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凝于笔端的永恒之美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凝于笔端的永恒之美
钱谷融
2003-06-25 14:31:33 来源:
孙犁是现代文学中的名家。我对于他的作品虽然读得不多,但是每次接触都会体验到一种“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带给我一种艺术的喜悦和快感。而作为一个长期从事现代文学教学的人,我很乐意把它们传达给广大读者,并希望这种东西永远长存。
在我的眼里和心中,孙犁最可贵的艺术品质就是对于美的崇尚和追求。读过孙犁作品的人,都难免被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所打动,这不仅表现在描述上的诗情画意,构思上的精巧别致,语言上的简洁秀美,更表现在作品中透露出来的艺术家倾心于美的情致。例如,读了《荷花淀》,就会使人想起古人《爱莲说》中的意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也难怪孙犁的《荷花淀》虽然问世于战争期间,但还是以其难得的清新优美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并久久流传于世间,恐怕就因为它拨动和唤醒了深藏于人心之中的爱美、求美的意愿吧。
我想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人生原本是平淡无味的,况且还经常遭遇一些天灾人祸,使人感到人生之艰难与无奈,所以经常会产生失落、失望甚至绝望之情;但是,正是由于有了艺术,有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它们把人心中真与善展示出来,把刹那间的美凝固下来,变成永恒,才使得人生生机盎然,并显得充满希望起来,原本失望甚至绝望的心才因此感受到了温馨与希望,找到了自己恬息的精神家园。
也许正因为如此,艺术与美,有其稳固、坚强的一面,也有其敏感、脆弱的一面。就其前者来说,艺术和美代表了人类永恒的追求,在无论如何艰辛、残酷的状态和条件下,人心中对于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不会泯灭的,是任何教条和原则所无法消除的,所以我们即使在地狱、在战场、在疯狂的年月,也能发现人性的闪光和美的花朵;真正的艺术家也正是发现这闪光和采撷这花朵的人。而这也决定了艺术与美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因为真正的艺术与美发之于纯真的人性和优美的心灵;惟其纯真,才有如此敏感,容不得虚伪和强制;惟其优美,才在现实中显得如此脆弱,总最先感受到、遭遇到社会各种力量对于人性、对于美的漠视和侵害。由此我想到了孙犁在《病期琐事·黄鹂》(它被选入我所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所表达的心境,一个病弱的艺术家,怀着十分同情、无奈的心情,感受、描述和体验一种比自己更弱小但很美丽的生命的悲剧。这里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个艺术家极其敏感而又脆弱的爱美之心,体验到一种美的生命在人内心深处引起的深刻共鸣与反响。
孙犁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我相信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其中所蕴涵的对于美的追求和信念,会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孙犁的文学价值也会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
孙犁选集
》,孙犁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定价118元)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6.25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