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研究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研究
——读《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4辑
叶隽
2003-08-06 14:48:48 来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学术集刊的大量涌现。这既意味着“学在民间”的传统承继,同样也表现出在现存教育学术体制之中求突破的“发展智慧”。然而,就中国教育研究来说,似乎在这一问题上并未能拔得先筹。且不论初期创业蓝缕、而今已成为90年代学术思想史上具有一定标志意义的综合性人文学术集刊《学人》、《原道》、《原学》等,即便是90年代中后期逐步浮出水面的专业化学术集刊《国际汉学》、《汉学研究》、《北大史学》、《哲学门》等,也都以各自的主张与态势,显示出不凡的学术构想与努力尝试。相比之下,教育学界虽然刊物众多、人马喧腾,在这方面倒似乎更倾向于严守传统立场与疆界,无意一争学界新时期的短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1年由丁钢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的问世与持续推出,具有特殊的意味。教育研究的意义,对于现代中国而言,不仅在学术界与知识界不言自明,即便说其处于核心地位,也并不为过分,探讨现代中国的发生发展,很难逃过教育的命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此刊第一辑开篇即是主编的“编者之语”,开宗明义称:“加强和拓展国内外学者在中国教育发展及其国际关系、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多方面领域的研究交流与对话,需要提供一个对话的中介和共享的学术平台,从不同的角度和多元的话语方式来观察中国教育。”于是很自然的,其目标指向“并不止于建构多元和适应全球化的中国教育学术体系”,而是更加注重“提升中国教育与全球教育发展之间的必要张力,以期拓展中国教育在全球教育发展中的空间和作用”(第1辑,第1-2页)。可以认为,将中国教育放在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视野下来观察,加强与国际学界的交流与对话,促进提高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地位,是此集刊编辑的基本思路。
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路,这本集刊分为三大栏目,即“学术研究与交流”、“研究报告与评论”、“专题研究与讨论”,每个栏目都是1-2篇大文章(有时更多),一辑也就5-6篇文章,更类似于长篇论文的汇集。根据我的理解,这三个栏目都带有研究的名称,其实互相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专题研究与讨论”,定位似乎不太明确,我看将其归入前两个栏目好像也不是不可以。但第4辑中作出的调整,倒让我看出这一栏目可能产生的新意来。该辑只安排了一篇《跨文化对话:“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教育”国际研讨会纪实》,这当然既非论文,亦非报告,而只是一个综述。但我觉得这倒好像体现出一些“专题”与“讨论”的意味来。其实,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做下去,会比较有意思,就“专题”和“讨论”而言,可能以各种“研讨会”最为集中,而这种讨论往往流通的范围并不大,其精彩内容难得让多数读者享受,是很可惜的。所以,应该说,这一专栏若能坚持乃至扩大,如加上主要会议论文的摘要,对学界来说是一大好事。
这本集刊的英文名字叫做China's Education:Research&Review.如果以这一标准来衡量,research则有余,review则不足。Review的功能,在我看来,可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评功能的加强,应该说,中国对于国外学界的最新动态了解的渠道还是极为有限的,《比较教育研究》在改为月刊之后似乎想加强书评的力度,但总体来看,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尤其是西方学界研究中国教育的新著,如能组织人进行批评推荐,既可起到沟通中外的信息桥梁作用,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学界开阔的视野与批评的能力;其次则可构建学术讨论的平台,这应该是主编的冀望。但从目前出版的集刊情况来看,这一点似乎还在酝酿之中,且拭目以待。《中国学术》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对学术事件和争论能有较为完整的组织与反映。其实,我更看好的,是一个尚未正式推出的潜在专题讨论,即关于研究中国教育的西方学者的“一家之言”。第2辑中的一篇《中国教育研究重要吗?》寥寥两页,但已可看出外国学者的思路很有特色。曹诗弟(Stig Thogersen)强调了“从下到上”的理论视角,虽然并不能算得新鲜,但仍然很有启发,他的祝愿,其实也是对中国教育研究方法的期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听到中国数以亿计的平凡人物的声音,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普通教师的声音,让我们透过他们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第3辑上登出的许美德(Ruth Hayhoe)的论述可就不同了,虽然同样是讨论研究中国教育的问题,但这却是一篇论述严谨的大文章。之所以说它大,倒并不见得就是以篇幅取胜,更重要的是其思路见识,确实启人深思。
将国际上研究中国教育的专家邀来,谈兵论阵,这才显出作为“国际性教育研究集刊”的品位和实力。这一点其实早在公布出来的国际学术编审委员会的名单里,就已见端倪,16人中,华裔专家5人,为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钟启泉教授,香港大学程介明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卢乃桂教授。余下11位,基本囊括了目前活跃在国际学界的各国代表人物,如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巴斯蒂夫人,是一位在国际历史学界和汉学界的重量级人物,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的许美德教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韩友耿(Jürgen Henze)教授,都是相当活跃的研究者;当然还注重了国别的平衡,美国是学界重镇,自然也就相对人多势众,有丹尼森大学的秦博理(Barry Keenan)、科尔门大学的海迪·罗丝(Heidi Ross)、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彭恩霖(Lynn Webster Paine)、南加州大学的骆思典(Stanley Rosen),其他如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保罗·贝利(Paul Bailey)、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的曹诗弟、俄罗斯科学院的尼娜·波勒维斯卡娅(Nina Borevskaya)、日本名古屋大学的大冢丰(Yutaka Otsuka)。可以期待,在以下的各辑,我们会欣赏到这些不同国别的学者,将对中国教育这个话题发表其精彩的见解。
比较而言,新出版的第4辑有相当大的突破。其一是在栏目设计上已经注意调整,至少三大栏目能够让人有所区分,或注重“学术研究”的理论性基础,或强调“研究报告”的实践性取向,或呈现“专题讨论”的开放性空间,这无疑在结构与整体设计上有助于“国际性集刊”的“公共学术空间”的形成。其二是在具体内容中,注意到跨文化取向的凸显,这不仅表现在作者的愈益多元化,如保罗·贝利关注《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化保守主义:女子教育的话语与实践》、丹麦学者曹诗弟探讨《极左时期的农村教育(1957-1977):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社会试验的成功和失败》的长文等,更表现在研究内容的丰富性,如郭修静挖掘出《日本中文教学材料中的中国图像》,秦博理在中、美文化间寻找沟通的《学习儒家经典:美国大学生的反应》,卢乃桂则从中国内地与香港的不同经验来分析两地教育课程改革、水平与教师的差异。以“中国教育研究”为入手处,提出新的概念,目的显然不仅是就教育论教育,而试图通过“中国教育”这一窗口,观照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宏大视野。(关于中国教育问题,还可参见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集刊作为“公共空间”的意义,则可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如果编者能不仅停留于各位名家的“自说自话”,而是适当引导,提供若干能够引起大家“兴奋点”的话题,使得观点充分阐发,争论成为可能,在全球化语境的背景下,在各家不同文化观点的碰撞中,或许能有不同寻常的学术生长点产生。对于中国教育学界,或许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应该说,总体来看,集刊发表的文章都具备相当功力。其关注范围,也展现出编者独到的学术思路与关怀。如在理论上,对叙事理论的推重和介绍,对质的研究也同样关注,如许美德的《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第1辑)就是很好的范例,接着陆续推出的《教育信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校长的笔记》(第2辑),《教师言语行为的课堂透视:一项质的研究》(第3辑),至于《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则更体现出研究视域的拓展。在内容上,很注意研究报告,即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的结合,如第1辑推出的关于转制学校、上海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这些,都与编者的新颖理论视角大有关系,正如主编在第2辑的“编者之语”中所强调的,将教育视为文化核心的广域探索“应成为展开教育研究视阈的重要方面,尝试教育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界限的突破”。
以上所论,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意义创新:其一是教育研究的崭新视角。应该说编者背后的思路值得关注,几乎每一辑,都在尝试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其二是与国际学术界互通的良性状态。得到国际学术界鼎力加盟,沟通国内国外研究中国教育的良性互动,是该集刊一大贡献。三是高深学术与政策研究之间所尝试保持的一种平衡张力,显示出编者对于高深研究“致用”功能的重视。前两者都已有所论述,第三点,我认为同样值得大加揄扬。近年来已有决策者或研究者意识到决策文化与学术文化两者相互沟通的必要(参见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0-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03年版),因为只有加强两者的沟通,才可能使得决策文化更具备科学性、合理性;研究者也能够通过对大量“教育实践”活动和资料的接触,获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乃至影响决策的别种可能与另外功能。在这方面,集刊中或从全国性的宏观角度进行对策研究(如王伟廉《中国高校学科专业调整的策略探讨》),或立足于某一具体地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如谢仁业《上海高校学科专业机构调整研究报告》,均见第3辑),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践指向和指导意义,对于科学决策会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当然,就整体而言,略觉不足的是,作为一本以“国际性中国教育研究集刊”自诩的刊物,其所刊文章,一无例外是长篇大论(最近一篇许美德谈《为什么研究中国教育》的文章好些,显示出编者追求风格多元的某些迹象)。学术性书评的缺乏,是当前中国教育研究界的一个欠缺。无论是与中国主流学界的同声共步,还是遵照国际教育研究界的通行惯例,书评都似应占据一席之地。即便是前不久刚刚问世的《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以其强劲的作者阵容,请来学界权威与中坚人物,共同登场,颇让人刮目相看,但就其自身定位而言,似乎还未看到非常鲜明的特色。如果就刊物论刊物,其特色似乎反而不如这本集刊显得胜出一筹。如此论述,有些吹毛求疵,其实,如何设计栏目、邀请作者、推出主题,这完全是编者自身的学术风格和办刊理念所决定的,外人指手画脚颇有看人挑担不吃力的嫌疑。不过实在是被该刊所自期表现的一种走向世界的气度打动,因有所厚望,希望能“锦上添花”,所以议论不当之处,只能请编者方家见谅了。
(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4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03年版)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8.6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