他的经历十分丰富,丰富的还有他的感情。这样一位传主,非三五十万字的篇幅,难以述尽他的人生。可是该丛书只能容十几万字,故而作者撷取陶行知一生中最重要的几段经历,加以浓描重彩,总结并确定了陶行知性格中最显著的两个特点——“风”与“火”,紧紧围绕并突出表现,使陶行知的形象得以鲜明的展示。
陶行知研究可谓“显学”,陶行知传记很多,而《风与火:陶行知》列于其中,有它自己的特点,简言之,即“写人性”。它与以往陶行知的诸多传记不同,在对大量史料进行爬梳剔抉、深入细致考证的基础上,将打量传主的眼光由单纯考察其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扩展到对他这个人及整个人生的考察。作品采用评与传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对教育家的陶行知教育贡献的客观评价,又有对性情中人的陶行知丰富经历的真实描写。作者以特别的目光,善于从细微处发现传主人生的重要信息,尤其对于其内心世界的探究,堪称独步。作品以细腻而生动的笔法,将传主迥异于常人的五彩人生娓娓道来。力在写出一个伟大的陶行知,还原一个真实的陶行知,呈现给读者一个血肉丰满的陶行知,表现出一代教育大家的精气神,使作品具有了较强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源自:《出版参考》2012年12月下旬刊)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