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
——读《故训材料的鉴别与应用》
曾昭聪
2003-05-07 10:36:56 来源:
中国古代典籍浩繁,语言材料数不胜数。要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任何研究,首先碰到的就是解读,因此,如何对这些材料进行解读便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由于古代典籍数量众多,流传时代长久,版本互有歧异,正确地解读也就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鉴于此,清代以来的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便是开创之作,其后其他学者又有了不少续补之作,如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马叙伦《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增补》、徐仁甫《广古书疑义举例》等。
这些著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采用形式化的条例来说明古代典籍中的特殊辞例。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后学者了解古书中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诚如徐仁甫在其著作的序言中所说的:“德清俞荫甫撰《古书疑义举例》七卷,揭示古书文法修辞规律以及校勘训诂谬误条例,凡八十八目。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一例之立,发千古之蒙,贯通群书,启迪来学,厥绩伟矣!”但其后尽管有刘、杨、马、姚、徐诸位学者的续补之作,但对于整个古代典籍中的语言现象来说,还是做得很不够的。这又可借用徐仁甫的话了:“盖汉文规律,綦严且富,直至今日,学者研讨,尚未尽其绪余,而有待于继续讲求。”
时至今日,我们对于古书中普遍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还是揭示得太少,前人固然已经揭示了古书解读的若干条例,但相对于应该有而未能揭示的那一部分来说,显然是太少了。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敢去读古籍,原因也就是在这里。2001年6月,朱承平先生出版了专著《故训材料的鉴别与应用》,这本书作为暨南大学“211”工程中的“汉语言文字学与海外华文教育”的项目成果,在揭示古书语言规律尤其是故训材料的鉴别与应用方面,做出了不同前人的独特贡献。作者有感于古籍阐释方法和训诂方法大多偏离了实用性原则这一现状,因而提出,“那种把古书中某些训诂条例或校勘原理当作方法论本体讨论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概要性的介绍和阐释,绝对不能替代对具体操作规程的指导。所以,有必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从文献语言材料本身出发,对古籍考释方法做一番彻底清理,对中国特有的考据学方法来一次真正有益的全面大总结(《绪论》)。
该书有两个特点,评介如下:
一是全面。该书对正文训诂、古注旧疏、古代辞典、音释反切等四种文献故训类材料做了全面分析,内容涉及校勘、训诂两大领域,并用条例的形式将各种鉴别方法和应用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纳、整理,条目清楚,校例丰富,极富应用价值。为什么选择这四种材料?因为四种材料都是古人对文献典籍的诠释,是古代词义训诂方面的宝贵资料。它们虽然互相联系,但又都可以独立存在和单独使用。将它们作为考察对象,说明作者已经抓到了故训材料的最基本也是最全面的内容。——这是所考察的材料的全面。
换一个角度,它的全面性,如果单从所揭示的条例数量这个角度来看,也是令人吃惊的,因为该书中的条例比起前人来多出许多倍。请看下表:
作者
书名
书中所揭示的条例的数量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
88
刘师培
古书疑义举例补
11
杨树达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28
马叙伦
古书疑义举例校录
25
姚维锐
古书疑义举例增补
15
徐仁甫
广古书疑义举例
120
朱承平
故训材料的鉴别与应用
867
可以看出,朱著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代学者的总和,这也说明了该书在揭示故训类材料时确实是相当全面的——这是分析方法的全面。
二是深入。严格来说,将此书与前人的著作类比是不够科学的,因为此书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前人,如材料分类和语料勘误的系统性,前代学者就不是做得很好,当然这也与他们所收集的材料过少有关。从该书的《绪论》来看,它的深入主要表现于对各种语料的深入分析、对语料分析的实际运用方法的深入介绍。作者指出,“在故训类语料的运用方法的整理中,我们注意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各种语料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古书文句的相互联系”;“二是各种语料的实际运用方法。……我们尽可能按精确的科学模式来构建各种形式化条例”;“三是各种语料的甄误方法”。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是从文献语言材料本身出发,对古籍考释方法做了一番彻底的清理。
兹从“各种语料的甄误方法”这个内容简要地做一番讨论。为什么要谈语料的甄误?日本学者太田辰夫曾经在他的专著《中国语历史文法》一书的“跋”《尽信书不如无书》中,将中国古典文献分为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两大类。并说到,中国古典文献大多为传世文献,这对我们进行汉语史的研究是不利的。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传世文献在历代传抄过程当中,必然会发生种种讹变:任何一种文献,产生之时越远,传到今天也就越走样儿。所以,我们在使用传世文献时就要格外小心,要尽量选用可靠的版本,进行必要的校勘。朱承平先生也指出:“从本书阐述的内容中可以看到,故训类语料的错误不仅涉及讹衍脱乙各个方面,还与古书正文的错误混同,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像。”(《绪论》)例如该书第二章《古注旧疏》中,第五、六、七、八节就专门谈到古注错误的各种情况,分为“古注的误释”、“古注的错讹”、“经注并误”、“错误古注的利用”四节,第五、六、七节的每节下面又分表现、原因、辨识三小节,每小节下面又分若干小类,如“古注误释的表现”下面就分(一)单音复音误释、(二)词性误释、(三)词义误释、(四)指称误释、(五)文意句意误释、(六)抉择前说错误、(七)引用书证错误、(八)当释而不释。每一小类下面又分若干例,如“单音复音误释”下面又分为:1.误释复合词为单音词例:2.误拆连绵词为单音词例:3.误析缓语为单音词例:4.误分一名为二名例:5.误合单音词为复音词例,每例下面均有具体例证,并加以简明扼要的分析。为节约篇幅,这里就不—一引述了,读者自可复查原文,则知笔者所言不虚。总之,该书条分缕析,故训材料和鉴别与应用方法几全备于此矣。
以上谈到的是该书的两大特点。最近,笔者又读到了一本书,其中谈到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计算语言学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鲁川先生对中国传统训诂学的看法,鲁川先生认为,训诂学是计算机理解汉字即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重要理论基础,他还为训诂学下了一个定义:训诂学是对自然语言的追根溯源的解释。这句话一语中的,它道出了中国传统语言研究的最本质特征。前人所做的研究,说到底是对自然语言进行处理,处理的结果即我们今天所读到的故训材料,但这些材料往往如一堆散钱,没有用一根绳子串起来。我们站在今天的高度,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根绳子。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论来考察故训材料。《故训材料的鉴别与应用》一书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它已经用形式化条例为我们整理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鉴别应用方法的基本模式,这个基本模式是我们进行文献考据的基础——任何一个与古典文献尤其是与故训材料打交道的人必须掌握的基础;也是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基础——形式化的条例可以使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条理化,而该书已经在这方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它的意义将日益显现。
(《
故训材料的鉴别与应用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本文作者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副教授)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03.4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