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给当下中国电影批评“把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电影:跨国流动与批评实践》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给当下中国电影批评“把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电影:跨国流动与批评实践》
高凯
2023-02-10 09:56:22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电影:跨国流动与批评实践》(订购

高凯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一、症状扫描

  电影批评的发展并非与电影同步,然而就在电影发展成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时,出现了这样的一门“辅助性”的艺术——影评艺术。电影批评一直以来就是电影学或电影艺术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意义就在于,与电影创作相互推动,促进影视艺术发展。中国电影批评史可谓悠久,早在1897年9月5日,上海的《游戏报》就登出《观美国影戏记》,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影批评,但是它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电影批评历史的开始。“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批评迎来第一个繁荣之季,出现了王尘天、黄子布等一批著名的影评人,在民族存亡之际,爱国热情使影评擎起了为抗战呐喊的大旗。”(李建强.网络影评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到改革开放阶段,电影理论与电影创作协调配合,积极推动了中国电影的进步。当时影评组织纷纷兴起,民众参与热情高涨,可谓中国电影批评的黄金时期。之后,随着西方电影理论的引进及与电影批评的结合,中国电影批评的发展途径进一步拓宽。

  近几年,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观影人数迅速提高。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百亿,而这个数字在2013年仅仅半年便被打破。从这方面看,电影产业发展是惊人的。然而反观其“辅助性”的艺术形式——影视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显颓势。曾几何时,电影批评深深影响着观众的观影热情,深深地影响着电影工作者,引导着电影艺术创作。而今看来,都已一去不复返。这也让我想起钟惦棐在1982年第9期《电影艺术》上刊载的一篇文章的标题:“电影评论有愧于电影创作。”

  可以看得出来,中国电影批评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传统阵地失守,生存空间狭小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电影批评日渐萎缩,开始陷入尴尬境地。之前在80年代,各省各市甚至不少县城成立的影评组织,几乎都停止了活动,专门的电影理论和批评刊物也所剩无几,似乎只剩下了《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还在坚守阵地、勉力支撑。报刊的专门栏目也日渐减少,电影批评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可供发表文章的阵地远远无法满足电影批评发展的需要,这与中国电影创作和广大电影观众的期待明显是不成正比的。据统计,目前全国影视艺术类专业报刊不过十几种。“其中,绝大部分期刊又都是将创作、批评和消遣、娱乐混杂在一起,甚至消遣、娱乐的驳杂与喧嚣以及所占的版面远远压过了批评的声音,使原本应该有品位的刊物变得花里胡哨,失去了典雅,使得批评者与学者不愿意‘光顾’”。(王卫平.影视批评的贫乏与丰富[J].中国电视,2004(3):40.)再者,报纸上也不再有长期稳定的权威性的影评栏目,个别有的也缺乏特色,而且充斥着商业广告的气息,文化性、品位性、创新性都无从体现。

  再者,在其他刊物上,影评与影视研究的文章能够“露脸”的机会也是极有限的。由此可见,影视批评本身的传统阵地已失守,在刊登上又被其他内容挤占,自己生存空间本就不足,还越来越小,在此恶性循环下,电影批评如何焕发生机?

  (二)批评队伍无阵营

  电影批评作为电影学学科分支,发展历史并不悠久,专业的从事此方面工作的研究者或批评者本就有限,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学院批评者或是职业批评人也日渐减少从事批评工作。如此一来,这个批评团队就更加“缩水”。

  结合当前网络影评的兴盛,总体看来,无论传统影评人还是网络影评人,在这批队伍当中,有相当一批人是“转行”过来从事批评的,缺乏电影批评专业理论积淀,做出来的文章往往更多从历史、文学或其他方面着手考虑,不免给人模糊了电影批评和其他形式批评界限的感觉,看不到电影批评这一形式的特殊性。所谓“隔行如隔山”,这个问题不可小觑。

  再者,谈到网络影评,对于网络影评的几个弊端也是要必须谈及的。网络媒介给予公众话语权,为公众提供了集体话语空间,任何人只要一台电脑,甚至有一个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意阐发对一部电影的期待或评价,从好的方面来看,这有利于大众积极参与电影批评,提高互动性,然而也正是这种“无门槛”的形式,使得素质素养参差不齐的人都参与到评论,网络评论语言散漫且戏谑化、情绪化,文章欠缺思辨性、学术严谨度,更有语言暴力出现,这都不利于这一批评形式的长远发展,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电影批评的质量。而且,网络影评对电影创作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也有待考量。

  (三)应景式批评浮现

  法郎士曾说:好的评论应该是评论者的灵魂在作品中所作的一次探险。电影批评是依托于电影的,而且好的电影批评还要高于电影,否则就只能是对电影的简单介绍。而如今看到的文章往往就是少了探险的“魂”,应景式批评浮现,“失语”“肤浅”“乱语”“喧嚣”等都成为描绘电影批评的常用词。更有人,用“权力批评”“红包批评”“人情批评”去概括电影批评现状。电影批评若丧失了批评精神,也就直接丧失了自身的功能与品格。

  (四)对象缺乏,互动减弱

  当下的电影批评也有着一种更为“窒息”的现象,“那就是把电影批评文本神秘化、陌生化、莫测高深化,表现为或者直接套用某种文学批评方法,把形象化的电影人物和鲜活的电影情节变成对某种理论的演绎,成为验证某种理论的棋子和例证;或者面对影片,批评家不去正面显示其艺术判断力与理论穿透力,而是让批评‘玄虚化’,以闪烁其词的语言、模棱两可的理论、隔靴搔痒的分析‘兜圈子’”。(史可扬.电影批评的缺失和重建[J].电影艺术,2006(4):96.)我们会发现,电影批评在一些人笔下越来越多地变成一堆学术泡沫,或是借题发挥。究其原因是评论角度和对象的缺失。这样的结果就是直接导致了电影批评与观众接受力的脱节。例如对电影《小街》的评论中,有评论者对女扮男装的俞和夏之间的感情,加入同性恋分析,进而引入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法等作探究,最后评的云里雾里,完全没有贴合电影本身。试问,这样的影评又如何广泛影响观众?

  二、治疗措施

  看到了中国电影批评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病状”,长久如此,势必不利于中国电影批评健康发展,那么有何措施让中国电影批评康复起来呢?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树立信念,独立影评

  “人情批评”“红包批评”等,本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官本位”的产物,后来逐渐弱化。然而近几年,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又呈现出上升趋势,一批批评者逐渐失去立场与独立精神,这也是从业者道德素养所致。直正的电影评论应该是是非分明的,好就好,坏就坏,如果按人情冷暖、红包厚薄去书写评论,那就无疑是电影批评的极大堕落。电影批评从业人员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素养,坚定批评信念。这属于道德素质范畴,不归电影理论探讨,在此不多言。

  (二)善用网络,拓展空间

  互联网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时空局限,创造了新的世界。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自由发布信息和快捷信息处理的特点,很快被一批网络影评人发现并利用。一批网络影评论坛、博客等纷纷出现。几年来,也成就了一批网络影评人。网络开始深深冲击着传统影评。自此,传统影评的写作行为、阅读方式和交流渠道也开始被改变。

  网络影评发布渠道广泛多样,如公共论坛(Mtime 时光网、新浪影行天下等)、影评博客、SNS网站(人人网等)、播客等,极大地带动了观众的参与性,也促进了电影的宣传。这也让更多人有了批评的权利。然而很快便会发现网络影评的问题日益浮现。

  然而,网络巨大的优越性是不可遮掩的,网络结合批评,若善于有效利用,必然有益于电影批评的发展与革新。在传统阵地失守的情况下,网络给予电影批评新的更广阔的空间,这无疑会利于电影批评的生存。

  (三)造就队伍,组建阵营

  我们目前职业批评家和专门的电影批评研究者在数量上来说还是相当有限的,并且就在这有限的队伍中,还有着相当一部分“半路出家”的批评人。他们学问充足但缺乏专业理论素养。因此,还应注意批评队伍的建设,紧紧笼络媒体、批评家和学者,固定自己的研究圈子,坚守影视艺术这一精神阵地。

  (四)内容丰富,贴近群众

  电影批评不是晦涩难懂的八股,更不是单一的叙述文本。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文化和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电影批评若要获得存在价值,就要有自身提升,满足读者精神需求。所以电影评论应该有更高的可读性。再者,我们身在一个快餐时代和读图时代,在此大环境下,观众越来越多追求的是娱乐。“电影评论应该审时度势,承担起满足观众健康的审美趣味,并引导观众提高趣味之职责。”(李建强.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评论[J].电影艺术,2006(1):128.)所以电影评论一定要具趣味性。此外,想要吸引观众,让观众读者产生共鸣,批评文本就要有吸引力,切莫自说自话,沉迷于个人的情感宣泄;或沦为利益的随从,失去立场,进而失去观众读者信任。好的评论,就要说真话、表真情。切实有感而发,方可悦己动人。

  其实可以看到,要改变这一现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还要批评者沉下心来,真正地去用自己的灵魂在电影中做好每一次探险。只要具备亲和力、丰富性、趣味性,把握艺术规律,客观独立表达自我之想法,真诚地与观众对话,一定会打动读者。中国电影批评不尽如人意的状态也会逐渐远去,我们期待另一个中国电影批评“黄金时代”的到来。

  本文摘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电影:跨国流动与批评实践》。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