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新技术如何加盟教育?——北师大社《当代教育技术译丛》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新技术如何加盟教育?——北师大社《当代教育技术译丛》
2003-09-19 16:02:20  来源:  
 
 采访者:本报实习记者 胡晓

 受访者:

 赵勇博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译丛》主编

 张建伟博士: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译丛》编者

 王安琳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     《译丛》责编

 计算机与网络的加盟,在教育领域激起一阵狂热的兴奋与殷切的期盼。如何避免教育与技术貌合神离的联姻?如何构建教育技术研究新的理论框架?我国当前的教育技术研究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校校通”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如何避弊趋利,少走弯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选编的《当代教育与技术译丛》,为我们洞开了透视国外教育技术研究的窗口:国外的教育技术研究到底怎么样?我们可以借鉴哪些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反思

 什么导致了教育与技术貌合神离的联姻

 问: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可谓是众说纷纭,存在较大的争议。请您首先谈谈您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赵:中国总是强调系统性,学科性,当一个“学科”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却硬要摆出一副成熟的面孔,我觉得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国外的研究者并不会总去争论什么是“教育技术”,不会津津乐道于“‘AECT94’定义”、“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等,他们认为只要是教育领域的问题,就应该去研究。我们这套书,没有把教育技术看作是一个单纯的学科,而是将其看作一个研究领域,涵盖了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心理等众多的学科,其关键就是技术与教育的相互结合,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为教育目标服务。

 问:近百年的教育技术史表明,绝大多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未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否说明技术本身对教育没有价值?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要使技术真正发挥出变革作用,应该注意些什么?

 赵:一些传统技术之所以没有实现教育价值,责任并非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人们为了追逐新技术没有给传统技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充分理解一种技术的概念,熟悉它,并寻求比较稳定的技术进行应用,光是“新”没有什么价值。就一般情况而言,开发一种新技术只需要2-3年的时间,而要让教师掌握一个新技术至少需要5-6年的时间,教师还没有完全掌握这项技术,它也许就已被淘汰了,也就是说技术缺乏足够的接受周期。这样的教育技术应用很容易变成“技术殖民主义”,被科技公司牵着鼻子走。

 张:技术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被群众掌握,也就是对教育者的培训没有做好。另一个原因是新技术与原有教育模式之间的张力问题。面对各种新技术,教育者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习惯的教育方式最贴近的技术,而后用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来应用这些工具。但是,越是与传统教学贴近的技术对教育的变革作用就越小。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越革命性的技术越容易被拒绝。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研究者和教育者应该深入思考选择什么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技术并非全部都代表先进生产力,它由工具到生产力,再到革命性影响,中间有很多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突破

 教育技术研究新的思维、方法、策略及发展趋势

 问:当前国内的教育技术研究有什么特点?有哪些问题是我们应该避免或克服的?

 赵:我们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思考时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我们以前一直关注媒体和技术的发展,由电化教育到网络教育等,但偏于这些技术和程序本身的制作、开发、应用,没有上升到教育的层次,缺乏深层次的反思,开发产品注重的是技术性而非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性。我们强调,技术和教育相结合应该遵循教育的先进性,而不是技术的先进性。我们还应该深入思考诸如技术对教育的深层次影响以及教育对技术的反作用等问题。二是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比较缺乏,非常单一,基本的思路是思辨和制作开发,实证性研究不够,即使有少量的实证性研究,在实验设计、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也往往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存在理论与实践相互分离的问题。国外的很多研究者都是从某个具体的问题研究起,一研究就是好几年。三是以往的研究总是对美国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奉行“照搬主义”,缺乏开阔的视野和多元化的观念,没有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本土化和创新。

 问:针对以上谈到的研究中的不足,本套丛书通过介绍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做出的相应对策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我国的研究者克服这些薄弱点?

 赵:本丛书首要的一个突破就是视野的扩大。我们将教育技术看作是一个研究领域而非单纯的学科,与这种理解相一致,我们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技术领域,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和框架中去研究它,包括技术哲学、技术史、人类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多个学科门类,涉及多个专题,反映出教育技术研究综合化、多元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既体现在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上,例如,基于课堂的实验研究法、设计实验法、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法等,也包含教育技术所依赖的技术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如LTC框架、个别化教学理论,等等。

 丛书注重了实证研究报告的选编,如“课堂活动模式对CMC应用的影响”,内容涉及广泛,但主要是就某一问题的具体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分析。通过这些经典性研究详细操作过程的描述,以及对近年来新出现的教学技术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其研究案例的述评,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所采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和研究策略。选文中还有一部分是应用总结,如“关于在k-12学校中因特网使用方针的分析”,这类文献主要是对某一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经验描述和反思,我们可以籍此了解国外对当今流行技术的使用情况及其经验教训,以期避弊趋利,少走弯路。

 我们注重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框架,避免抽象的概念,重视现象的描述,目的就在于开阔研究者的眼界,构造新的研究教育技术的环境和氛围,而且所选文章都立足于解决当前中国的实际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技术研究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张:这套丛书突出的是:“‘当代’教育与技术”,即关注当代的现象,强调技术的特殊性和时效性,因此在具体案例的选择上侧重最新的技术,诸如网络教育,同时也涉及一些传统的教育技术,但目光并没有停留在技术介绍的层面,更多强调技术背后方法和理念的渗透。具体的技术不出一两年就可能过时,但是其方法和理念在几十年后仍然有用。

 王:丛书从选编到翻译的过程,也是对国内青年教师培养和渗透的过程。丛书的编译者都是国内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中青年专家,他们思维的开阔和观念的更新,能够极大地促进国内教育技术的研究。

 问:在整个教育技术研究中,教育心理取向的研究占据了重要的角色,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越来越整合渗透到教育技术的整个研究领域。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哪些方面?

 张:这种渗透集中反映在丛书的《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一书中。整本书关注技术环境中的认知、社会互动及情绪、情感问题,包括技术对人的认知及情感的影响以及人在使用新技术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同时也涉及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集中反映了教育技术研究的新进展。另外,教育心理取向的研究在整套丛书中都得到了渗透,体现在策略方法的层面上,主要就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同时,又立足于技术应用于教育过程本身的特点,建立符合这种特点的研究方法和策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单纯模仿和借鉴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阶段。这种渗透也反映在思想层面上。强调心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强调学习过程,即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思想的转变。

 问:对“学”的技术的关注是贯穿丛书的一条主线,这与整个教育研究的方向一脉相承。这一主线主要涉及教育技术领域的哪些问题?

 赵:比如说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设计,包括网络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网络学习环境中知识节点的组织方式和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涉及“交互式学习环境设计”、“基于教学主义和建构主义下的网络合作学习环境的比较”等内容。丛书还探讨了“多媒体学习”、“情境性学习”、“互动协作学习”等学习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学”为中心的思想也渗透在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中,例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站”,“教师如何利用好的在线会话提高学生能力”等。

 问:教育技术研究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改变单纯的科学主义倾向,在教育技术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本丛书对此的回应是什么?

 张:这套书在以下三方面体现了教育技术的社会和人文特性:第一,把教育技术看作是社会的和文化的对象(artifact),而不仅仅是技术本身,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读教育技术的演变和发展;第二,摆脱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强调人在技术面前的主体性,强调人对技术的创造性设计和创造性应用;第三,全面关注技术环境中师生的生活方式,关注技术对人的认知的、社会的和情感的影响。

 关键词:借鉴

 “本土化”与创新


 问:作为专业研究领域的“译丛”,难点在于既保证学科内容的前沿性、先进性,又保证丛书所介绍的内容、方法、观点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为我国的研究者所借鉴。此难点如何克服?

 王:丛书的初选工作由赵勇博士负责组织,选材顾问都是美国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国际知名专家,由他们推荐资料和线索,所选篇目均出自权威或有影响的书刊,且多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国内的年轻学者则进一步把关,他们都是活跃于国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内的需求,例如在网络教育技术研究中,初选了40篇,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最终选择了11篇。每篇论文都列出了原文摘要,以及全部参考文献,加强了丛书的资料性;选文还附有“导读”,加深读者的理解。

 问:教育技术鲜明地反映着特定国家的人文观念和教育价值观。我们在向西方国家借鉴教育技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时,如何实现“本土化”?

 赵:借鉴首先要读懂别人,即人家是怎么干的。以往对国外的“借鉴”主要就是依赖于几个专家,在很多问题上难免曲解,或者一知半解。我们这套书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清楚地看到国外的教育技术研究到底是怎么回事。另外,我们要有本土关怀的思想,认识什么叫有价值的研究,这主要是关注社会责任的问题。美国的教育技术研究体系和衡量标准都是为了解决美国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全盘照搬,不能纯粹地模仿。我们可以借鉴的,是别人解决方案的思路,是研究的思维方法,更应该强调的是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教育技术研究有一个很奇怪的思路,不是从自己的实际问题出发,寻求相应的解决之道,而是恰好相反,是从西方的教育技术理论出发,来寻求自己的问题。

 问: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日渐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校校通”工程都进入了关键时期,我们能够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什么启示?如何少走弯路?

 张:目前网络教育技术研究的问题集中于四个方面:网络学习环境及其效果的研究、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网络教育应用的政策。丛书的内容针对上述四方面,让国内读者对国际网络教育研究的现状有一个大概了解。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中,有一种只重技术不重学习效果的倾向,设计出来的网络学习环境堆砌了各种技术模块,而支持学习和教学的策略则考虑不多,这是我们在设计网络的教育应用时应当尽量克服和避免的。

 王:我觉得应该强调“认清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盲目上新项目,要充分考虑性价比,否则很容易被商业公司利用。现在一些“校校通”工程成为了“形象工程”,重在设备配置,而不是考虑如何来正确使用它,这是很令人愤怒的事情。

 赵:中国目前信息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为所有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老师不现实,例如在广大的西部地区,教师们自己对很多的先进技术也是不懂;二是对于信息技术的最终学习目的有地区性的差异和需求;三是学生个体存在个性差异。我们再三强调的就是教育技术的先进性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比如浙江一些学校,并没有大量购置计算机等设备,而是保证投影仪和电教馆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利用,将课件做得非常精细,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问:教育技术研究最终还要落实到教学之中,普通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应该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教师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应该如何?

 赵: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构建一种学习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是多样性的,而非单一的,而教育技术则提供了构建这种学习生态环境的丰富的可能性。现在的教育技术研究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演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削弱。“教”的技术与“学”的技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育技术的总体。作为教学方法的承担者,教师应该发挥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个好的教育技术进入教室以后,应该和教师互补,而不是取代教师的作用。从国外的研究中我们能发现,教育技术可以帮教师做两件事情,一是把教师从繁重的、枯燥的、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去做更多的具有创造性的事情。二是教育技术要做教师不能做的事情。

 相关链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当代教育技术译丛》包括:《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和策略》、《教育技术的社会文化研究》、《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开发》、《国外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18日第8版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