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战告捷》——“战争”系列小说是薛忆沩最新的短篇哲理小说集。共收入12篇短篇小说。在这本书里,个人与历史的冲突是薛忆沩着力探索的主题,而“战争”则提供了进入这个主题的特殊通道。
无论是《首战告捷》和《上帝选中的摄影师》中的“战争”故事,还是《一段被虚构的掩盖的家史》中的“故事”迷宫,抑或《通往天堂的最后一段路程》里的“探究”叙述,在作者双面隐喻的叙事手法下都呈现了存在困境中个体的心理状态。
与直面死亡而获得向死而生的生存方式不同,《首战告捷》中心灵苦闷的“苦思冥想者”,从起初认为“走出去”是最重要的事情到最后意识到“回到哪里”才是重要的事情,这种转变呈现了死神笼罩下生命积极的意义。生之本质在于死,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恐惧。死亡并不是存在敞开的唯一可能,正如死亡可以照见存在,欢乐也同样可以使存在呈现。这样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存在主义。
后记 “重写的革命” 重写完“战争”系列小说之后,我将其中的《首战告捷》等三篇与“革命”密切相关的作品传给了小说家瓦当,他有意在一本将由他主编的新杂志上刊用。两天之后,我在邮件里好奇地询问,这一组作品将会被冠以怎样的标题。小说家的回复充满了智慧和自信。他说他为它们选定的标题是“重写的革命”。
还有比这更切题的标题吗?“革命”是决定中国历史的关键字,也是我这一组作品的共同主题。这个共同主题将我的写作一次次带进了“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一次次触到了生存的荒诞和生命的硬伤。这些作品因此成为了一种对“革命”的重写;而“重写”本身也是一场革命:革写作之命以及革写作者本人之命。它起因于我个人与语言的复杂关系,或者说起因于我对语言的苛求以及语言对我的苛求。它是我充满艰难险阻的文学探索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重写的革命”这样一个双关的标题锁定了上面的这些意思。好!很好!
现在,我就以《首战告捷》为本,举两个“重写”的实例,看看这场不用流血的“革命”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又到底有没有意义。
小说原来是这样开始的:
“现在我终于在回家的路上了。”将军兴奋地说着,指示吉普车转入一条狭窄的土路。
我首先看到了这句话最后面的问题。吉普车即将转入的是一条“土路”,这岂不是暗示着吉普车现在所行驶的不是“土路”?!这暗示显然与故事发生的时代(解放初期)相矛盾。我被这矛盾激怒,首先愤然删除了“土”字。但是,重读经过这“土”改的句子,我发现它的意象少了,韵味没了,节奏乱了……一句话,我的“土”改虽然淡化了原来的矛盾,却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进一步的斟酌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重写出现了方法上的错误:我应该“辨证论治”,而不是“脚痛医脚”。也就是说,重写的革命也应该运用中医的武器!这时候,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土路”前面的形容词上。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唯一的突破口。通过对这个形容词的重写,吉普车转向前后路况的矛盾最终获得了妥善的解决。
接着,我注意到这句话的最前面也有问题。吉普车即将改变方向意味着将军离“家”已经很近,为什么他只说自己是“在回家的路上了”呢?这有可能是他刚离开北京或者仍然走在半路上的时候说过的话。而现在,将军已经“兴奋”起来。他兴奋的理由当然是“回家”的梦想即将转化为“到家”的现实。
再细读原句,我还注意到了另一个隐藏得很深的问题:吉普车是被动的,不能自行转入下一条道路。这隐藏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隐藏的机会。这是为叙述者的提前出场留下的机会。
经过这“重写的革命”,小说的开始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终于到家了。”将军兴奋地说着,指示我将吉普车转入一条更窄的土路。
《首战告捷》是一篇关于父子关系的作品。小说题目中的“首战”特指将军摆脱父亲的阻挠,投身到革命队伍之中的反叛。“首战告捷”为将军历经百战的一生奠定了基础,也为他最后的分崩离析埋下了伏笔。
下面就让我们从另一个“重写”的实例,看小说是怎样更成熟地切入了“父子关系”的主题。
小说的叙述者告诉我们,一直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经常谈论母亲的将军才第一次谈起了自己的父亲。当时,将军与叙述者一起从最后一役的战场上走过。叙述者吃惊地注意到,来之不易的胜利居然让将军充满了惶惑。将军表情严峻地在一具敌方年轻军官的尸体边蹲下,并且发出了同情死者的感叹。在原来的版本里,将军感叹说:“这是一个英俊的人。”这感叹将死亡与美连在一起,我当年自以为是“大手笔”。但是,重写的革命让我意识到它不过是“小聪明”。这“小聪明”贻误了叙述过程中的又一次大好机会:一次渲染父子关系的大好机会。是重写的革命使这大好机会失而复得。在现在的版本里,将军对夭折的感悟深化和升华了。他透过“美”的表象看到了“恶”的本质。他感叹说:“这是一个永远失去了父亲的儿子。”这忧伤的发现不仅直指父子关系,紧扣主题,而且合理地引发了将军对一直讳莫如深的父亲的第一阵回忆,让叙述的方向变得极为明确,极为清晰。
从以上这两个实例,我们对“重写的革命”应该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我相信,这种初步的认识会激起我的新旧读者对眼前的这本书进一步的兴趣。如果你从来没有读过这些“战争”小说,你当然应该拥有这本书,因为你的阅读将见证重写的“革命”;而如果你已经读过这些“战争”小说,你同样应该拥有这本书,因为你的阅读将见证“重写”的革命。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_新浪博客201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