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媒体发挥着“政府监督员”的作用,新闻媒介在国内事务、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在其邻国建立了诸多“倒萨电台”,不停地揭露政府丑闻等,使一些伊拉克士兵逐渐地涣散了斗志,很快丢掉了战争。本文摘自《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国庆。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媒体影响外交决策的典型例证。从前期的战争动员、舆论氛围的营造、传媒战和心理战的参与,到后来的反思与质疑,既表现出媒体与政府相互依赖、相互利用、相互制衡的关系,也反映出媒体所具有的独立性和理性态度。 伊战的推手和特殊的“战争武器” 在布什政府作出发动伊拉克战争决策的过程中,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体现得十分明显。事实上,从布什政府开始酝酿伊拉克战争之际,美国媒体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宣传,从妖魔化萨达姆政权,到宣扬战争的必要性,不一而足。 在伊拉克战争前夕,《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主流媒体都以专栏、社论等形式支持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认为伊拉克战争不可避免,布什总统正在努力使世界变得更加安全,以此来为布什政府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进行辩护,CNN、FOX 等电视台更是连篇累牍地进行全方位报道,以电视画面打动受众,使之相信推翻萨达姆政权是必要和迫切的,而全球范围内声势浩大的反战示威游行则只是作为点缀性新闻出现。不仅如此,一些媒体人士还因持反战观点面临失业的威胁,而NBC 更是以“在战时有损公司的公众形象”为由,封杀了菲多·多纳休的访谈节目,因为该节目邀请了一些反战人士。 在美国媒体的宣扬下,伊拉克战争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经过美国媒体的新闻包装,萨达姆政权成了无恶不作的邪恶政权,推翻它无异于替天行道,而萨达姆政权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恐怖主义的联系,更使得布什的伊拉克战争具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在媒体的宣扬下,美国外交的议事日程逐渐从是否应当推翻萨达姆政权,转为怎样打伊拉克战争。 美国媒体在推动政府的伊拉克战争决策方面,还起到了加速器作用。可以说,1991年海湾战争中CNN 的成功给了各大媒体以极大的启发,它们很清楚,如果能在战争中有出色表现,就会大大提升影响力,也会带来更丰厚的经济效益。由于便携式数码摄像机的出现,战地记者可以直接把战场画面传送回国内,这意味着对战争的直播成为可能。尽管在伊拉克战争中战争直播受到了五角大楼的很大限制,但仍然堪称媒体的一场“革命”。在一些人看来,这是电视史上规模宏大的新闻盛会,在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以及具有摄影、摄像功能的手机的支持下,战争的每个细节都将暴露无遗。从新闻的角度看,伊拉克战争成为了一场全新的战争,它会使人真切地感到:血腥就在身边。为了报道伊拉克战争,《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可谓是倾注全力,仅《洛杉矶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报业联合体就出动了60名文字和摄影记者,其规模几可与路透社的90人相比,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达到了滚动播放的程度,这也使得传统媒体获得了对战争报道的更大的影响力。 媒体的积极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布什政府的战争决心,使其坚信,一旦开战,民众将会压倒性地站在政府一边。为此,在面临外界的反对时,仍坚持己见,要将伊拉克战争进行到底。不仅如此,媒体还把民众吸引到了伊拉克战争的一个重要特征上,那就是它关系到反恐和国家安全,而这正是对美国民众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尽管政府未能证实萨达姆政权与基地组织的联系,也未能发现自己所称的萨达姆掩藏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对萨达姆政权的妖魔化还是使大多数美国人相信,它对美国的安全和世界和平是个巨大的威胁。可以说,至少是在初期,美国媒体帮助政府做通了民众的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战争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与海湾战争不同,在伊拉克战争中,网络成为报道和影响战争进程的新手段,在设定议程和推动战争决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网络大幅度地拉近了人与战争的距离,成了人们得到战争消息的最便捷的途径之一,而且通过网络,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媒体也有机会迅速得到第一手的材料,即便是在很遥远的地方也能如同在巴格达城区一样身临其境。各大通讯社成为了网络的信息供应大户,由于有了网络,美联社等通讯社的新闻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其他媒体和受众,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战事的进展。借助于互联网,美国各大报纸也有了新的传播方式。以往,报纸只能通过日报或者特刊和号外的方式报道战争新闻,现在,由于各大报纸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可以把最新的报道及时通过网站传播开来。 在“心理战”和“信息战”方面,美国媒体也无形中帮助了布什政府。事实证明,掌握媒体优势并且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的国家不仅可以把己方的伤亡减小到最低的程度,甚至可以出现不战而胜的战争结局。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的气势在媒体的渲染下显得空前强大,这给了伊拉克军队以信心上的巨大打击。而在战前,经由媒体的宣传和鼓噪,人们更是普遍认为,这将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美英两国政府更是希望以此在心理上击溃对手。 在战争期间,媒体还被当作“士气炸弹”,起到了鼓舞己方士气、涣散对方人心的作用。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在伊拉克邻国建立了诸多“倒萨电台”,每天不停地播送节目,有时事新闻、流行音乐、体育消息以及揭露伊拉克政府丑闻等节目,使一些伊拉克士兵失去了对自己领导人的信任,也逐渐地涣散了斗志。事实证明,美国军方在媒体协助下采取的一系列心理战十分奏效,既赢得了人们对其作战行动的普遍支持,又使得伊军士兵萌生了对伊拉克领导人的不信任情绪,以致思想涣散,情绪抵触,无心恋战,很快输掉了战争。 在营造“战争的迷雾”方面,美国媒体也与军方精诚合作。像当年诺曼底登陆一样,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的日子里,美国媒体散布了各种各样的消息,其中许多消息都是自相矛盾乃至莫须有的,不用说是公众,即便是一些被派往海湾的资深记者也摸不着头脑。而这正是五角大楼希望看到的。 美国媒体在帮助政府打赢“信息战”方面所下的工夫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方面,美国媒体大吹战争风,似乎战争不可避免,美军势在必得,但它们在开战时间和战争“脚本”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伊拉克方面没有像当初对“沙漠风暴”那样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并很快陷入被动之中,但由于对美英作战方式和可能的开战时间不甚明了,给备战增添了不小难度。另一方面,像1991年一样,美国媒体几乎每天都在向巴格达释放战争有可能避免、至少会被推迟以及和平尚有希望的烟幕弹,即便他们心里很清楚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这在客观上迷惑了萨达姆政权,使其在放弃导弹等方面作出了错误判断。 媒体与政府在伊战问题上的默契 在战前和战争初期,许多美国媒体都扮演了政府吹鼓手的角色。自布什政府将战争矛头指向伊拉克时起,就有十几家报纸强烈支持把“政权变更”当作唯一能使伊拉克解除武装的方式,其中包括《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纽约邮报》、《纽约每日新闻》、《波士顿先驱报》、《达拉斯晨报》和《芝加哥太阳时报》等。这些报纸的评论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对日益加深的危机的解释以及对萨达姆的妖魔化方面惊人地一致,并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反战意见。 爱国主义情绪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力。像1991年海湾战争一样,美国媒体在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加入了大量“爱国主义”的感情色彩。例如CNN记者总是从美国立场出发说话,在乘坐美国坦克突进时也会兴奋地呼喊“向前冲”;FOX则是围着美国军队转;大多数前线记者都用“我们”代表美军,报道明显偏颇,牺牲了新闻的中立原则,结果削弱了自己的公信力。 媒体这样做也有经济考虑。现代战争常常使媒体成为大众的宠儿,媒体在战争中不仅能够获得大笔广告费,其中的一些媒体还会因对战争的成功报道而在战后获得更大、更长久的收益,最有代表性的便是CNN。在海湾战争中,CNN进行了“实时报道”,在战争进行的同时,通过每日24小时的报道,把战争的最新情况不断地传递给全世界的受众,给人一种客观、公正、全面的感觉。受众可以通过CNN 最快地了解到战争进程,就连美国总统、国防部长等高级官员,都把CNN作为了解战争进展情况的重要根据。各国领导人和外交官都很重视CNN 的报道,并愿意接受其采访,甚至拒绝西方传媒采访的萨达姆也接受了CNN的采访。由于在海湾战争中的出色表现,CNN 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媒体,其后的经济收益也不可估量。 但这也只是“成功”的一部分,更大的成功属于整个媒体集团。美国目前全国有近1600种日报、8800多家电台和8900多家电视台,如此庞大的媒体市场却被少数几家大公司瓜分,这些大公司经营的并不只是媒体,还有娱乐业、体育产业、旅游业、酒店业、餐饮业乃至能源业,一些公司与军工集团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媒体本身的广告收益之外,伊拉克战争所带来的能源、军工及其他方面收益,有相当一部分落入了媒体集团的囊中,而这种经济因素,则成了美国媒体至少是在伊拉克战争初期与政府配合默契的重要推动力。 公众舆论对伊拉克战争进程的影响 在伊拉克战争初期,倒向布什政府的公众舆论对布什的伊拉克政策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反过来影响了美国媒体的报道。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的公众舆论成了传播学专家们所定义的“团结在国旗周围”的典型:开战之前的3月中旬,有59%的人支持这场战争,战争爆发后的3月22日支持战争的则升至72%,而布什的支持率则从58%升至71%。这对布什政府下决心将伊拉克战争进行到底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也促使美国媒体更多地对伊拉克战争进行正面报道。 然而,随着伊拉克战争陷入僵局,美国公众舆论发生了变化,这使得美国媒体和各界开始反思战争,也进而影响到美国政府的伊拉克政策。在这其中,博客所起到的反映民意、影响战争和政府决策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 博客的普及和发展使其在伊战期间成为重要的信息源。在《我们媒体》一书中,《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摩以“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作为副标题,诠释了这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而在伊拉克战争中,“人人都是爆料王”,博客、BBS论坛、电子邮件、MSN,都成为主流媒体即时新闻的重要消息源。在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有些战地记者无法触及的地方,网民记者却为受众甚至主流媒体提供了大量真实和翔实的信息来源。曾在美联社供职的克里斯托弗·奥尔布里顿就是一例。他的名为“重返伊拉克”的博客,拥有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名固定读者,其中多数来自中东和欧洲国家。在奥尔布里顿的博客文章中,常常会有类似“离伊拉克边境10公里处”、“离基尔库克还有15分钟路程”这样的导语,更使读者感受到了浓烈的硝烟气味和紧张的战争气氛。除了这些现场报道之外,奥尔布里顿还对伊拉克重建中的种种弊政,以及美国政府对伊拉克人死难的漠然表示了不满,这些在民众和媒体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伊拉克人在用博客传递真实信息之余,也对伊拉克的未来和美国的伊拉克政策提出了很多希望,成为影响美国媒体报道和决策的“外部力量”。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在现实生活中饱受战争磨难的伊拉克平民,纷纷开设博客,在网上与他人分享对生活的感受和对国家变化的看法,在网络世界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他们的博客也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伊拉克民生的重要窗口。 公众舆论对伊战的影响,也体现在选举上。回顾2006年的中期选举,人们不难发现,公众舆论对选举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直接影响到最终的选举结果,也形成了对决策者的巨大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在2008年大选中,公众舆论再次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产生影响。从初选开始,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便坚定不移地打起了“伊拉克牌”,他在伊拉克战争上的一贯立场,以及改变布什政府伊拉克政策的决心,吸引了大量的选民。可以说,奥巴马赢得2008年的总统选举,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鲜明的伊拉克政策有关。 尽管人们曾担心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时所承诺的外交政策的改变未必都会兑现,但事实证明,公众舆论通过媒体所施加的影响,还是会起到一定的效果,这一点,在奥巴马赢得大选后表现得就尤为充分,他不但把美国的外交工作中心转移到了阿富汗,还积极兑现了从伊拉克撤军的承诺。2009年2月27日,奥巴马宣布,美国将在未来18个月内从伊拉克撤离大部分军队,结束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