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文学史:话语的行踪——《文学史的权力》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文学史:话语的行踪——《文学史的权力》
李庆西
2003-05-23 10:06:59 来源:
戴燕先生著《文学史的权力》眇义尽出,薄薄一册小书让人寻思良久。
记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刚出版时,学界着实兴奋了一阵,各色书评和媒体访谈接踵而至,人们好像突然发现文学史也能成为颠覆旧话语的利器,有关文学史的学术架构和纂述体例顷时成了讨论热点。那是六七年前的事情。其实在这之前,对于作为一种叙述范式的文学史的话语命意,早有新锐之辈思忖于心,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有过“重写文学史”的论争,年轻人登车揽辔恣意逞辞,犀利的言说夹杂着煽情的鼓噪,搅得若干耆宿老儒惴惴不安。然而,就在“重写”的口号开始变为一种建设性实践之际,戴燕却把眼光投向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史的著述历程,从漫漫无涯的史料中爬梳剔抉,从林林总总的文本建构中寻找话语的行踪。这样的工作必然始于寂寞中的思索,也许置身学术风暴之外更有纵深与开阔的视野,七八年搞下来果然从漶漫杂乱的历史文档中寻绎出文学史家族的“基因排序”。
当然,这不仅是一桩“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作,本书对文学史这种集体话语的解读实际上也是针对“知识-权力”观的审视。诚如老话所言,历史犹似让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而文学史的命运似乎更甚于此,仅只“文学史”之观念引入就足以证明知识谱系本身亦可格式化之特性——当知识成为一种眼光和力量的同时便已重新规定了自身的学术取向。所以,作者从上个世纪初人们重新定义“文学”一词讲起,详尽剖析早期文学史著作的编纂理念,即如何将中国的文学史实——那些“由传统目录提要、文苑传、诗词文话记录下的层层累积的中国文学故事”——安排到新知识秩序中去的一番苦心。本土的经验与外来的学术范式往往轩轾难适,徘徊在新观念与旧学术之间的几代学人在这上头曾遭逢无数尴尬,这中间难免方圆枘凿,难免削足适履,学术转型期的种种事况表明新的话语关系正萌发于集体意识之中。重要的问题在于,处于西学东渐之后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学的叙述如果不能融入世界文学的语境,民族文化与文学的自豪感恐将无以自容。
可见,那些艰辛努力的背后隐然有着爱国主义与民族情感的话语定位。
文学史一经形成某种话语权力,对文学史撰述者的反制非常明显,戴燕在书中将这类影响归诸多方面的话语因素: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从白话文到俗文学背后的民本思想,对“工农兵方向”误读而生的“民间”趣味,意识形态锻造的“人民性”,以及写实主义的阅读方式和阐释动机,等等。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求因明变的科学史观在长时间里占据了主导地位,泰勒、朗松、勃兰兑斯等西方学人从大处着眼的历史观念对胡适、郑振铎、刘大杰诸辈无疑有着直接抑或间接的影响,而乾嘉以来重视史料发掘与考证的学风又跟那里边的历史决定论思想一拍即合,正是这种有趣的互动关系构筑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历史主义的神话”。
然而,受制于文学史语境的撰述者们并不完全是被动角色,事实上他们也尽可能地使用自己所能攫取的话语权力,此类事况本书正文和注释中多有提及,如胡适、郑振铎“恃孤本秘籍,为惊人之具”,连鲁迅都感受到那种独门功夫的霸气,而郑振铎欲往阅史语所查阅资料竟被傅斯年拒之门外。在强调实证的风气下,史料自是学术游戏的胜负手,这种话语手段往往又跟学界的墙门之见搅在一起。当历史主义风雨消歇之际,挟意识形态以令学术文化的话语套路即铺展新的路径,其间错综之局往往又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譬如一种《中国人民文学史》,打出“民间牌”欲占先机,孰料弄巧成拙成了人家的靶子,批判者料算旧时代已入正典的文学遗产之于新政权同样是汉官威仪般的精神标识,在何为“正统”的思想交锋中,出手竟是一副更具杀伤力的好牌。很难说文学史的历史就是这些充满是非纠葛的话语行踪,但从后来文学史与国家意识形态亦趋亦合而最终被意识形态工具化的发展过程来看,追逐话语的权力目标毕竟成了学科建设的内在驱力,这中间有不少郁闷的故事,让人想到龌龊与荒唐。
此书有一点很不寻常,所有一切都出自作者极其温婉平和的叙述,那里边丝毫没有灵魂拷问式的批判口吻,没有讥讽和嘲示,也很少牵扯到价值判断。可是一切都很清楚。
《
文学史的权力
》戴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来源:文汇报2003.5.23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内容
文学史——权利与悲剧 (2002.07.24 15:43:44)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