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和谐管理理论》书评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和谐管理理论》书评
2003-02-12 16:11:43 来源: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浪潮的涌起,如何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如何制定多变环境下的企业发展战略?如何使组织在多变与不确定的环境下可持续发展、保持长期的竞争力等问题是当今企业组织管理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管理实践工作者普遍关心的话题。本书是在坚持“总体论”的前提下对现有条件下组织整体有效性问题的思考,是对20世纪80年代末期所提出的和谐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原和谐理论是在20世纪相继出现的“新三论”和“老三论”的基础上构建的理论模型,已形成的理论主要在思想和方法论层次上做了初步论证。虽然原理通过论述“和谐诊断”、“和谐度的度量”、“两轨、两场”的控制机制、五级嵌套的优化模型等曾给出了一般系统如何演化并维持和谐运转的思路和方法,其在研究立场和研究视角上比那些强调组织部分或个体绩效提高的理论有相对的方法论优势,但在分析框架和可操作性方面还不尽如人意。
从和谐理论到和谐管理理论,不仅是使理论向实际操作方向前进了一步,更主要的是使理论的基础更扎实,理论本身更完善,更能体现管理的特点。首先,作者分析了整个社会在经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过渡,我们生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形态都在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对组织管理提出新的挑战。组织管理出现的一些变革管理方式,如BPR,TQM等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这就使人们意识到要想使组织适应新的变化必须使组织变革实现整体有效性。其次,作者对基于资源的竞争优势理论进行研究,发现组织竞争优势并不是来源于企业组织所拥有的优势资源,而是在于组织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所创造的价值,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追求组织和谐的重要性。第三,书中对原有和谐理论的构建基础、理论思想的形成以及理论框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又分析了广些现有的有关组织整体性的研究,如组织系统理论、组织配置和组织原型,从中获得对进一步发展和谐理论的借鉴和启发思路。第四,作者在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中提出了“主题和谐”和“和谐主题”的概念。即围绕组织特定时期的发展主题(和谐主题),实现组织管理的“主题和谐”性,这样使理论大大贴近了管理实践活动。第五,在原和谐理论中对和谐的度量是通过分析系统要素、系统构成、系统功能、系统内外环境及其总体的一致性来进行的,虽然也强调了系统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但从组织管理角度论述的还不够充分。和谐管理理论则从组织理论等多种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组织的整体性及一致性,使和谐性度量和分析也更具操作性。第六,和谐理论对系统的考察是从要素及其构成角度进行的,在和谐管理理论中,我们则从组织行为过程角度,即意图、支撑系统、行为,把组织的“各部分”划分为观念层(导航系统):组织远景、使命和价值观的形成、描述与传达,组织战略的形成;操作层(支持系统):组织结构与角色设计,运行体系设置;行为层(实现系统):激励约束系统设计,行为规范与准则等。这样更有利于与管理实践对接。第七,为了说明理论及其应用,作者还选择了一个案例进行组织和谐管理理论应用的示范性说明。最后,因为和谐管理理论首先是管理理念和哲学的转变,所以必然影响到相关管理理论的发展。故我们还针对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组织管理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和谐管理理论对相关管理理论分支的支撑作用,如对战略研究的启示,对组织设计和行为研究的支持,对决策理论的影响等。
和谐管理理论注意到,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无法简单(有时也没必要)将主观情感的一面归结或转化为客观科学的一面。也就是说,管理必须遵循两个规则,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用减少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并设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动作用,实现整体的一致性和更高的绩效。但在该书中提出的“和谐管理”基本思想(不确定性削减和优化并行)、许多概念(如和则、谐则、和谐主题、和谐主题漂移、和则与谐则的耦合等)、方法论框架(和谐理论在实际研究中的基本步骤)等都有待于更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
《
和谐管理理论
》人大社2002.11月出版
来源:人大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内容
从管理科学演进史看发展和谐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2002.12.27 15:49:39)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