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与古之贤士大夫同体震颤--评《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 - 文学艺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文学艺术
与古之贤士大夫同体震颤--评《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
程世和
2004-01-08 10:05:36 来源:
凡冶中国文学史的学人,都会确认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士”构成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一大主体。实际上,作为中国“四民”中最有政治影响力的社会阶层,作为中国各社会阶层中最有文化传承意识的精英群体,中国士人不惟以其大量的诗文创作构成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一大主体,而且以其“四民之首”的文化身份对整个中国文学史之运动起到了一种主导性的作用。而由于“士大夫”在中国士林中居有政治高位与文化优势,“士大夫”对于中国士林政冶品质的形成、对于中国士人文学精神的形成又起到了一种主导性的作用。
近期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尚永亮先生的《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论题,详细考察了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缜五位士大夫文士在特定情境中的生存样态及其精神表现,一改学人对士大夫文士这一特殊的政治现象与文化现象少有关注的积弊,为中国文学史之研究树立了一种成功的范例。通读《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一书,我以为其垂范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韩、柳、刘、元、白五人同时以政治精英与文化精英的士大夫身份并列为文学大家,这在此前的中国文学史上实属罕例。作为一个时代的政治精英与文化精英,韩、柳、刘、元、白五人言寄天人之际,识通古今之变,陈义高迈,发论宏博,堪为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第一等人物。尚永亮先生的卓异之处就在于,能在纷繁复杂的中国文学史之长流中,“落脚于唐代元和时期韩、柳、刘、元、白五大诗人”。抓取这一对象,既便于上下扩展,又可集中笔墨,向纵深掘进。固然,对五大诗人作分别研究的文章是不少,但把他们集合起来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而将其作为一个贬谪群体和特殊的文化现象进行考察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我想,如能以五大诗人的政治悲剧为重心,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军事、哲学、宗教等一系列文化现象,兼采传统研究方法和当代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理论思维的长处,以揭示其生存方式和心态变化为归宿,这对深入了解中国贬谪文化的整体走向,对正确把握唐代文学的特质及其与人生苦难的关系,都是不无意义的。
其二,中国士大夫是“士”文化身份与“大夫”政治身份的合二为一。因有“士”之文化身份,中国士大夫在以“大夫”之职进入政治实体后,不忘“士”之文化自我,形成中国历史上一支文化传承、文化创造的重要力量。尚永亮先生正是出于对韩、柳、刘、元、白五人士大夫身份的内在体认,在其论著的第一章“元和文化精神与五大诗人的政治悲剧”中,分以“饱含理性批判精神的文化重建”与“许国忘身的参政意识和参政实践”之两节集中显明了韩、柳、刘、元、白五人既有儒之经学大义又能洞识天下时弊的贤士大夫之优秀品质,显明了他们据位持重、申明大义的政治气概。
其三,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士大夫一方面与中国君主政体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历史格局,另一方面又由于中国士大夫的“道统”与中国君主政体的“政统”在两相对接的同时又总是处在相离相抗之中,由于“政统”有凌驾于“道统”之上的权力优势,中国士大夫在与君主政体发生冲突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凉之境。令人钦佩的是,尚永亮先生以一种特殊的敏感,早在1979年就开始了对中国士大夫贬谪问题的研究,二十多年中,从研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贬谪诗人——楚之大夫屈原始,而推及至中国大一统时期的第一个贬谪之士——汉之太中大夫贾谊,又广延至中国历代贬谪士人,陆续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并出版了多种论著。
在这部作品中,尚永亮先生深刻地揭示出诗人之贬根源于士大夫文化精神与君主专制政治也即“道统”与“政统”的两相冲突,精微地勾勒出五大诗人初踏贬途的仓皇、身陷文化“蛮夷”之地的精神痛楚、才学难施的生命荒废之感以及在贬谪苦难中既坚守忠奸大义又竭力超越痛苦的心路历程。正因对五大诗人遭贬的本质性根源以及遭贬后的心路历程有着深入骨髓的透辟体察,作者对中国士大夫贬谪文学的深层悲剧意识及其实质性
内涵作出了大量的富有原创性的论析。最值得一提的是,尚永亮先生寻绎出了五大诗人在贬谪苦境乃至死境中以文学守护并张扬自我人格生命的这一精神释解过程。文学是人的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12-10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