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推理与决策》(订购)
徐显龙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当这本书被读者捧在手中时,我猜测,可能有如下几种原因:有的读者可能被“智能”所吸引,想要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能够碰撞出哪些火花,呈现这些“火花”是本丛书的任务,本书自然也承担着这项任务;有的读者可能感兴趣于“推理与决策”,想要了解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教育领域中,推理与决策是什么样子的;还有的读者见到此书可能是出于一种“缘分”,喜欢它的装帧、欣赏它的作者、倾心它的内在,甚至想给它把把脉、挑挑刺,评鉴批判一番……
无论如何,有一个问题绕不开,那就是“推理与决策到底是什么”。如果搞不清推理与决策是什么,这本书便扮演不好它在丛书中的角色,显得文不对题、苍白无力;如果搞不清推理与决策是什么,人工智能技术便发挥不出它对教育推理决策的作用;如果搞不清推理与决策是什么,一见钟情于本书的人终将与之分道扬镳,欲批判此书的人也将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诚然,回答“推理与决策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是个不简单的工作。我尝试使用兼具专业性、通俗性、简练性、准确性的语言来描述“推理与决策”,但实践表明,做不到。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有种强烈的感觉:在向他人描述一个概念、阐述一个观点时,“成语”也许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往往是固定的,是约定俗成的;成语往往不仅表达其字面意思,更重言外之意;成语往往表达一种情感倾向,常常褒贬分明。既然如此,何不借用一些成语来对“推理与决策”做出阐释?
不妨来看如下成语,我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找到了它们的释义。
▪ 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
▪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
▪ 拨云见日:拨开乌云,看见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事情明朗等。
▪ 看风使舵:比喻态度、做法等跟着情势转变方向(含贬义)。
▪ 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 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 刻舟求剑: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 缘木求鱼:《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用那样的办法来追求那样的目的,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但是,本着“六经注我”的原则,这里暂不需要个别成语的比喻义,而单借其字面意思来表达“推理与决策”的意思。基于此,我想重新阐释一下几个成语。
▪ 顺藤摸瓜:顺着藤蔓寻找瓜果。
▪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
▪ 守株待兔:守着木桩等待野兔。
▪ 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寻求游鱼。
发现没有,抛开成语的比喻义,从字面意思上看,上述成语都表示: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某种手段。使用该手段达到目的的过程即一种推理与决策过程。
进一步考察以上成语,可发现它们所体现的推理决策方法不一:顺着藤蔓找瓜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结了瓜,顺着藤蔓摸,闭着眼都能摸到;按照图像找马就相对难一些了,闭着眼肯定不行,图像画得不好也不利于寻找,这里需要人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守着木桩等兔子,其实无可厚非,因为确实曾有一只兔子撞死在木桩上,只是由于那个人的主观经验不够全面,单纯依靠某一经验或认知,所以其结果可想而知;爬到树上找鱼比守着木桩等兔子更有意思,估计这位没有见过鱼吧,如果是这样,那么他勇于探索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只是方法就不值一提了,其实可以问问有经验的人嘛。
不同的成语体现了不同的推理决策方法,这正好与本书中将要展开的论述不谋而合。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可能存在较为明显的三类推理与决策问题:结构化问题、半结构化问题、非结构化问题。什么意思呢?不妨借助成语来解释一下。
处理结构化问题就像“顺藤摸瓜”,有明确的路径。只需遵循这个路径、这个方法,“闭着眼”都能解决这类问题。
解决半结构化问题就像“按图索骥”,有一些指引但仅凭这些又达不到目的,它需要人的主观经验和判断参与其中。
破解非结构化问题就更不简单了。我们没有找到一个较为合适的成语来形容它,因此将成语“煮豆燃萁”转化为“燃萁煮豆”用于阐述。对于“煮豆燃萁”,大家通过广为流传的曹植《七步诗》的故事都已经熟悉,其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此处只取“燃萁煮豆”的字面意思。
▪ 燃萁煮豆:燃烧豆萁烹煮豆子。
我认为,破解非结构化问题就像“燃萁煮豆”,在没有任何经验凭据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经历来解决问题。“煮豆”是目的,但是没有其他燃料可以使用,于是就燃烧豆萁(豆萁和豆子同根、同类、同属)来煮豆。这里体现的不是“相煎”,而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学习的伟大精神。非结构化问题的解决大体如此。
上述内容可能有些“云山雾罩”,但其实推理与决策有时就是这么“玄之又玄”。按照我的推理链,我认为已经讲得较为清晰了,但总会有人有不同意见。我特别理解,因为这正是推理与决策的魅力所在,不是吗?
本文节选自《智能推理与决策》一书前言,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徐显龙副研究员,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