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获奖与先锋——评《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获奖与先锋——评《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
广林
2003-01-22 15:08:39 来源:
手头上有一部新近出版的论著《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蔺海波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0月版。下文简称《研究》),书中的序是谭霈生先生写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让人印象颇深:“在这10年间,正常的戏剧批评隐逸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红红火火的‘炒作’,它的无标准、无原则的吹捧之风无益于创作实践,又因失去‘诚信’而为群众所厌恶。一个急迫的问题是,欲发展戏剧创作与演出,需要戏剧批评的积极参与。”这段话当然是有感而发,不过它所指责的事实在戏剧圈内早已是见怪不怪,但对圈外人士倒有可能还是一件秘密。实际上,如果将这“家丑”外扬,恐怕只会博取非戏剧工作者们的巨大同情,因为戏剧的“边缘化”生存现状,已经让批评变成了一件多多少少有失“厚道”的事情。戏剧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对那些花了十几万甚至上百万的演出“恶语”相加、刀砍斧劈,就成为罪过了。譬如,对电影《英雄》你不妨贬之又贬,但对那出冠之以“武侠话剧”的《英雄》还是“违心”呵护为好。谁让戏剧是弱者呢!
但是,批评难免有坚守自己品格的时候,像这部《研究》,谭先生对它的评价是:“作为十年戏剧综评性的学术著作,体现了戏剧批评应有的品格。”而批评一旦恢复了应有的品格,较起真来,其结果就会让戏剧有些难堪。90年代是上个世纪的历史了,在那10年间,中国戏剧都留下了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提给圈外人士实际上更有趣一些。如果按常识推理,一个充满创造力的行业在10年的时间里是完全有可能创造出某些奇迹的,但这种逻辑不能强加在戏剧身上;你同样也不能因为“中国入世了,足球出线了,奥运申办了”,就来想象戏剧的光荣。《研究》一书的残酷性在于,它告诉人们的是这样一个真相:90年代,中国戏剧乏善可陈。蔺海波的论著洋洋洒洒20余万言,但从他重点论述的对象来看,90年代中国戏剧值得一提的剧作者似乎只有两个人——杨立民和过士行,导演倒有三四人,孟京辉是其中的一个。至于作品,论著作者倒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剧目清单,都是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的剧目,估摸有几十部,不过被作者视为具有代表性的只有三部——《死水微澜》、《生死场》和《地质师》。90年代的中国戏剧在这里变得非常简明。
《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它给人们提供了两个关键词来检索那10年的戏剧历史。譬如“主旋律”。弘扬主旋律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非常正确、非常及时的文艺政策导向,但用心良苦的政策在戏剧界往往被有些人落实成“用心庸俗”的对策。为了获奖以及获奖后所能得到的种种实利,戏剧创作便蜕变成了种种可笑的迎合。《研究》一书中摘录了这样一段文字,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于此——这是一位戏剧评论家的看戏体会:
同事邀我去看戏,落座后就等开演。细读印刷精美的说明书,越读越觉得有问题。戏是写下岗工人的,但其内容介绍却让你产生了这样的印象,下岗比不下岗好。下岗了,就有机会;不下岗,行吗?于是,让人生疑,这出戏是写给下岗的或面临下岗问题的人们看的吗?如果不是,它是为谁而演的呢?
暗下来的剧场被数十盏新闻灯照个透亮。剧场响起了工作人员对观众的呵斥:“坐下!坐下!”一些人从贵宾室踱步登场了,旁若无人,嬉笑交谈,握手寒暄。显然,他们是制作人心目中的上帝。
90年代戏剧如果还有热闹的时候,那就是在地方剧院(团)进京展演的时节。那时候,戏剧行业人士难得相聚,免不了知新和叙旧,谈笑宴宴,但热闹是他们的,与观众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展演戏剧中的绝大多数尽管一板一眼弹奏着他们所理解的“主旋律”,但由于跑了调,也就只能在自家人这里自娱自乐了。
还有一个关键词能够帮助人们认识90年代戏剧的另外一种面貌。譬如“先锋戏剧”。孟京辉是与这个语词紧紧相连的一个人物。戏剧界如果有“英雄”的话,那恐怕就算是孟京辉了,一是因为媒体对他有兴趣,二是因为他的戏有观众所以媒体对他有兴趣。孟京辉是高举先锋大旗的,他倒没有往获奖戏剧那边挤。获奖戏剧是有着浓郁中国本土特色的戏剧现象,而先锋戏剧却有着西方戏剧的理论及实践背景。尽管就像“主旋律”会被庸俗化为获奖一样,“先锋”在孟京辉那儿后来也被打造成了迎合时尚的招牌,但是因为有了孟京辉以及“孟京辉们”的戏剧实践,90年代的中国戏剧才不至于与国际戏剧潮流断绝了联系。这是孟京辉们之于中国戏剧史的价值。《研究》一书辟专章来讨论孟京辉的戏剧创作,由此可见,孟京辉被作者视为了90年代戏剧屈指可数的几个成果之一。作者对孟京辉的戏剧实践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结论——他依靠“粗俗的戏剧”,打破了当代剧坛“僵化的戏剧”;他试图达到“理想的戏剧”和“直觉的戏剧”,但目前还仍然停留在“打破”阶段。这个结论的出奇之处在于,论者指出了孟京辉与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在戏剧思想上的承袭、借鉴关系,这是我此前还不曾见到的分析。当然,孟京辉也许会对此不以为然,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先锋戏剧”现象的存在,使《研究》一书在面对贫困的90年代中国戏剧时有了可供学术探讨的对象。
“主旋律”和“先锋”是《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为人们准备的两个审视过去10年戏剧历史的关键词语。奇怪的是,这两个本来并不矛盾,而且完全能够团结、互补的概念,在戏剧实践中却是不相往来。当“主旋律戏剧”变形为“获奖戏剧”,当“先锋戏剧”市场化为“时尚戏剧”,戏剧界就分化了:一者说宁可取媚时尚,也不盯着获奖;一者说哪是什么时尚,不过剽窃西方,反正是谁看谁都难得顺眼。戏剧尽管无可挽回地边缘化了,但圈子里依然有“戏”。《研究》一书的封底有黄维若先生的一句评价,是这样写的:“手头如果有这么一部书,对于认清自己和了解我们现在的戏剧大环境,是很有帮助的。”我想,这是蔺海波这本书的价值之一。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1.22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